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模式选择:环境伦理消费观解读_消费观论文

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模式选择:环境伦理消费观解读_消费观论文

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方式的选择———个环境伦理消费观的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环境论文,消费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可以说,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走势作了全面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路径选择。本文在对传统发展观背景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透视之后,试图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约束的论断,以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发展观背景下的适度消费

在传统发展观的背景下,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和核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必然导致环境伦理消费观的严重扭曲,并反转过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节制的高消费或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就是脱离现实生态环境条件与合理需求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以享乐、挥霍为基本特征,是一种对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性极大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理念导致了一种错误的消费价值观,就是超过人的基本需要的高消费或者叫过度消费,这种消费价值观存在的主要根据在于:高消费或过量消费被看做是成功和幸福的主要标志。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兴,引导、怂恿和鼓励消费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政策主张,因而高消费或过度消费不仅不是不道德的,而且是应当受到肯定的道德行为。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多生产、快增长、高消费被认为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本无须考虑资源、环境等问题。反观高消费或过度消费的危害,后果令人震惊:

1.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根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2001世界资源报告》,占世界人口16%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消耗着世界上70%的能源,他们的资源消费等于发展中国家的3~8倍。(注: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页。)一个美国人一生中的总消费量是印度人的60倍,假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生产水平都赶上美国,人类至少需要10个地球。

2.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公平。高消费必然导致发达国家的资源短缺,他们只好向发展中国家以不同途径或手段甚至以经济援助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然资源的巧取豪夺,严重损害着这些国家人民的利益和这些国家未来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问题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不足问题密切相关。以石油为例,日本石油的99%靠从中东地区进口。西欧在发现北海石油以前的石油消耗量的86%也靠进口,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也达到了需求量 40%以上。而处于贫穷状态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把环境资源包括土壤、渔场、物种、森林和矿产等,作为基本的经济资本,靠出卖资源、牺牲环境、过度开发作为谋生手段。美国思想家R.T.诺兰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浪费还在于,它全然没有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的积极性。资本主义制度假设它用以制造产品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甚至这些资源(如石油)显然不久就会耗尽时,资本主义照样没有积极性来减少使用这些资源,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动力就是唯利是图。”(注:[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页。)

3.带来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高消费或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比如在商家引导下,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大量物品被废弃,废弃物的污染(如电子产品)和城市垃圾又破坏环境和生态,在恶性的循环往复中,愈演愈烈。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中,环境是作为外部性问题而存在的。

另外,高消费或过度消费还严重威胁着千百万种生物物种的生存,从而造成环境问题和破坏生态平衡,也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奢靡消费导致人性扭曲和大量社会财富的浪费

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大为提高,产品日益丰富,这就构成一种假象,似乎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些人把消费当做是一种身份和面子的象征,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被一些人视为“荣誉”。其实质是扭曲了的价值观、消费伦理观在物质刺激下的大暴露,既败坏社会风气,又造成大量社会财富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刚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当中表现尤其突出。

(三)有害消费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有害消费既表现在生产中也表现在生活中。生产中的有害消费是指生产的原材料、能源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生产过程、包装、销售等环节存在环境污染或者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利益的问题等。生活中的有害消费是指消费者购买、使用或者缺乏环保意识而在客观上破坏环境的各种消费行为。有害消费看上去是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行为,但却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既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上,也表现在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误解上,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病态运行。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的内涵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注:王伟:《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是“可持续消费”,就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有害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界定环境伦理消费观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适度消费

过度消费和缺量消费(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十多亿人口过着绝对贫困的生活,约有八亿人口挨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害的,科学发展观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不是单纯反对过量消费,提倡缺量消费,而是倡导一种确保内在质量不断提高的、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就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不是低消费,而是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消费方式,适度消费意味着既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所必需,同时又有利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适度消费克服了过度消费的不正当性,保证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艾伦·杜宁指出:“通过道德的接纳来降低消费者社会的消费水平、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欲望,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结论。尽管它与几百年的潮流相抵触,然而它可能又是惟一的选择。”(注:[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长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物质上的富足当然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人们享受的物质资料和劳务数量的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自由支配时间不断增多等等。但是在人的生活质量中,精神文化生活所占的比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大,而且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着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环境伦理消费观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地通过环境道德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正是我们倡导既要重视物质生活,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所在。

适度消费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环境伦理学者对此也有深刻论述:“要实现可持续消费,人类物质生活消费应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上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要根据资源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的实际需要,确定各种基本物质必需品的人均许可量,考虑物质产品消费后有利于在自然界中分解还原,能够加入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和良性循环。要实行低度消耗资源,节约使用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产持续发展的物质生活消费体系。我国虽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的总储藏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各项资源的人均数量却居世界下游。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提高消费水平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消费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适度耗费和不破坏生活平衡、不导致严重污染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继续提高消费水平。”(注: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二)简约生活

简约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但是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简约生活,不同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情况下的禁欲生活,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的一种克服了物欲引诱、目标明确、积极向上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方式。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在消费方面对人们的诱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孔不入,如果任由市场导向,奢靡性、炫耀性消费必定泛滥,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衡严正警示人们:消费欲望必须控制,物质生活应当简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自愿的简约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强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它是对唯物质主义空虚性的一种反应。它能解答资源稀缺、生态危机和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所提出的问题。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实行了自愿的简约生活,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现象,并可缓和由于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注:[美]L·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三)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当代人类消费道德的新境界,它要求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购买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友好以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广义来看,绿色消费包括生产性绿色消费和生活性绿色消费,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绿色消费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生产性绿色消费要求制造该商品的原材料和能源是环保的,生产过程是环保的,流通、销售是无害的,包装和废弃之后是符合环保要求的。近年来盛行的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实践与绿色消费不谋而合。

三、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的约束

恩格斯有一段关于“自然界的报复”的名言: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精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6~517页。)今天重新回味这段论述,对我们有极其深刻的警示意义: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根源于人们认识上的无知和短视,也根源于狭隘的私利,同时也与缺乏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指导有关。在人们扮演的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等各种社会角色当中,消费者是最容易采取利己主义行为的。然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论述到的,畸形的环境伦理消费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作用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利益,与恩格斯的论述如出一辙,而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的约束的论断。具体说,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适度性。消费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由此我们提出适度消费理念,而消费毕竟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适度消费理念作为一种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要对消费环节本身有规范和约束,从而也对经济发展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所以经济发展也要适度,不能把发展建立在环境问题、生态失衡、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前提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的具体体现。从20世纪中期开始,许多国家都曾经把追求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的全部内容,提出了大跃进、高速度、跳跃式、超常规等发展手段,其结果是南辕北辙、代价沉重。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这是一个针对中国国情而言的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千万不能把发展理解为超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超越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超出了真理的边界,变成谬误了。适度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的数量上、速度上要有节制,因为我们是建立在科技含量水平较低、资源消耗较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前提下的高速度,某种意义上,速度越快,代价和成本就越高。适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互协调。这正是科学环境伦理消费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所在。马克思早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由此我们可以断言,适度消费、适度发展不仅应当成为人类的一种理念,而且应当成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2.协调性。科学的环境伦理消费观客观上要求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模式与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社会进步的一致性、协调性。在经济发展中,要抛弃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采取高新科学技术降低消耗、降低能源、降低污染的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把生产与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符合现代人发展需要的生产模式即生态经济模式。要建立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文化、科学、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消除贫困,科学适度消费,促进社会向文明、秩序、公正、健康方向发展。

3.可持续性。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高;不仅要确立绿色消费的理念,还要确立绿色生产、绿色GDP的理念;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更要顾及到子孙后代需求;不仅要考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更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公正和平等。总之,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自然、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标签:;  ;  ;  ;  ;  ;  ;  

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模式选择:环境伦理消费观解读_消费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