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大都市报比较研究_京华时报论文

北京五大都市报比较研究_京华时报论文

关于北京五家都市报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市报论文,北京论文,五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我们对北京市五家都市报纸《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进行了量化比较研究。我们的研究方法采取了文献检索参考、个案实证观察、实地采访调查和内容比较分析等。我们订阅了2002年10月1日~11月9日的北京上述五报,并同时订阅了《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与之进行比较。按照研究的意图,提出了初步的假设和量表的设计。为了研究各报办报思路,我们分别走访了五报管理层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加充分可靠的信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的方法。首先对各报要素进行了定义,设计了相关的图表(本文略),并且通过对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和比较,得出了研究的结论。

一、北京五家都市报的概况

被誉为北京报业“无敌大佬”的《北京青年报》,从1995年开始,一直是北京报业市场的第一广告收入大户。而从1998年7月20日才正式出版发行的《北京晨报》则填补了早报市场的空白,使北京读者真切地感到“北京每天的生活从北京晨报开始”。它还是北京惟一一家获准流动售报的报纸,拥有遍及北京8个城区近100个发行站、1500余名发行员的发行网络。《北京晚报》是北京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日发行量120万份,也是创办最早的报纸之一,1958年3月15日创刊,1964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头。这3份报纸均是北京报业集团的成员。

《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是近年来报业市场资本运作的产物。前者原是北京市文联的一张《戏剧电影报》,在鲲鹏网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北京广电集团等投资方多次注资下,创立了期均发行量已达40万份的都市报,这一联合经营给它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后者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由上市公司北大青鸟注册资金5000万,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办报精英,挟资本、人才、机制等诸多优势,目前雄踞京城,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一张最年轻的都市报。

二、五报新闻报道有关数据分析

《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为《北青报》)40天的统计数据表明,时事政治新闻报道共146条,社会新闻总计770条,社会新闻占总新闻的45.79%,市民新闻占16.53%,社会和市民新闻占了整份报纸的62.32%。可见,它是一份以社会和市民为报道重点的都市报。在社会新闻里,正面报道与负面批评报道的比例大概是4.39∶1。改版后的《北青报》在版面设计上有了变化,有了固定的“本市新闻”版。而作为“重头戏”的社会和市民新闻主要是在此版面出现。在报道内容上,社会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与读者们息息相关的事。如“本市新闻”栏目,一般是一些短消息,篇幅不长,内容比较丰富。在“本市热线”版里,多是通过读者打电话来反映情况的,其涉及面较小,但能造成一定影响。在报道形式上,常常是以文配图的形式加以报道,给人以视觉冲击。

《北京晨报》(以下简称《晨报》)40天的统计数据表明,社会新闻条数最多,正面报道有672条,负面报道有67条,总计739条。市民新闻有165条。《晨报》有专门的社会新闻版“北京都市”,还有头版和要闻版也都刊登社会新闻。社会新闻主要还是围绕北京市进行报道的,贴近北京市民生活,而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北京热线”版报道形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一条通栏新闻,若干条小新闻,还有一张图片新闻。

《北京晚报》(以下简称《晚报》)40天统计数据表明,市民新闻有351条,是五报中最多的。该报社会及市民新闻占主要地位,一般为8版左右,其他各地新闻2~3版。时政新闻最少。生活服务类版面中,有文章573版,广告293版,共计866版,也是五报中最多的。负面批评报道则极少,偶有车祸或某些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揭丑报道几乎绝迹,文字和版式风格也较为平实。

《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40天统计数据表明,信报在生活服务信息方面有明显的特点:(1)内容丰富,覆盖面大,切实贴近家居生活;(2)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如:10月25日《汽车周刊》,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草案)》,图文并茂,以长篇通讯《汽车召回草案都说了些啥》,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地传播了国家的政策条款。除此之外,较五报其他几家更侧重娱乐新闻报道,记者在外采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因特网资源。

《京华时报》40天统计数据表明,在新闻总数中,社会新闻占比重较大,多为该报自稿,篇幅短小,负面报道较多。如10月9日社会新闻共37条,其中负面报道18条,将近一半。

1.时政新闻数据分析

(1)数量分析:从40天时政新闻报道条数统计来看,除晚报外,五报在时政新闻报道总量上趋于一致,《北青报》146条;《晨报》143条;《信报》130条;《京华时报》113条;《晚报》只有61条,《晚报》少其他四报一半的数量。这跟《晚报》发行时间有关,一般重要的时政新闻早报、日报在时间上占优势。所以,《北青报》和《晨报》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最强。相同的时政新闻在日间已经报道,《晚报》避免新闻滞后,必然要减少报道条数而增大报道深度。

在时政新闻报道数量上,五报与《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相比,正好减半。拿较为平均的《信报》130条与《人民日报》263条、《中青报》230条比较可见一斑。

(2)内容分析:从40天时政新闻内容统计来看,《北青报》47条、《晨报》42条,两报会议报道属最多。而《晚报》19条、《信报》24条、《京华时报》22条,这几家是前两报报道数量的一半。会议报道最多的《北青报》、《晨报》,其报道数量只是《人民日报》(88条)一半的数量。会议报道《中青报》21条,与北京地方性报纸的平均报道数量相同。国家领导人活动报道,《晨报》35条为最多。《北青报》17条、《信报》13条,其两报仅是《晨报》报道量的一半。《京华时报》5条、《晚报》4条,比《北青报》、《信报》还少一半多。拿国家领导人活动报道最多的《晨报》35条,与《人民日报》119条、《中青报》152条比较,报道数量不过1/3。

(3)稿件编排分析:从40天时政新闻稿件篇幅、稿件来源、图片新闻、配发照片统计数字来看,《晨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多数处理成500字以下的短消息,而《信报》则更多的是千字以上的长文章。从整个时政新闻报道情况来看,《晨报》、《京华时报》、《中青报》将时政新闻处理成500字以下的短消息,占到它们各自时政新闻稿件比例的80%以上。而《晚报》、《信报》千字以上的时政新闻稿件占整个时政新闻稿件50%以上。《人民日报》与《中青报》在时政新闻稿件处理上,多用500字以下的短消息。《北青报》用图片报道时政新闻为12条、《晚报》9条。《晨报》、《信报》不用图片新闻形式报道时政新闻,《信报》更喜欢用配发照片形式,它的时政新闻报道总条数是130条,配发照片是145条。这就是说,它的每一篇时政新闻都配发照片,而且有时一篇文章还不止配一张照片。

2.社会新闻、市民新闻数据分析

(1)社会新闻数据分析:从40天社会新闻报道条数统计来看,五报都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北青报》770条、《晨报》739条、《晚报》568条、《信报》621条、《京华时报》912条。其中《京华时报》社会新闻报道总条数最多,相应地负面报道的比例、数量也都多。五报与《人民日报》261条、《中青报》198条相比较,显然更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量。

(2)市民新闻数据分析:市民新闻报道最多的是《晚报》351条,它有两个市民热线版;其次是《信报》305条;第三是《北青报》278条;《京华时报》189条;《晨报》165条。总的来说,五报都重视市民新闻。

从严格意义上说,社会新闻与市民新闻是很难界定的,在这里我们作为大概念,将两个数字相加发现,五报社会新闻、市民新闻报道总条数远远大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总条数。五报时政新闻报道量均不超过20%(在15%左右),《晚报》最少,总条数不到10%。当然,《晚报》时政新闻稿件处理成千字以上的最多,加上这个因素,《晚报》在时政新闻的总体把握上,与其他四报没有太大出入。

将五报与《人民日报》、《中青报》比较会发现,都市报和党报报道方向区别很大。《人民日报》和《中青报》时政报道总条数大于社会新闻报道总条数。

3.生活服务周刊数据分析

五报都办生活服务周刊,《京华时报》形式不同,服务周刊内容分散在B叠和C叠中。《晚报》生活服务周刊最多,除周末,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40天统计,共有573版文章,293版周刊版自带广告。《北青报》有391版周刊自带广告,261版文章,生活服务周刊上的广告比文章还多。值得一提的还有《京华时报》生活服务周刊文章虽只有51版,可周刊自带广告有165版,同比广告量高于《北青报》、《晚报》。最少的生活服务周刊是《晨报》,96版文章,68版周刊自带广告。

4.国际新闻报道数据分析

五报国际新闻报道条数最多的是《信报》728条、《晨报》651条、《京华时报》597条。《北青报》、《晚报》均为400多条。如果将五报国际新闻报道条数与社会新闻报道条数比较,会发现除《北青报》外,其他四报数量相近:《晨报》社会新闻报道条数739,国际新闻报道条数651;《晚报》社会新闻报道条数568,国际新闻报道条数466;《信报》社会新闻报道条数621,国际新闻报道条数728;《京华时报》社会新闻报道条数912,国际新闻报道条数597。《京华时报》社会新闻与国际新闻报道条数相差315条,其他报纸这两类新闻的报道力度从条数上看基本相同。《北青报》社会新闻报道条数770,国际新闻报道条数488,相差282条。《北青报》已经看到这一问题,改版后加大了国际报道的力度。

5.专题报道数据比较分析

(1)五报迎接十六大召开报道分析:在文字报道方面,对迎接十六大的新闻报道,五报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信报》和《北青报》处于数量相对较多,处于第一集团,《信报》数量最多,高达97条,《北青报》次之,共88条;《京华时报》、《晚报》、《晨报》数量相当,处于第二集团,分别为32条、43条、57条。从中可以看出,《信报》在迎接十六大的文字新闻报道的数量上拔了头筹,而《京华时报》的数量最少,还不到《信报》数量的1/3。

图片报道方面,从40天统计数据表明的统计数字来看,各报数量相差悬殊。最高数量294条与最低数量1条之间相差竟达293条之多。其中,《晨报》独占鳌头,高达294条,这与《晨报》推出了几个迎接十六大的图片新闻专题有很大关系。不过,这也充分体现出它在迎接十六大报道方面“用图说话”的特点。《北青报》次之,共72条。另外三报,《京华时报》、《信报》、《晚报》数量较少,依次为1条、10条、4条。

如果将五报的文字新闻、图片新闻数量综合起来分析,又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文字新闻、图片新闻数量分配比例方面,比例悬殊的分别是《晨报》和《信报》。但是,《晨报》在图片新闻报道方面投入的力量大于文字新闻,而《信报》则是文字报道远远大于图片报道数量;分配比例比较平均的是《北青报》,文字新闻只比图片新闻多了4条。《京华时报》、《晚报》在文字和图片新闻的比例分配上,表现出大体趋同的现象。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各报迎接十六大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青报》报道投入力度比较大,而且文字、图片新闻并驾齐驱;《晨报》则充分体现出“用图说话”的特点,用近300条图片新闻报道十六大;《信报》的文字新闻报道普遍偏长,另外它还广泛采用了通栏标题的报道方式;《京华时报》对迎接十六大的报道投入力度较小,这一点从它报道开始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中可见一斑;《晚报》的文字新闻普遍配发照片。

(2)关于俄罗斯人质绑架案报道分析:对于像俄罗斯人质绑架案这样重大的国际性突发新闻,各报反应是否及时?2002年10月23日晚,40多名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携带武器闯入莫斯科一家剧院,将剧院中观众和工作人员扣为人质,第二天,《晚报》就对此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进行了报道,而其他几家报纸都是在人质事件的第三天才有相关报道问世。

从各报对俄罗斯绑架案报道情况来看,《北青报》投入力度相对较大,关注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2天,在10月26日,俄罗斯政府成功解决了人质危机后,《北青报》的后续报道又持续了10天。《北青报》的文字和图片新闻的总数最多,稿件篇幅比较长,而且文字新闻普遍配发照片。《晚报》的文字报道数量多,但是篇幅普遍偏短。《信报》的报道数量虽然很少,但是篇幅不短,都是500字以上的长文,而且配发的照片数量最多,平均一篇文章要配3张多照片。《京华时报》的文字新闻数量也不多,但是配发的照片不少,数量仅次于《信报》,平均一篇文章要配2张多照片。《晨报》则无明显特色。

三、五家都市报的趋同化表现

1.定位大体趋同

定位可以说是一份报纸首要的前提。一份报纸的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读者群的定位。无论横向的比较还是纵向的分析,无论是从外部的观察还是深入报纸内部的访谈,都表明了北京五份报纸在定位上是非常明确的,都是都市报,市民报,而且都不是单一的市民生活报,而是主流都市报(与《晚报》相比,《信报》、《晨报》和《北青报》都自定义为新锐都市报)。正是缘于这个明确的、目标一致的定位,使得这五份报纸表现出一种同质化竞争的发展态势。比如,内容趋同(表现在时政新闻的选择、稿源)、形式趋同(表现在栏目导读、视觉化、新闻系列化、专题化以及地域性和服务性)等特点。

2.时政新闻报道大同小异

当前,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我国报业却存在着突出的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时政新闻报道。比如对于像“迎接十六大”、“江泽民访美”、“国庆节”这样的重大活动的报道,宣传部门对各新闻单位都会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即新闻界的“规定动作”,而且,越是影响大的活动,来自上级的规定就越多、越细、越具体。如果翻开11月9日的各份报纸,可看出全是“聚焦十六大,版面一片红”。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报的时政新闻无论从内容、来源方面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报道的时间、方式和侧重点,这方面体现了很强的趋同性。这种现象,是基于我国报纸受党的领导,无论是党的机关报,还是都市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往往必须按照宣传安排,形成宣传合力。

3.努力追求视觉效果,图文并茂

与《人民日报》、《中青报》相比,五报在版式上都非常追求视觉效果,图片和图片新闻在五报的版面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这与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语言在传播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是一致的,也是与各报都市报、市民报的定位一致的。图文并茂,成了各报共同的特征。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直观上,五份报纸第一版都喜欢用红色,表现了整齐划一的“红脸蛋”。

4.强化地域性和服务性

通过观察和数据统计发现,五报都有生活服务周刊。《京华时报》形式不同,服务周刊内容分散在B叠和C叠中。《晚报》生活服务周刊最多,除周末外,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各报生活服务类信息明显增加,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即使在重大节日报道中,各报目前都在加强服务性新闻的份量,这也是现代都市报内在的要求所决定的。可见,五报在社会服务信息方面都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大,市场细分的特点,而且切实贴近家居生活,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的共同特征。

四、五家都市报的差异点及其发展趋向

首先,看五家都市报的差异。简略地说,我们可以把五家都市报的差异点概括如下:

1.新闻报道策划各显神通

如果说各报的时政新闻从内容、信源方面看有很大的趋同性的话,那么在新闻报道的时间、方式和侧重点上,就有其策划的极大空间。新闻报道策划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一份报纸的功力之处,也是现代报纸兴衰成败的关键。新闻报道策划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新闻差异化竞争,评价报纸的高低优劣,通过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策划就可以一见分晓。比如各报在竞争中所体现的对独家新闻、独家题材、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的追求。五家都市报在这一方面,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2.社会市民新闻报道八仙过海

在40天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社会新闻和市民新闻报道是各报自我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从40天社会新闻报道条数统计来看,五报社会新闻、市民新闻报道总条数远远大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总条数。市民新闻报道最多的是《晚报》,共计351条,它有两个市民热线版。将五报与《人民日报》、《中青报》比较会发现,都市报和党报报道方向区别很大。在版式和内容上,各报社会市民新闻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用图说话,张扬个性

尽管五份报纸是程度不一的“红脸蛋”,但与文字相比,图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张扬每份报纸的个性,五份报纸在图片设计上不断创新策划,各显风采。

4.生活服务信息,五花八门

五报都办生活服务周刊(《京华时报》服务周刊内容分散在B叠和C叠中),各报的形式也都不同。

其次,看五家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在新中国的报业史上,有专家认为,都市报的诞生和崛起,代表着中国报业一个新的方向,标志着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新的大众报纸时代的来临。当然,这些报纸在今后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对北京五家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做一点简要评述。

1.《北京青年报》在竞争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正在大力改革

《北青报》近几年来在广告收入上一直是北京各报的老大。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飞以来,它的发展一直都很顺利,尤其是以订阅量大、读者质量高而备受广告客户的青睐。不过现在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自从都市报纷纷创办以来,它在零售市场上的表现相比之下越来越不尽人意。业内公认,《北青报》的零售量在五报中是最少的。其次是对于它日益加厚的副刊,读者渐渐失去了胃口。再次,内部机制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失去了早年大刀阔斧的锐气。2002年10月20日以来,《北青报》全新改版,从版面形式到内容设置到后台的流程和机制都有大动作。可以说,《北青报》目前正处在一个“企业再造”的过程中。

《北青报》的报相一向以浓墨重彩闻名,习惯于做“浓眉大眼”式的标题和图片。在改版以后,处理得相对“清淡”一些,用现任总编张雅宾的话说就是更加“眉清目秀”,这也更符合《北青报》力图打造的办公室里的白领报纸的形象。去年《北青报》还缩小了版芯改为“瘦报”,一方面是为了显得更加清秀和便于阅读,另一方面也是追随国际流行时尚。

《北青报》一向以深度报道闻名,记者的策划能力较强,经常有独家的稿件出现在版面上。比如2002年夏天策划的“给‘膀爷’送汗衫”的报道,趣味和立意都令人叫绝。不过,与其他报纸相比,《北青报》社会新闻的稿件篇幅普遍较长,对此业内外也有争议。

近年来,《北青报》在广告经营上下了较大的功夫,通过各种主题版面如“汽车时代”、“广厦时代”等来吸纳广告,突出内容与广告的联动,各种副刊均有特殊的地位。但是日益膨胀的副刊开始挤压动态新闻的空间,开始给人“注水”、“舍本逐末”的印象。这次改版一个最大的动作就是扩大了新闻版面,将过去的种种副刊合并。《北青报》一度有志于做一份全国性的报纸,提出了一个“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口号,并尝试向外地如天津、广州等地发行。但由于外地的发行带不来相应的广告,而在本地新闻的竞争方面目前与新兴的都市报相比又落于下风。因此,在这次改版中,相应地突出了北京本地新闻的地位。

2.《北京晨报》在竞争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正在大力反击

在《京华时报》、《信报》加入北京报业竞争以前,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一直相当稳定:《晚报》进家庭,《北青报》进办公室,而《晨报》则在早报零售市场上与《北青报》分一杯羹,瞄准早上上班族群,由于定价比《北青报》低,《晨报》在这个市场上一度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在《京华时报》、《信报》崛起后,《晨报》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与冲击。与这两份新出的报纸相比,《晨报》过去拥有的时效上的优势不再存在。同时作为一份对开的大报,《晨报》其实并不适合在上班途中阅读,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们更愿意选择四开的《京华时报》和《信报》。此外,在发行上,与《京华时报》初创时水银泻地式的发行方式相比,《晨报》原有的流动售报的优势也显得有些无力,在竞争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晨报》。目前《晨报》正在大举反击,主要的方式是加大征订力度,《晨报》在2002年征订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各报当中力度最大的。

与《北青报》的浓墨重彩的风格相比,《晨报》就显得比较简练明快,版面上的留白也较多,看上去比较“素”。与《北青报》重策划、重深度的风格相比,《晨报》新闻篇幅较短、节奏较快,走的是“轻薄短小”的“新闻早餐”的路线,两者有一个较好的市场区隔。此外从时效上看,《晨报》比《北青报》更早上摊,在时效性上有优势。但是在新型都市报出现以后,这方面的优势也已经不再明显。

3.《北京晚报》是实力雄厚的领跑者

据说,当年《北青报》的总编辑曾把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晚报》细细地研究了一番,然后非常感慨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你很难打败《晚报》,它在北京人当中的根太深了。”

传闻的真假有待考证,但《晚报》在北京市民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不夸张地说,每天的《晚报》已经成了许多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下意识的习惯,随便在街头找个报亭问问看看,你多半会了解到以下事实:

——从每日的零售量上看,晚报远远超过其他四份报纸;在许多情况下,晚报一家的销量就相当于甚至超过其他四家的总和。

——自从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晚报上摊以后,其他四份报纸基本上就卖不动了,要到晚上六七点钟晚报卖完之后才又会再“走”一些。

——来买晚报的人大多是直接交了钱拿着就走,不像其他几份报纸,读者往往先要看看头版大致比较一下才做决定。

在发行量上,《晚报》现在是一枝独秀,在广告营业额上,《晚报》与《北青报》差不多平分秋色,不过《晚报》增长的势头更加迅猛。可以说,在目前五报的竞争中,《晚报》是最占优势的市场领跑者。

在三份四开小报中(《晚报》、《京华时报》、《信报》),《晚报》的版式最传统的。在它的头版上,很少看见超过半版的图片,也几乎找不到通栏标题。标题字号和色彩的处理也比较素净。《晚报》没有采用目前四开小报中流行的将头版做“封面化”处理的模式,依然讲究图文搭配、纵横分割版面,不设导读。

作为传统的四大晚报之一,《晚报》很好地保留了晚报的看家特色:亲切的报道风格。在这五家报纸中,《晚报》无疑是最受百姓信赖的。因此它的读者热线也特别繁忙,《晚报》上有大量的新闻线索来自于热线。同时,与其他报纸相比,《晚报》的报道较为稳重,体现了一种比较保守的价值观。此外,服务性新闻在晚报上也有突出的地位。但作为《晚报》,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有着天生的弱势:昨天的新闻当天早上的日报已经抢先一步报道出来了,而当天的新闻到晚报截稿时(《晚报》新闻版的截稿时间大概是11点钟)还往往没有结果,这种情况造成了《晚报》的一个特点,就是软新闻较多,事件性新闻较少。

4.《北京娱乐信报》将会有大动作

《信报》也是一份新报纸。尽管《信报》的开局没有《京华时报》那样富有气势。但是在一些富有经验的老报人的主持下,也一直紧随其后。该报在2002年改版后全面学习《京华时报》的模式。据说目前正在大举融资,将来还会有较大的动作。

5.《京华时报》发出咄咄逼人的挑战

自从2001年创刊以来,《京华时报》在北京可谓是一炮打红,目前在零售量上已经牢牢占据了早报市场老大的位置,而且广告势头也很不错。可以说,只是在《京华时报》加入以后,北京的报业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

《京华时报》目前主要靠报摊零售,因此特别注重版面的冲击力,它把头版做成所谓的封面版,就是基本没有具体的新闻内容,由标题+导读+照片组成,而且每天的头版模式基本一样,显得非常鲜明整齐。《京华时报》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本地新闻和动态新闻。翻开《京华时报》,可以看到上面登载的大量的都是事件性新闻,与其他报纸相比,它的副刊特别少,相应的信息量也就大。

由于是《人民日报》的子报,属于中央的报纸,《京华时报》在报道北京新闻时就比其他的几份北京报纸少了些限制,因此该报的负面批评报道要远远多于其他几份报纸。

标签:;  ;  ;  

北京五大都市报比较研究_京华时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