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理念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及渗透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旨在强化物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渗透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智能形式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地传播知识内容的过程,更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各方面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资源的共享性。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的本质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来实现教学的。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它不仅具备各种媒体信息处理的功能和人机交流的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探究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而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活动正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限定性地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自主性。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链接可以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从而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如必修2中“同步卫星的运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现象,通过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现实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实验本身系统具有比较大的系统误差,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较难控制,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观看相关的课件,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观察到功与速度的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计算机动态描绘出其“功和速度变化的曲线”,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课堂学习时间虽然是很有限的,而学生却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素材和资源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3.互动的多向性。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具有三种互动形式:即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方面是通过课件,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计算机代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指教师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相应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当多媒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的引导无效时,可以由教师亲自进行辅导。其本质也是教师经验的总结和归纳。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不仅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多媒体软件工具支持学习者协同创新和制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是社会发展对高中物理教育的迫切要求。高中生也是未来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高中生若能形成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以及优化信息技术的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这就为他们将来积极的“参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进而为新一代人信息技术的意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物理学本身为“渗透”提供了可能。物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和相对论等,很多现象是由力、声、电、热、光等在环境中引起的。这一系列与物理直接相关的问题,很多都是无法在现有条件下给予学生精确和真实地演示的,采用渗透模式把物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高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物理现象和准确理解物理原理等为“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
1.构建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深入探讨。现今在校的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只是滞留在表面上,非常缺乏对其本质的理性思考。往往课堂上很难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入思维。如《追寻守恒量》一节,虽然学生已很熟悉身边物体运动的事实,但却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过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仍按一般的灌输式教学程序,由教师讲述什么是机械能,什么是动能和势能,学生自然会感到晦涩难懂,而且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为此,在上课的开始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生活中关于动能和势能的一组画面。大屏幕上出现了轨道上飞奔而过的过山车;运动场上选手扔出的铅球和铁饼;宇宙中运动的人造卫星、地球和太阳。同学们被丰富而且贴近生活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变得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判断出一个物体是具有动能还是势能?此时的学生立即主动积极地进入了对问题的讨论,也为后续能量的守恒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抽象变直观,揭示其本质,理解概念。高中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负担。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把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融合在一起,并且形成可控的交互式操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素保持良好的状态,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将枯燥抽象的概念、规律的学习变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学习,本来抽象的符号和呆板的图像就会在学生的感官中活起来,使学生从已有的感性认识迅速向理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学习《楞次定律》这一节时,学生感到非常抽象,不易于理解。于是我们组织相关的课件,通过电视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情况下,穿过闭合电路中的原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增减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流产生的新磁场的方向,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再在教师的指引下,结合学生实验探索出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之间的规律,最后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由于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电流和磁场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 261100)
论文作者:梁舟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互动论文; 教师论文; 抽象论文; 物理论文; 生与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