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英
(西北机器厂职工医院 722405)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311-02
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腔外检查方法,如MSCT、MRI 等,以及腔内检查方法如 IVUS、OCT 等,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在分子层面研究易损斑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下面仅对其中的多层螺旋 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内超声(IVUS)等做一简单介绍。
1.多层螺旋 CT(MSCT)
" 后 64 排 CT" 因其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和明显增大了的 Z 轴覆盖范围,极大地拓展了 CT 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冠脉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强大的后处理软件技术,使得不但可以多角度立体式观察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管腔是否狭窄外,还可以对冠脉斑块进行分析。由于 MSCT 具有高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可以很好地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软斑块。相关 MSCT 研究显示,易损斑块多为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1],尤其是点状钙化斑块,Gudrun M.等[2]解释为斑块内钙盐与脂质高、低密度组织间的界面连接的不稳定导致斑块的不稳定,而当钙盐继续沉积增多成为钙化斑块时,不稳定界面点减少,斑块趋向稳定。软斑块包括脂质斑块及纤维斑块。通过观察 MSCT 上冠脉斑块强化形式可以间接评价斑块组织内的细微结构如纤维帽厚度等,结果显示环状强化与薄纤维帽的相关性好[3]。
2.磁共振成像(MRI)
MRI 技术进行冠脉成像以及斑块分析成为研究热点。MRI区别组织成分基于生物化学参数及物理参数,包括化学成分及浓度,物理状态包括分子水平运动及物质弥散等。最近有利用 3T MRI 腔内探针技术,该探针自身包含磁场源以及激发和接收线圈。利用这种最新技术显示能够区分纤维成分和脂质成分,纤维成分由于自我扩散不受限制在 ADC 图上呈高信号,脂质成分由于自我扩散受到限制在ADC 图上低信号,该技术检测斑块内成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5%、100%,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斑块纤维帽成分[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 MRI 空间分辨率还不理想,因此在斑块及冠脉定量研究上效果还不令人满意,比如一项研究[5]显示,与血管内超声相比,MRI 在测量管壁厚度方面显著增大(1.24 mm VS 0.48mm),作者解释为两种方法测量方法的不同所致。磁共振成像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在评估冠脉斑块的成分及结构,区分脂核、纤维帽,检出斑块内出血方面能有更好的应用前景。MRI 的优势还在于没有电离辐射。然而如何克服 MRI 扫描时间较长且易受心脏、呼吸运动影响,进而提高在临床冠脉检查中的应用将是下一阶段研究重点。
3.血管内超声(IVUS)
IVUS 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的超声波,在血管内呈现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全面分析血管壁和管腔的情况,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新的 " 金标准 "。为了克服普通血管内超声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出现了一种新的超声技术,即彩色编码的虚拟组织超声(IVUS-VH),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原来掩藏在混合回声的不同回声提取出来,再用彩色编码,可以区分血栓、脂核、纤维成分、钙化等不同成分。相关研究表明,与普通超声成像技术相比,该技术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最近多项利用 IVUS 成像研究发现冠脉斑块内坏死脂质核心不但与未来急性冠脉事件高度相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还会出现冠脉血流量减低现象。由于对不同斑块在超声上的形态及表现认识存在差异,IVUS-VH 在判定冠脉斑块方面特别是在薄的纤维帽及脂质核斑块(易损斑块),存在着观察者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兴起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原理是由于各种组织物理硬度不同,在受到外力压迫后组织发生变形的程度不同,将受压前后回声信号移动幅度的变化转化为实时彩色图像,可以用来区分斑块内成分,评估血管壁物理参数。弹性成像技术还可以直观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因为易损斑块张力较高,可以在超声弹性成像上检测出来。
血管内超声优势是:扫描半径大及穿透性好,可以呈现斑块全貌,可以测定斑块体积。但是 IVUS 的空间分辨率还是不足以识别薄纤维帽等微细结构。
4.总结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作为影响患者预后及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应受到也正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要知道,冠脉易损斑块进展及转归是一个斑块破裂或好转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易损斑块的结构只是影响要素之一,斑块周围结构的改变,血栓的形成以及全身凝集状态等都会起到作用。因此,需要临床大样本前瞻性的病例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易损斑块的预后与临床因素以及与治疗方案的关系。 每一种具体的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体现在易用性、花费、准确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Hirohiko Ando, MD, Tetsuya Amano, MD, PhD, Tatsuaki Matsubara,MD, PhD, et al. Comparison of Tissu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cuteCoronary Syndrome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Circ J, 2011,75:383-390,
[2] Gudrun M. Feuchtner, Ricardo C. Cury, Daniel Jodocya, et al. Differ-ences in coronary plaque composition by noninvasiv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obstructive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therosclerosis, 2011,215:90-95.
[3] Suzanne Gerretsen, Alfons G. Kessels, Patty J, et al. Detection ofcoronary plaques using MR imaging: validation of findings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coronary vessel wall, 2012, 6: 254-260.
[4] Di Qian, Paul A Bottomley. High-resolution intravascular magneticresonance quantific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t 3T [J]. Journal of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2012, 3: 142-152.
[5] Kashiwagi M, Tanaka A, Kitabata H, et al. Feasibility of noninvasiveassessment of thin-cap fibroatheroma b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09, 2: 1412-1419.
论文作者:付建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超声论文; 成分论文; 易损论文; 纤维论文; 血管论文; 技术论文; 脂质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