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_农村论文

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_农村论文

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农村论文,政治论文,青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一种不定型的、感性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等。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社会心理的影响,大致地反映出某一时期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或人们的比较普遍的心理投向、政治情绪与政治态度,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作为农村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农村青年最先接受社会变迁,其政治心理的变迁轨迹也最能诠释当代农村政治文化的表象。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是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并且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许多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一方面,市场经济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激活了个体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出现政治心理的滞后,陈旧的政治观念、封闭的政治心理依旧存在,并阻碍了乡村民主政治的推进。

市场经济实践的熏陶比任何空洞的政治说教都更能促使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化。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的市场经济原则客观上培育着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的活跃,进一步把这些意识政治化,主要表现在:

1.自由意识确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青年在生产上经济上的自由度大增,他们可以种粮,也可以种其他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还可以办乡镇企业及外出务工经商,这不但对广大农村青年摆脱土地依附、向工业文明迈进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改变中国农民传统政治心理结构,培育市场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1999年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状况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31.6%的农村青年最想“经商”,比“规规矩矩务农”的比例(6.2%)高出许多,并且73.6%的农村青年认为在生活中“做自己想干的事”很重要。(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

2.参与心理萌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心理中的参与意识增强,农村青年从当初被动地担心国家的政策会不会变,发展到现在主要关心和影响政府的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介入国家和乡村的政治生活,参与认同的现代心理逐渐取代盲目顺从的传统心态。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农村青年对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一事有100%的知晓率,有65%的人对北约暴行表示“愤怒”,一些较高层次的村民还认同“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不能乱”、“弱国无外交”等理性的观点。(注: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38页。)在另一次调查中,农村青年对于“您认为本村的村委会主任(村长)应当(通过何种方式产生)”这一问题,回答“通过村民自由选举产生”的占87.7%。(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

3.政治人格形成。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广大农民的思想往往是僵化的、封闭的,实际上成了计划体制的工具。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关心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养成了等、靠、要和怕竞争、怕风险、怕负责的社会心理,导致主体意识的沉沦,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民主化孕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个性开始得到尊重,农村青年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增强,在实践中催生出健康的政治人格。这一分析可以从1999年的调查数据得到证实,51.7%的农村青年认为致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43.3%的人认为身边比较富裕的人主要是依靠“能力强,会经营管理”而致富。(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

4.法治观念增强。在一次调查中,79%的农村青年认为应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15%的农村青年在回答“对村委会干部不满,将采取什么行动”时,选择“行使罢免权(包括下次不投他的票)”。(注: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38页。)另一次调查中,48.4%的农村青年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法律知识”。(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这说明农村青年开始懂得法律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陕西省安康市大同镇北村,因为投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非法行为,选举刚一结束大部分村民就联名要求罢免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注:张卫民:《村民自治选举:农村青年最基本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页。),这些极普通的事情,深刻地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后青年农民政治心理的重大变化。

5.开放心理重构。“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注:[美]M·罗吉斯、J·伯德格著,王晓毅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页。)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工业文明的城市,“与城市接触程度是促进农民发生变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注:[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译:《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70.7%的农村青年认为进城打工最大的收获是“开阔眼界,更新观念”,39.2%的人认识到“竞争激烈”是城乡比较的主要特征,(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这说明当代农村青年在城乡观念、致富观念上有了巨大转变。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其特殊性,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也表现为滞后性和复杂性。政治文化传统及当前农村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对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1.民主意识差。由于历史的沉淀和民主法制不健全,加之官僚主义等原因,使农村民主流于形式,农村青年对国事、政事、村事缺乏了解,缺乏热情,即使知晓,“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是把这些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注: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38页。),难以真正参加进去。在一次调查中,有44.1%的农村青年没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19页。);另一次调查中,多达56%的农村青年不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加村委会选举。(注: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38页。)

2.依赖心理。农村青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依靠国家、依靠政府、依靠上级的心理仍很严重,这在贫困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回答“如果条件许可,您愿意经商吗”,有12%的人“不愿意”,其中有25%的人“怕担风险”。(注: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38页。)

3.家族中心心理。办事不是靠政策、靠集体,而是依靠家族势力。有的家族成员利用本家族人多势众的优势,取得了合法的行政职务,而势单力薄的家庭,遇事有理也得让三分。这种“非组织化进程”(注: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影响了乡村政治的进步,而且也是国家政策在农村受阻或被扭曲的重要原因。

4.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由于分田到户及市场经济的推进,激起了人们追求个人或家庭物质利益的欲望,有的农村青年急功近利,不关心集体长远发展,对国家大事和乡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甚而侵占、毁坏集体财产。

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取决于他们政治参与的功效感、信任感、责任感。从参与政治的动机来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我们可以把政治参与动机分为5个层面:第一,利益产生的需要。这里牵涉到作为公民个人生存意义上的利益分配需要。能否意识到主体个人的利益,以及是否准备去表达这种利益,是决定公民是否参与政治的关键。如果他们认为可以从其他活动或渠道(如亲缘关系)得到报酬,不参与政治也并不损害个人利益,那么就有可能不主动参与政治;第二,保障的需要。即一个政治体系能否提供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传统的中国人心理中,逆来顺受的观念比较严重,因此有些人即使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也不会利用合法方式去维护个人利益,这可从20%的农村青年在回答“对村委会干部不满,将采取什么行动”时选择了“忍气吞声”得到证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指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无讼,只有忍无可忍才走向极端;第三,政治归属的需要。人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心理上的这种归属感将促使公民去关心政治,关注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目前,农村中作为现代政治的组织归属非常欠缺。40.7%的农村青年认为“基层党团组织瘫痪”,41%的人认为基层党支部“不按政策办事,还有少数违法”。从这一点看,健全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非常重要;第四,政治尊重的需要。这包括对自身在政治组织系统中的地位、能力、厨房和尊重的评价。促使公民参与政治的这一动机主要取决于功效感,是个体对自己影响政治的能力的期待。如果个体在是否参与政治上并无重大差异,就不会激起参与的热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不愿参加村委会选举者之中有87.5%的人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政治参与动机的最高层次,这种需要来自希望对政治实施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对农村青年来说还相差甚远。

从以上分析可知,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要靠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民主法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当代政治文化必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热情,没有政治热情就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缺乏政治热情的参与只是消极被动的参与。但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没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为前提,政治热情往往会导致政治的非理性冲动。

农村的未来在青年,农村的发展更在青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青年既有社会转型所激发的现代性转变,又存留惰性的传统劣痕。他们并非与政治无缘,他们对政治或冷漠或狂热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政治的变动与发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一,而农村青年政治素质的提高,无疑极大地影响着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当前,要提高农村青年的素质,健全农村自治体系,疏通农民政治参与的正常渠道,重视农村民主法制宣传教育,让新的一代农村青年在积极的经济参与中尽快成熟起来,促进乡村政治体制建设。

标签:;  ;  ;  ;  ;  

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