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铜质疑暨一道高考实验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碳酸论文,铜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碳酸铜质疑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三)第27题是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依托的实验鉴别题,题目及所提供的答案如下:
有6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碳酸钠。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
(1)各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6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6种固体全部溶解,5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是CuSO[,4]。
(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2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Cu[2+]+2OH[-]=Cu(OH)[,2]↓、Cu[2+]+CO[,3][2-]=CuCO[,3]↓;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是BaCl[,2]。
(3)鉴别余下未检出的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i)分别取(2)中能产生蓝色沉淀的两种溶液,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CO[,3]溶液,无沉淀生成的是NaOH溶液;(ii)分别取少量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2]SO[,4]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NH[,4])[,2]SO[,4]溶液。
酸、碱、盐在水里的溶解性分为“不溶于水”“微溶于水”“不存在或遇水就分解”三种情况,碳酸铜属于存在且“不溶于水”的情况”(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但CuCO[,3]是什么颜色?CuSO[,4]与Na[,2]CO[,3]反应能否生成CuCO[,3]?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Na[,2]O[,3]溶液和NaOH溶液能否用CuSO[,4]溶液鉴别?这些问题,很难用中学化学知识妥善解决。
二、资料查证
1.CuCO[,3]就是Cu[,2](OH)[,2]CO[,3]
笔者通过资料②和互联网(网址一:www.hxchem.net/xingda/pl.htm;网址二:www.txylc.com/pages/pro3.htm)查证:“碳酸铜”就是指“碱式碳酸铜”,为浅绿色或孔雀绿色细小颗粒的无定形粉末,不溶于水,溶于酸并形成相应的铜盐。
2.Cu[,2](OH)[,2]CO[,3]的制取
在金属盐类(碱金属和NH[,4][+]盐除外)溶液中加入可溶性碳酸盐,产物可能是碳酸盐也可能是碱式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究竟是哪种产物,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如果金属离子不水解,将得到碳酸盐(如碳酸钡);如果金属离子水解性极强,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又小,如Al[3+]、Cr[3+]和Fe[3+]等,将得到氢氧化物;
2Al[3+]+3CO[,3][2-]+3H[,2]O2Al(OH)[,3]↓+3CO[,2]↑
有些金属离子如Cu[2+]、Zn[2+]、Pb[2+]、Mg[2+]等,其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溶度积相差不多,则可能得到碱式盐(注: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下册第二版.北京,1987):
2Cu[2+]+2CO[,3][2-]+H[,2]OCu[,2](OH)[,2]CO[,3]↓+CO[,2]↑
在家庭小实验中(参见互联网:www.pep.com.en/200406/ea424937.htm),可以用硫酸铜和碳酸钠自制,方法是:往硫酸铜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产生足量的沉淀:
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3CO[,2]↑
将沉淀洗涤、过滤后阴干,再在水浴上蒸干即可。
Cu[,2](OH)[,2]CO[,3]的另一种制法(注:王箴.化工辞典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是将硫酸铜和碳酸氢钠研细混合后加入沸水中而沉淀:
2Cu[2+]+4HCO[,3][-]Cu[,2](OH)[,2]CO[,3]↓+3CO[,2]+H[,2]O
三、有关实验
笔者用浓度均约为1.0mol/L的CuSO[,4]、Na[,2]CO[,3]和NaOH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
(1)分别向盛有Na[,2]CO[,3]和NaOH的试管中滴入CuSO[,4],两者产生的现象明显不同,前者产生浅绿色沉淀Cu[,2](OH)[,2]CO[,3],后者产生蓝色沉淀Cu(OH)[,2],振荡片刻,均无气体产生。前者因为Na[,2]CO[,3]过量,CO[,3][2-]以一级水解为主,与Cu[2+]反应无气体产生,离子方程式应为:
2Cu[2+]+3CO[,3][2-]+2H[,2]OCu[,2](OH)[,2]CO[,3]↓+2HCO[,3][-]
(2)向盛有CuSO[,4]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Na[,2]CO[,3]和NaOH,前者产生浅绿色沉淀,后者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者无明显变化,前者开始产生少量气泡,随即气泡迅速增多并形成泡沫,能听到咝咝响声,这是因为Na[,2]CO[,3]不足,使HCO[,3][-]进一步水解,从而放出CO[,2]:
2Cu[2+]+2CO[,3][2-]+H[,2]OCu[,2](OH)[,2]CO[,3]↓+CO[,2]↑
(3)将上述溶液分别稀释十倍进行相同的实验,结果基本不变。
由此可知:(1)Na[,2]CO[,3]和NaOH分别与CuSO[,4]反应的现象不同,二者能用CuSO[,4]鉴别;(2)Na[,2]CO[,3]与CuSO[,4]反应产生浅绿色的Cu[,2](OH)[,2]CO[,3]沉淀,而不是蓝色的“CuCO[,3]”沉淀,反应是否放出CO[,2]、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则取决于两种反应物的用量比或试剂的滴加顺序。
四、试题评析
1.题目设置不够合理
此题以限用试剂鉴别物质的方式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Cu[2+]、CO[,3][2-]、SO[,4][2-]、OH[-]、NH[,4][+]等离子的检验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虽属常见题型,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中学教学内容所限,加之用CO[,3][2-]沉淀金属离子的复杂性及“碳酸铜”的特殊性,考生对CuSO[,4]与Na[,2]CO[,3]反应的现象及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做出客观的回答,故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考结束后,笔者向一些平时化学功底扎实的考生处了解到,他们认为溶液中Cu[2+]与CO[,3][2-]不能大量共存,会生成CuCO[,3]沉淀,但不知道CuCO[,3]的颜色。对试题步骤(2)中的问题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猜测,有的认为CuCO[,3]应该象Cu(OH)[,2]一样是蓝色,他们的答案与题中给出的一致;也有人认为CuCO[,3]应该象CuSO[,4]一样是白色,所以,步骤(2)中检出的物质是NaOH,步骤(3)是先用NaOH鉴别与CuSO[,4]不产生沉淀的(NH[,4])[,2]SO[,4]和Na[,2]SO[,4],再用(NH[,4])[,2]SO[,4]或Na[,2]SO[,4]鉴别与CuSO[,4]产生“白色沉淀”的BaCl[,2]和Na[,2]CO[,3]。另一种态度是消极回避,这部分考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他们认为CuCO[,3]的颜色应该与Cu(OH)[,2]的蓝色或Cu[,2](OH)[,2]CO[,3]浅绿色相近,不应该为白色,但不能肯定是不是蓝色,于是对步骤(2)中现象的回答为“1支试管中有沉淀生成且为白色,2支试管中有沉淀生成且不是白色”,其余答案与题中给出的一致。
另外,试题的答案本身具有开放性,用水及六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鉴别这六种物质的方法不止一种,如NaOH固体就可通过溶于水有明显的热效应使试管发热发烫而确定,如果题目不要限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让考生自己设计,可增加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2.有些答案不妥,与事实不符
通过前面分析,步骤(2)中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是:2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2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1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Cu[2+]+2OH[-]=Cu(OH)[,2]↓;1支试管中有浅绿色沉淀生成:2Cu[2+]+3CO[,3][2-]+2H[,2]O=Cu[,2](OH)[,2]CO[,3]↓+2HCO[,3][-]。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是BaCl[,2]、NaOH和Na[,2]CO[,3]。这样,步骤(3)就可直接用NaOH溶液鉴别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