《江雪》《滁州西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及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滁州论文,简评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江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雪》《滁州西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 2.体验感受诗歌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营造氛围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江雪》、韦应物《滁州西涧》,领略“江、涧”美景,分享诗歌的悠远境界,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赏“江”“涧”之绝景(画面) 一读:美读诗歌 引领学生运用以下方法美读《江雪》。 1.“二三式”朗读(原诗,略),读出节奏美。 点拨:《江雪》为五言绝句,朗读时在第二个字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读出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节奏美。 2.重音、拖音式朗读,读出韵律美。 ,(升调,高昂;读出空灵剔透、清高孤傲的意味) 径/人踪灭↘。(降调,低缓;读出荒芜空寂、孤独悲凉的意味) ,(拖音,舒缓;读出自适自得、醉情山水的意味) 。(拖音,悠长;读出浑然忘我、超凡脱俗的意味) 点拨:加着重号的四字重读,“千”“万”呼应,“孤”“独”呼应。“绝”“灭”“雪”押韵。根据标示符号,读好重音、升调、降调和拖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配乐式朗读,读出情感美。 播放琵琶曲《阳春白雪》。古诗配上典雅的音乐,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拉近与诗人的距离,读出诗歌的情感美(见前四个“意味”)。 4.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读《江雪》的方法自主朗读《滁州西涧》。 二读:赏读画面 1.朗读两首诗歌,把文字转换成电影画面,在头脑中回放一下,令你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用“____图”的形式,完成下面读书卡。 2.品读两首诗歌,评析两诗画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画面空旷辽远,聚焦于一点,相当于特写,便于突出诗境和诗意。“独”“自”两词都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不同点:季节不同(一冬一春),天气不同(一雪一雨),时间不同(一昼一晚),事件不同(一钓一渡),色彩不同(一白一黄绿)…… 3.齐读两首诗,体会其节奏美、韵律美和画面美。 过渡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两首诗浓缩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凝聚了诗人的理想追求,蕴含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志趣。下面就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人所营造的超然意境吧。 三、悟“钓”“横”之佳境(意境) 相由心生,情随境转。诗歌意境即诗人某种心境,即作者某段人生的一种外化。《江雪》《滁州西涧》两首诗又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诞生的呢?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探究两首诗歌意境的异同,完成下面读书卡。 讨论总结:由于诗人的身世不同,心境不同,诗歌的意境自然同而不同,可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江雪》全诗意境空旷而又单一,宁静而又孤寂;笼罩着浓浓的孤独,透着些淡淡的安详。空白的画面,空空如也;空中藏妙有,境界全然出;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惊喜。 《滁州西涧》诗歌如画,意境天成:幽草不幽,无人自在;黄鹂鸣啭,涧水急奔;旷野迷蒙,小舟自横。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富有情趣。 四、探“独”“自”之幽情(情感) 1.赏析“寒江独钓图”,探究《江雪》所寄寓的作者情感。(出示:寒江独钓图,略) 活动方式:独立赏图→个性化理解→用四字词语总结→班级展示。 明确:寄情山水、独而不孤、傲岸顽强、凛然无畏、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小结:独而不孤,清净无为,这是柳宗元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思。“一切景语皆情语”,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也是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2.指导学生运用探究《江雪》的方法,赏析“小舟自横图”,结合具体词句,探究《滁州西涧》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小舟自横图,略。) 明确:悠然恬淡、淡泊宁静、无奈忧虑、淡淡伤感…… 小结:悠然恬淡而又忧虑伤感。任雨急潮升,野渡无人。草自生,鸟自鸣,舟自横,水自流,雨自下。诗人心境如舟,随波摇荡,随缘自在;正是怜而不悯、自在自如。 3.比较两首“藏头诗”,探“独”“自”之幽情。 (1)《江雪》之“千万孤独”情。 点拨: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这首诗的情思有无数的解读,后来发现,这居然是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诗歌的情感境界顿升:千山万径与诗人同孤高傲视,共孤芳自赏……正所谓:山水同孤,天人共鸣。 (2)《滁州西涧》之“独上春野”情。 学生活动:结合《江雪》之“千万孤独”情,说一说《滁州西涧》之“独上春野”的情感内涵。 小结:《江雪》写于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滁州西涧》写于公元781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柳韦天涯宦游,两诗遥相呼应。“千万孤独”“独上春野”,既暗含藏头,又巧妙顶针。两人命运,两诗机缘,“钓”“横”境界,岂非天作之合。 (3)“千万孤独”“独上春野”,探两诗之“独”情,完成下表。 五、三读悟两诗之主题(总结) 两诗以视觉图画抒情,采用对比和由面到点的方法抒写独特的人生境界,请同学们重读两诗,感悟柳宗元、韦应物二人的人生境界,完成下面读书卡。 教师总结:通过比较阅读,我们领略了《江雪》《滁州西涧》两首诗唯美的画面、悠远的意境、幽深的情感和绝妙的笔法。其“天人对话”“万法合一”的博大主题,凝聚着诗人的理想智慧,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附板书设计】 在比较中实现“言意兼得” 刘文军/倪岗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因为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遥远,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作品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感悟更是难点。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精美语言,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诗歌教学的“言意兼得”?边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实用有效的诗歌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边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珍视学生阅读体验。本教学设计容量丰富,但整个设计并不以单纯知识呈现的方式进行字、词、句的赏析,反而以学生活动为主,循着学生阅读感受顺势而导,教给学生可迁移的比较阅读方法。边老师设计了三张指向比较内容的读书卡片,并有“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读《江雪》的方法自主朗诵《滁州西涧》”“指导学生运用探究《江雪》的方法赏析‘小舟自横图’”“班级展示个性化理解”等自主体验、独立思考、独立品评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走进文本,并较好较快地实现对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培养学生深刻、敏捷、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是探索“由怎样教这一篇课文”到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的成功实践。 边老师还善于发掘比较阅读选文中潜在的可做比较的因素。严格来说,本教学设计选取的作品并不是同类题材,比较难度较大,但边老师通过选取合适的比较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鉴赏诗歌,深刻感悟作者情感。比较点选取的好坏与比较阅读效果成正比。本教学设计分“意象—意境—情感”三步走,发掘了比较两诗画面异同,比较探究两诗意境的异同,探究两诗“独”情之异同等比较内容,前两个比较内容为最后一个比较点服务,层层铺垫,让学生内心揣摩的“独”之情感呼之欲出。笔者认为,探究两诗“独”情之异同是本教学设计最值得称道之处:“独”源于文本,发自作者内心。这个点是撬动深刻体悟作者情感的支点,学生能在这个比较点上豁然开朗,就真正实现了这两首诗歌教学的“言意兼得”。 当然,如果本教学设计在语言概念化倾向方面做些调整,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言”与作者的“意”进行有机联系。比如本教学设计中师生共同完成的第二个读书卡片有“辽远开阔”“深邃悠远”“寒冷清幽”“静中有动”等较为概念化之词语。如果我们把《江雪》中“千、万”与“孤、独”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视觉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大到小、体验上由无比压抑到一丝安慰等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一一细说;把《滁州西涧》中“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相映成趣,春潮的“急”反而更加烘托出孤舟的自在等“景外之景”,“自”传递作者“自在、自然”的感受,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揣摩出来:意境之异同说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最后,对设计者认为柳宗元的《江雪》是“藏头诗”提点疑问。我们可以说“千万孤独”巧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但柳宗元在当时应该并非有意为之。用“千万孤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巧妙的,只是不应确指这是一首藏头诗。 比较阅读运用指要 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段)对照研读以辨析其异同、高下的阅读方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设计教学,必须要明确比什么、为什么比、怎么比,即要研究比的对象、比的目的、比的角度。 边玉春老师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品味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体验感受诗歌的写作艺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唐诗。她按照诗歌阅读的基本程序来选择比较阅读的角度,从赏“画面”开始,逐步深入至“意境”,透过“意境”领悟“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这样的设计,从教学的大环节上看,符合诗歌阅读和诗歌教学的规律。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边老师还十分重视从“怎么比”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突出的是朗读指导和读书卡片制作。她用示范和模仿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节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通过重音、拖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通过配乐读出诗歌的情感美。她用填写卡片的方法,指导学生对照阅读、相较填写两首诗歌“画面”之构建卡、“意境”之探究卡、“独”情之品味卡,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从“意象”到“意境”到“情感”的深入领悟。这些学法都符合语文学习的特征和规律,边老师也试图以此来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目标。 我们知道,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旧带新式,即把从已经学习掌握了的文章那里学到的相关知识、阅读方法,运用到没有学过的文章阅读之中,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相关知识或阅读方法;二是深入研讨式,即将已学过的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或者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目的在于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归纳要点,探寻规律。 在边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两首诗歌都是新学课文,而且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来学新课文,其设计采用的不是以旧带新,也不是新课学习后的深入研讨,而是同时比较着学两首新诗歌,这就需要思考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古诗学习是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大型考试中,古诗鉴赏题得分率一直都是最低者之一。那么,对初中生而言,读一首尚难,两首比照着读可能更难。所以,新课文的比较阅读当在阅读之后进行比较,对所比作品的深透解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运用比较进行更深入的阅读,才能在更深入的阅读中进行更明确的比较,才能达到求其同或明其异的教学目的。 诗歌的品味是一个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悟“意”的过程,核心环节是依靠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来构建意境,再从意境中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结论式卡片对比填写的读诗方式能否让学生真正建立起蕴含作者情感的意境,这值得思考。卡片设计的所填内容如果只是思考的结果,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意境构建、情感体验这一核心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如果这样,诗歌的欣赏能力如何提高?如果这个过程不充分,提高的程度又如何?所以第二个教学目标“体验感受诗歌的写作艺术”在这篇设计中体现得也不充分,目标的达成度似乎不很高。所以,比较阅读中的表格、卡片应该是体验式的,而不是结论式的。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是在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高级智力活动。“江学”与“楚州西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与简评_江雪论文
“江学”与“楚州西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与简评_江雪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