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网络课程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网络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科技成果,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象和声音多种方式于一身,能比较形象地显示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课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网络课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最能接受新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运用网络课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朗读比较有感情的课文时,利用网络课程,配上一段轻音乐来调节朗读气氛,可以增强朗读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低年级课间休息时,利用网络课程放上一段轻松、优美的旋律,能及时消除疲劳,使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
二、运用网络课程,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可见,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物,水中之花”。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然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实际相差甚远,学生很难正确感知。正如前面所说,网络课程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剌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网络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感,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是人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愉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而随着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加深,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对这种事物的认识便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网络课程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他们对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运用网络课程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给学生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
如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利用网络课程配以恰当的音乐渲染气氛,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台湾的蝴蝶谷》是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学时用网络课程播放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蝴蝶谷里,尽情地欣赏与众不同的蝴蝶、蝴蝶谷的美景。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蝴蝶太美了。”所以影视的形象往往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如,我运用网络课程播放录像,再现放牛郎王二小为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名老乡英勇牺牲的感人情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王二小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格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运用网络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优化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运用网络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语文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我运用网络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
比如教《谁的本领大》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网络课程出示:看到《谁的本领大》这个题目你想说些什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想知道谁和谁比本领、为什么比。”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后谁赢了。”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说它们各有各的本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擦燃了,于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应当承认,目前有些学生存在着思维惰性,学习上存在依赖心理,究其原困,是教师只围绕“教”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运用网络课程,变抽象为直接,变复杂为简单,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
总之,网络课程资源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选取资源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网络课程资源 “满堂灌”,得不偿失!
论文作者:谢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网络论文; 思维论文; 情感论文; 教学效果论文; 课文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