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3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67
摘要:关于脉诊,自古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使中医脉诊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而实现现代脉诊标准化,而这正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分析脉诊的发展历史以及互联网时代脉诊仪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脉诊;互联网时代;脉诊仪;发展趋势
一:脉诊的发展历史
脉诊众所周知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医家的经验智慧。脉诊是经过按触病人被测部位的脉搏跳动,从而感受病人的具体脉象的改变。它又叫切脉、诊脉等。脉象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与病人自身的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等息息相关,简言之就是如果病人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等发生改变,那么人体自身正常的血脉运行活动就会受到其带来的一定不利影响,这会体现在脉象上的微微波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医生可以通过诊脉象的变化来预想疾病的预后。在操作时医生主要自主掌握脉诊的时间。也应该以其病人脉搏跳动大于或等于50次为主要标准,而且只有当代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现实生活中普遍正常人脉象情况,才能更好地通过运用脉诊这一方法为病人进行病情的诊断。脉诊是一项极端特殊的诊断疾病的措施,同时它也是中医当中著名的四项诊断方法之一,同时它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理论的有效运用。而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史记》中就有相干的记录,我国一代名医扁鹊,尤其是因为其擅长脉诊而有名。《黄帝内经》是众所周知我国现存最早的并且保留最完好的医学经典。在其中有关脉诊等方面的理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等篇,而这其中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脉诊具体的方法、需要的时间、诊断的具体部位等,这非常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当时已有的脉诊水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脉诊是一种非常灵敏的诊断措施,而且它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中医内涵和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脉诊仪出现的背景
脉象变化多端,而且它也会因为病人具体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构成脉象的要素非常繁冗,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更好地运用脉诊来对疾病的诊断进而服务于临床,我们就急切需要有一台科学的仪器帮助我们进行诊断。而这就是当今比较火热的脉诊仪,它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主,并且有易经思维的渗入,就是在变动的人体脉象傍边,它能够随时将这种变化实现相应的转化,以有利于更好分辨疾病与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传统中医都是凭借他们自身手指上的感觉来得到相应人体的信息,然后医生会通过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医疗实践经验知识,使他们感知的“脉”更加形象。所以想要精确把握和使用脉诊是相当难的。所以让脉诊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了脉诊当今倍受关注的成果。而利用当今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优势,使脉诊与互联网时代脉诊仪结合,这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符合中医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脉诊仪的发展研究
这些年的研讨办法,大多是通过把适当的传感器放置于某一特定部位测试,而后将脉搏的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处理或者通过记录仪的记录,接下来医生再进行分析和判断。大批的试验研讨揭示,用压力脉波作为研究手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脉象的丰硕信息,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配合多种脉象波形剖析技术,通过多信息、多角度来进行脉诊研究很重要。
四:脉诊仪的发展趋势
脉诊仪表示了传统中医脉诊实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结,它更是脉诊学史上的一项创举。中医脉诊这种疾病诊断的模式,与其他诊断方式有很大不同,其中很鲜明的一点,那就是无创伤诊断。因而脉诊仪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现在我们发现已有许多人都对脉诊仪的有关技术研发和制作产生了兴趣。现在压力传感器的技术也趋于成熟,所以研制出的脉象仪各种各样,如TP-CBS 型脉图仪、MX-811 型脉象仪等。当我们通过脉诊仪器获取相应的脉诊信息后,我们接下来怎样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是一大重点,同样也是我们研究的难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优势,对经典医学著作中有关脉诊的信息收纳,通过使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进行统计,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了一个数据库,然后我们后期再进行分析整理。我们相信这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不仅有利于使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医脉诊,而且可以加快中医脉诊学走向国际的步伐,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纳与运用,进而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脉诊仪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能够为医生所用,从而降低医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对诊断造成的误差值,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强调人机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进而达到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的目的,其功能也将会趋于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林炳岐 关 静 戴 宁 李 峰.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100029
[2]马宁,关晓光. 中医脉诊客观化可行性思路[J]. 中医药信息,2011,28(6):1-2.
论文作者:1郑媛媛,2韦秋运,3王海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8
标签:脉象论文; 互联网论文; 中医论文; 病人论文; 时代论文; 医生论文; 更好地论文; 《文化时代》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