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格局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收入分配方式与结果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收入差距拉大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出其政策意义。
二、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情况
改革以前我国均等化程度很高,文献表明当时城市基尼系数在0.2以下,农村多数估计都在0.21-0.24之间。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基尼系数在0.37-0.43之间,农村基尼系数则在0.34-0.40之间,我国显然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中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结果导致经济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造成低效率。所以,改革初始决策者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标是克服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在做大“馅饼”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总趋势是按照改革初期提出的目标发展的。不过,由于体制转型中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收入分配的变化也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一)居民收入变化的总体描述
1.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43.4元,1999年为5854.02元,21年间增长了16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33.6元,1999年增加到2210.3元,21年间增长了15.5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7.7%。
表1 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1978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城镇人均可支配 343.4739.1
1510.2 4283.0 5425.1 5854.02
收入(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
133.6397.6
686.3
1577.7 2162.0 2210.34
城乡居民年底储
210.61622.6 7034.2 29662.3 53407.5 59621.8
蓄余额(亿元)
平均每人储蓄存
21.88153.29 615.24 2448.98 4279.1 4735.31
款余额(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9、2000年。
由于城乡居民个人收入连续大幅增长,储蓄存款也迅速增加。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210.6亿元,人均仅有21.88元,到1999年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9621.8亿元,人均4735.31元。与此同时居民存款的利息收入总额近些年来增长迅速,1992年居民存款的利息收入为1186.7亿元,1997年达到3281.21亿元。利息收入已成为一部分收入较高人群的一个收入来源。
2.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见表2、表3。
表2 宏观收入分配最终格局测算结果(一) 单位:%
年份(一)
(二)
(三)
国家 企业 个人
国家 企业 个人
国家 企业 个人
1978 31.6 17.9 50.531.6 19.1 49.332.1 17.9 50.0
1984 20.9 18.2 60.920.9 19.5 59.621.1 19.3 59.5
1985 20.9 17.7 61.420.9 20.4 58.721.7 17.3 61.0
1988 14.5 20.9 64.6
15.1 20.7 64.2
1989 14.4 21.5 64.115.4 21.7 62.915.0 21.1 64.0
1990 14.5 21.5 64.014.5 23.8 61.714.6 21.7 63.7
1991 13.7 21.9 64.414.3 24.9 60.8
资料来源:(一)王春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59页。(二)、(三)范一飞:《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分析》第285页。
表3 宏观收入分配最终格局测算结果(二) 单位:%
年份
国家
企业
个人 年份
国家
企业
个人
199221.012.766.3 199620.812.666.6
199320.715.663.6 199720.812.267.0
199420.214.765.1 199821.911.466.7
199519.114.965.9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综合司课题组报告,《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综合测算结果(一)和结果(二)可以看到,在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占GDP比重格局20年的变化中,居民部门所占比重呈上升的趋势,1998年数据与1978年数据相比有较大提高。
3.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除了职业收入外,还以多种形式从不同渠道获得收入,财产性收入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利息、红利、租金等。据贺铿等统计,1978年个人城乡利息收入仅为6亿元,1995年达到3000亿元,占整个个人收入比重由0.3%上升到7.9%。居民全部的财产性收入1992年为1191.4亿元;1995年为2971亿元;1997年达到3376.75亿元。居民财产性收入数量大,增速快,已成为居民个人,特别是高收入者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
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分配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叫做“增长且平等”阶段。在这一时期,整个居民收入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而国际通行的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只是略有增加。按世界银行的测算,从1981-1984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从0.288上升到0.297,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按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从1978-198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16左右,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则由0.212上升到0.258。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程度比城镇居民大。
第二阶段是1985-1989年,叫做“不平等且不增长”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不足1%,而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却由1984年的0.297增长到1989年的0.349。按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16增长到1989年的0.23,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258上升到0.30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程度比农村居民大。
第三阶段是1989年至今,叫做“增长但不平等”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居民个人收入重新开始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到0.415。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测算,1994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到0.445。厦门大学朱小斌等测算1994-1997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34、0.445、0.457、0.493,而国务院研究室测算1996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为0.39。虽然在数字上存在差异,但都可以说明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三、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就全国收入分配的整体状况而言,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表现为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在城镇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拉大,进入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
首先,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在扩大。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收入水平的比较对反映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资料所限,用行业工资水平反映行业的收入水平,得出了下面的结果,见表4。
表4 最高、最低行业收入差距状况
年份 1978 1985 1988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二者比值
2.17 1.81 1.58 1.76 2.23 2.18 2.26 2.35 2.49
二者差额
458
629
745
1177 4321 4766 5423 6105 721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极值比经历了一个逐渐下降,随即又再次回升的过程。1988年极值比达到最低值1.58,虽然在回升的过程中有一些反复(例如1995和1996年),但极值比继续扩大的趋势是明显的。1999年2.49的比值已经超过了改革之初1978年2.17的水平。从绝对差额角度考察,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额始终呈一种扩大的趋势。
通过计算不同年份整体中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系数可以反映行业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化。表5中的数据显示,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系数从1978年的12.55%增长到1999年的21.43%,基本上呈逐渐扩大趋势。而且每年的标准差系数均超过11%,说明在各年的全部行业收入中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表5 各行业整体收入差距状况 单位:%
年份 1978 19801985 199019921993
标准差系数12.5511.08
11.8012.40
12.86
14.40
年份 1994 19951996 199719981999
标准差系数16.9415.69
16.6719.08
16.18
21.43
其次,不同所有制的职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表6中的数据显示,从1985-1999年,以股份制和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单位的职工收入始终高于国有经济单位的职工收入,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体现得很清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比较仅限于货币工资收入,如果算上国有单位职工尚未货币化的住房、医疗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并考虑到三资企业工作比较辛苦等因素,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职工的实际收入差别,并不象货币工资所反映的那样大。
表6 其他单位与国有单位职工收入比较
年份 1985 1990 1992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二者比值 1.18 1.31 1.38 1.41 1.33 1.32 1.30 1.17 1.15
二者差额 223
703
1088 1434 1838 1981 2042 1304 1286
再次,不同群体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从企业内部来看,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雇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相当悬殊。社科院课题组研究成果显示:在有些私营企业中,雇工规模在10-30人的,雇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约为15-40倍;雇工规模在31-50人的,收入差距约为40-70倍;雇工规模在51-100人的,收入差距约为65-130倍。我国外资企业中的中方管理人员年平均收入是普通员工的10倍左右。二是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差别,其工资收入差别虽然已经比过去拉大,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合理差距。而实际收入的差距已相当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从外部获得多种收益,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从社会来看,畸高收入群体与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非常悬殊。虽然当前对畸高收入群体的人数和收入规模无法精确统计,但依据近年来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收入者已有相当数量,且人员分布很广,其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当前畸高收入群体的人员主要是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中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股票交易中的获高利者;部分企业的承包经营者;演艺界、体坛明星;网络公司的执行总裁;部分律师、经纪人和广告人;部分学者、专家;以及收入颇高、来路不明的几种人。与畸高收入群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城镇存在的贫困阶层。这些贫困阶层主要是指企业改革中的冗员、隐性失业人员、停产半傍产企业的人员、退休人员、部分吃财政饭的工薪人员及在城镇中流动的非城镇人口等。1996年底,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当年的贫困线为1671元,贫困人口约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0.96%。
表7 最高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
年份
1985 1990 1992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二者比值
2.92 3.22 3.41 3.81 3.92 3.91 4.22 4.43 4.62
二者差额(元) 839 1687 2347 3322 5614 6277 7821 8485 9467
通过对占城镇家庭10%的最高收入户与占10%的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到高、低收入群体的差距是悬殊的。见表7。二者之比从1985年的2.92:1扩大到1999年的4.62:1,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分布情况也从另外的角度揭示了家庭间贫富差距在扩大。国家统计局调查数字显示,1996年2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48%,20%的最低收入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4%,而到了1999年,2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55.4%,而20%的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1.5%,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但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普遍增长。从2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格局看,呈现出收入差距拉大的状态和趋势。这种差距拉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阶层和群体间的差距,一类是地区间的差距。
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又有两种:一种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关调查显示,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与在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之间收入差距约1-2倍;与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相比,相差2-5倍;与从事个体运输和建筑业的农民相比,相差5-8倍。另一种是雇主与雇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数量多的地区,私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当悬殊,而且随着雇工人数的增加,其收入差距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则主要表现为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和按省市区划分两种差距扩大。
3.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呈现"X"型的发展过程,即先缩小后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在80年代初期的时间里呈快速下降之势。1978年城乡收入比率为2.37(农村收入为1),1985年下降到1.72。建国以来首次出现城乡收入比率在80年代多次小于1952年1.8时的情形(1983年为1.698,1984年为1.71)。但是从1985年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又呈现迅速上升势头,城乡收入比率由1985年的1.72,扩大到1990年的2.02,1995年的2.47,1999年达到了2.65。其实这种城乡收入比率仅考虑到“工资性”收入,并未包括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性收入。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获得福利性收入3304元,占平均工资收入的60%,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但广大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任何福利性收入。据于祖尧计算,若把城镇居民福利性收入也考虑进去,1995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之比要达到4.56。表8全面反映了1978-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的变化。
表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年份 1978 198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8 1089 1990
城乡比2.37 2.30 1.70 1.71 1.72 1.95 2.05 2.10 2.02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城乡比2.18 2.33 2.54 2.60 2.47 2.27 2.48 2.52 2.65
4.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区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持续拉大的趋势。不仅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来看是如此,而且从不同省市、自治区来看也是如此。
(1)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从城镇来看,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三大地区收入之比为1.20:1:1.18。1995年三大地区之比为1.52:1:1.02。1999年三大地区之比为1.48:1:1.10。这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表9显示了从1981-1999年三大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
从农村来看,1978年以来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更为明显。1978年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36:1.09:1。到1985年三地区农民收入之比扩大到1.59:1.18:1。1995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为2.23:1.65:1。改革开放以来,受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与发展环境不平衡加大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分三大地区来看,差距扩大明显快于、大于城镇地区。
表9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
单位:元/人
地区
1981 1989199319961997
19981999
全国 458 1261233743775160
54255854
东部地区 476 1441314053716277
65747146
中部地区 397 1084211835764318
44924837
西部地区 468 1200228737334379
46655302
东、中、西 1.20:1:1.33:1:1.48:1:1.50:1:1.45:1:1.46:1:1.48:1:
部比值
1.18 1.111.081.041.011.04
1.10
表10 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比较 单位:元/人
应当指出的是,1995年以后我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又有大幅度缩小的情形。1996年三地之比为2.18:1.41:1,1998年为2.13:1.39:1,1999年缩小到2.13:1.35:1。
(2)不同省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拉大势头,特别是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省市差距呈喇叭状扩大。
从城镇来看,1985年最高的上海人均收入1012元,最低的江西545元,到1999年,上海最高为10932元,排在最末的山西4343元。最高和最低省市的差距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9年的2.52倍。相差的数额也从1985年的467元上升到1999年的6589元。有关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9,1996年为0.23,1999年全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6,8年间基尼系数增长了36.84%。
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比较情形亦然。1978年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河北的3.17倍。1999年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西藏之间的收入差距达4100元,相差3.13倍。与1978年相比,省市之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也使得我国城乡居民享受到了这种繁荣。但很多的研究报告都指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等。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5。现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基尼系数作一比较。见表11。
表11 部分国家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比较
国家数据年份 基尼系数 国家
数据年份 基尼系数
中国城镇
1999 0.388
俄罗斯
1996
0.48
中国 1995
0.415
意大利
1991
0.312
印度 1994
0.297
荷兰1991
0.315
印尼 1996
0.365
波兰1992
0.272
泰国 1994
0.315
西班牙
1990
0.325
美国 1994
0.401
加拿大
1994
0.315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除俄罗斯以外,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最高。其中城镇居民1999年的基尼系数接近0.4的两级分化警戒线,而全国居民1995年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两级分化警戒线。虽然表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年份较早,但这些国家搞市场经济历史较长,国内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因而基尼系数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应当正视这个问题。
五、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些思考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门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雏形已显现,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冲突不但没有显著缓解,而且相对更加剧烈,收入分配在改革中的焦点位置凸现。
我国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然而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十年的时间内,却从一个收入分配平等度较高的国家,一跃迈入高不平等度的国家。这种快速转换引致的失衡矛盾与震荡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同失业率上升、寻租与腐败、最低收入阶层状况的恶化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交织互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9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扩大,是与经济总量高增长、失业率上升并行不悖的。这种搭配无疑意味着,总量经济高增长的收益更多流向更少的高收益部门、高收入的个人或家庭。据胡鞍钢估算,我国目前城镇真实失业率为6%-7%,创建国50年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农村乡镇企业在90年代以来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速度也迅速下降,不少地区已出现逆向释放劳动力的情况。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总量增长率高与失业率上升的指标搭配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搭配态势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我国经济在新世纪来临后将遇到空前的高失业率冲击。
其次,9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是同寻租泛滥、腐败蔓延交织并存的。90年代以来大规模要素市场化与超常规的投资推动,为国民经济创造高增长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广泛、普遍、巨额的各种“租金”,从而诱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寻租活动,权钱交易的腐败蔓延滋长很快。据万安培估算,1992年我国租金总额为6343.7亿元,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2.3%。
这种同寻租、腐败相关甚密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无论以怎样的价值标准来看,都是严重的分配不公,而且它会对生产性创新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破坏影响。
再次,9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是同最低收入阶层状况相对或绝对恶化联系在一起的。应当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低收入的贫困阶层人数持续、迅速减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至1997年的5500万人。城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也从1989年的约3408万人降到1997年的1125万人。但是,90年代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和更少的人在相对更加贫困的境况下生存,显然使收入差距与贫困问题在今天显得更加刺目。要知道,现代社会中的贫困绝不简单是生活拮据式贫困,而是远远超出实际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发展的贫困。如果我们听凭这种状况继续,那么它会摧毁一个已经存在的社会价值体系,撼动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最后,9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是同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并存的。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已经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消费需求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总体消费率不足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递减规律,收入的绝对水平越高,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也就越大。当收入差距越大,越向少数人集中时,总体的消费倾向将会降低。“六五”“七五”期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6.5%和62.4%,“八五”期间下降为59%,1998年更下降为38.7%。而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一般为70%左右。正是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居民总体消费倾向下降,使消费成为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居民消费不足的严重制约。
2.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发挥
我国政府在1998年发行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投资。这一政策对我国1998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增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进入1999年上半年后,政策的效力就大为减弱。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快速下降。根据投资乘数原理,当边际消费倾向MPC下降时,投资乘数K=1/(1-MPC)也会降低,从而使投资对刺激经济的作用减弱。前面已经分析,当前居民MPC下降是与收入差距扩大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的。
3.收入差距过大使松动的货币政策收效甚微
我国从1996年5月以来连续7次下调利率,目的就是试图把近6万亿元的储蓄存款“引虎出笼”来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然而,实际情况是居民储蓄存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继续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金融资产分布的不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6万亿居民储蓄存款的66%来源于10%的居民。即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只拥有储蓄存款中的很小一部分,其仅有的一点储蓄存款也是用于防范日后之需,利率弹性极小,因而是不可能被降息所释放出来的。可见,降息缺少一个广大的中等储蓄阶层作为操作对象,因而也就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无论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还是对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认为,在研究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这一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应当看到,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不能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部分的收入差距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我们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初衷和想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劳动贡献大小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等。还有一部分差距扩大是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例如财产收入差距的扩大等。也有部分收入差距是与引入市场机制相关的。例如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加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还有部分收入差距扩大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引起的。这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因素,也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因素。例如寻租、垄断、腐败等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
第二,只有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转型期各种无序状态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否定改革的方向,甚至要求回到老体制去,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改革而放慢改革的步伐,从而增加改革的成本。
第三,在现阶段通过政策的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的空间还是存在的。(1)个人所得税政策。这是缩小高收入阶层同一般人之间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2)社会保障政策。这是解决因失业、疾病和年老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不均的最重要政策措施。(3)劳动力流动政策。这是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一个前提——机会均等。(4)实物分配的货币化。这样可以使个人所得税建立在个人实际收入而不只是货币收入的基础上。而且实物分配的货币化也是防止官僚特权和腐败的一项有力措施。
改革收入分配状况确实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不过只要我们把它看作是改革和发展的一部分,在努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改进收入分配状况,其前景应该是光明的。
标签:居民收入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改革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