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识“突破”——从苏州看苏南经济社会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之处论文,苏州论文,经济社会论文,细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州变了,变得连熟悉她的人都感到陌生了。
且不提那早些年就已被工业化浪潮冲淡的“小桥流水”神韵,就是十年前声名远播的“苏南模式”,也早已突破原来的躯壳,绽出了许多更富生命力的新枝。身边悄悄地渐进不易引人留意,而跳跃式的对比与回顾,却最能使人体味“变”的真切。
永鼎显规模
直到听完顾云奎总经理介绍,记者对永鼎集团通讯电缆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301家企业之首的说法依然半信半疑。 不过是吴江市芦墟镇的一家镇办厂,能比得了东北、西南的几家出名的国有大厂吗?!待到步入永鼎的电缆车间之时,记者疑云顿消:一流水平的引进设备,排出了条条上百米的长龙;连产品都是庞然大物,大电缆轴的直径足有两米多,一个就是好几吨。近两年,每年从这里走上市场的通讯电缆达300 万对公里,占全国总销量的8%!
今日的永鼎集团,下属8个分厂、8个经营公司、5个合资企业, 总资产达5亿多元,资产自有率在95%以上;去年销售额达到10亿, 实现利税1亿元。而17年前,这个厂开办时,只有2万元资金、13个人。他们曾为“船小好调头”而洋洋自得。近几年,在经过几次市场风浪的冲击之后,他们猛然醒来,开始营造能够抵抗风浪的巨舰。迅速积累,滚动扩大,仅仅5年,永鼎的资产、销售额、利税都增长了10多倍。 他们不再自得于“提篮小卖”,而是追求高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有规模的生产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当然,在苏州,在苏南,醒来的绝不仅是永鼎,而是万千企业。一批新兴的骨干企业,担起了苏州经济的大梁。近几年,苏州乡镇企业的个数在减少,企业的规模却在增大。截至目前,全市成气候的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已有300多家,下辖企业1600多个。当然, 在适宜“小船”驰骋的行业,“小”仍然发挥着灵活的优越性。
乡镇企业长大了,苏州也长大了。
陆家看结构
独资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正在紧张地建设,生产高档子午线轮胎的企业外加试车场,总投资1.5亿美元;建成后, 年产值要达几十亿。昆山市陆家镇的周福民副书记,为能引来全市最大的外资项目而欣喜。作为老基层干部,他对当年办第一个企业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1974年,按每亩1元平摊,全乡5万亩地共集资5万元, 办起了公社砖瓦厂。”以后乡村两级陆续办了石蜡、服装、炊具、玻纤等百十个厂,集体的家底随之越来越厚。但大飞跃是在1992年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了大搞外向的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高、大、新的项目”。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投产的20 多家外资企业, 产值已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
陆家镇只是苏州160多个乡镇的缩影。从按田亩集资办厂, 到批租土地引进外商,既反映了苏州农民经济观念的嬗变,也映射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年,他们打破城市垄断工业的“纯”,创造了“苏南模式”;如今他们又打破集体经济的“纯”,进一步增加了“苏南模式”的活力。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告诉记者:与过去相比,公有经济占主体未变,所不同的是,多种经济成分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外向经济带动力量日益增强。到目前,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已达160多亿美元, 兴办三资企业7400多家,其中5700多家办在镇、村。
前些年采访苏州,听到的几乎全是如何“两头在外”地办厂,这次更多听到的是怎样发挥“真山真水”、名人古迹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怎样利用地理优势建设市场。吴县大打“太湖牌”,在建成跨太湖长桥、太湖旅游度假区之后,加紧实施环太湖经济带战略,兴旅游,并围绕这个中心发展相关产业;昆山、常熟、吴江,也都做起“湖”、“山”文章,阳澄湖、淀山湖畔,东山、虞山之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迅速崛起;周庄、甪直、同里等古镇,前几年还藏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却笑迎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并带“火”了一方经济。
打破了经济成分过“纯”的构成,扭转了加工业畸重的格局,改变了“有城无市”的旧貌,“苏南模式”愈加绚丽多彩。
蠡口听转制
“经济环境逼着乡镇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否则,效益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高,集体经济要垮的!而我们的后面又没人兜着。”吴县蠡口镇镇委书记任阿早露出满脸的焦虑。怎么改?实行股份制是目标,但目前有两个难点,一是群众拿不出那么多股金,二是心有疑虑有钱也不愿买股。于是,他们广泛吸取各方的经验,设计了“先租后股”的复合型租赁经营制,从1993年底开始实施。
“尽管操作方法很细密,但实际是借鉴大包干的基本原则,就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全是自己的。”镇委秘书具体介绍说,交足国家的是税,留够集体的是租赁费和职工工资奖金,余下都是承包人的。这样权责利分明。集体资产通过收租赁费保值增值,承包者为多得也有了尽量搞好企业的动力。租赁标的是根据企业资产、盈亏状况和应提的折旧、应交的建农金、管理费等核定的。租赁者必须交纳租赁标的总额40%的现金作为风险抵押金,才能取得租赁权。这下就动了真格的,40%可不是小数目,企业经营不好,这笔钱就拿不回去了。当然,企业盈利了,租赁者可得可分配利润的70%;除当年提取部分现金外,其余留在企业作为个人投资,这就为今后的股份制改造作了铺垫。既是押金又是股金,可抵亏又可分红,这就叫“先租后股”。企业租赁者自主经营,自筹集资,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使企业活力大增。1994年,镇、村两级租赁企业上交分别比上年增长19%、16%,职工收入增长了35%;镇办租赁企业技术改造投入37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了近50%,去年又投入了巨额技改资金,其中相当部分是个人的。
吴县市的陈祥男副书记告诉记者,该市乡镇企业转制工作,1993年试点,次年推开,1995年深化,现在全市3400 多家集体企业, 已有近3000家以各种形式完成了经营机制的转变。据了解,目前,苏州全市的1.3万多个乡镇企业已有2/3转了制。多数镇、村领导已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投资主体也由少数干部当家的乡(镇)村集体,变成了众多企业经营者。
杨舍无城乡
“村舍井然绿成行,粉墙依依掩回廊”,这两句新诗形容的是张家港市杨舍镇小河坝村的村景。这里的村民全住上了独立的小楼,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小别墅”。集体投资300多万元填了污水塘沟, 在楼间修了水泥路、回廊、阅报栏和茶室,还广种花木,建了雕塑。如果不特意说明,谁会相信这是“乡下”呢?!早就与市府所在地杨舍镇市区融为一体了,左邻是沙洲工学院,右舍是市里新建的住宅楼,小河坝成了城中之“村”。
在市区的另一端,前溪巷村村委会的牌子就堂堂正正地挂在热闹的市区街面上,村办的娱乐中心成了市区的公共娱乐场所。市民的单元楼与农民的“小别墅”窗窗相对,间隔不到十米,晚上用同样的电,做饭烧同样的煤气,而农民的房子更加宽敞、漂亮,内部装修也更讲究。夜幕降临,村民们可以与市民邻居相约而行,一同去逛市中心灯火辉煌的“步行街”。问起收入差距,张家港市委宣传部部长钱学仁说,许多经济发达镇、村农民的收入超过了城里人,从帐面看,现在我们市城镇职工年均收入是5000多元,农民人均是3000多元,可农民有许多更实惠的利益,像吃、住等方面就要比城里人优越得多。
如果说类似小河坝、前溪巷这样靠近市区的农村融入城市有一定特殊性的话,那么远离市区的太仓市的马北村就更具普遍的代表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昔日的高产穷队变成了经济富村。村党委书记陶月明领着我们夜访农民公寓楼,白天看新建的农民“小别墅”区。他自豪地介绍:160多平方米,每家一栋,造价15万多,农民拿6万5,集体补9万,全村200多户全部按规划进区, 不愿住“小别墅”的年轻人可以住公寓楼。区里有配套的俱乐部、商店,实现了“四没”,就是空中没明线(电线全走地下),房前没鸡窝,楼后没猪圈,全都实行了规模饲养,平价向村民供应肉食、禽蛋;屋里没灶头,全用液化气。村里建立了公费医疗制,老人能按月领退休金。我们这里既没暴发户,也没贫困户,是共同富裕。
经济快速发展大大缩小城乡差别进程,在苏州这已成为现实。
园区看决策
近两年,苏州市在经济发展的提法上,有一个不易引人注意的变动,就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改成了发展开放型经济。外向变开放,反映了决策者指导思想的升格,反映了区域经济与国内、国际市场全方位对接的明确方略。
早在1985年,昆山的“自费开发”,就代表了县级决策者眼界的开阔。他们自发克服遍地开花式办工厂带来的弊病,以办开发区的方式,吸引新经济生长点聚结;而后又抓住扩大对外开放和浦东开发的机遇,招商引资,使依附于老城区的开发区迅速成为带动全市经济起飞的新“龙头”。近几年,他们的思路更加明确,十几个接受开发区辐射、为其配套的镇级工业小区已相继成型。现在开发区进入了再创业阶段,我们已经确定以开发区为核心,围绕8大名牌形成8大集团,全市企业都向它们集结,搞好配套,甘当“凤尾”,飞向世界。
昆山的成功,带动了苏州所属各县级市,决策者们迅速实现了从“消灭工业空白村”到科学布局全市经济的转变。几乎所有市都建立了依托老城区的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个个成功,一举数得,新区因能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而很快发挥功能,旧城区得以加快了改造,城区的扩大使城市辐射力成倍增强。各镇、村也都抓住大量兴办三资企业的契机,顺势把“满天星斗”变为“一轮明月”。分散的企业进入设施配套的小区,农田的经营规模随之逐步扩大,为小区服务的各项事业也自然兴旺起来。
最能反映苏州决策“升格”的,当属苏州新区的迅速崛立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启动。
作为理所当然的“龙头”,苏州市区有过辉煌,80年代中,“长城”电扇厂等一批知名的城市企业,通过产品扩散等方式带起了一大批早期乡镇企业明星。但与“六只虎”(下辖六个县级市)跃起形成反差的是,近年来市区的带动力却逐年减弱。
如何重新抬起“龙头”?苏州市的决策者适时提出了这“苏南模式”中原本没有的新课题。借鉴世界成功的经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他们确定了“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大思路, 并很快获得国家批准。1992年,位于古城西侧的苏州新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帷幕,短短3年,昔日的城郊已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雄姿。 现有项目建成后,即可形成620亿的生产能力,相当于1990 年整个市区产值的5倍。
与新区相对应的是古城东侧的中新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口子朝向上海浦东的巨大“梯形”,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比已建成的苏州市区和规划中的新区还大近20平方公里。它的发展目标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新加坡的管理经验,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建设一个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准的工业园区。
苏州市市长章新胜说:苏州已经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理应从更高的层面,从整体角度,推进区域经济更协调发展。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苏州的各级决策者率先站到了新文明的起点上。
* * *
1983年,一位著名社会学家首先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加工工业为主,乡村干部直接参与,坚持共同富裕,成为其公认的主要特点。显然,人们是从兴办乡村企业角度理解这一“模式”内涵的。而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以为:近十多年苏州的发展不是单项突破,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前实现小康,正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州的成功实践。因此,苏南模式必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我们还将全面地抓下去,当然首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扭住发展不放松。苏州正酝酿着第二次飞跃,即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加快“两个转变”,是眼下苏州的一个热点话题。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催动苏州人开始抢占改革开放的新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