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应该打破的理财习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储蓄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没有必要储蓄
观点:错误
王先生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收入不菲,并且他有较强的理财意识,把家里的积蓄全部买成了投资于国家重点项目信托和银行票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的稳妥性和银行储蓄差不多,关键是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比同期银行储蓄高1—2个百分点,并且不用缴纳利息税,所以,他对自己的理财思路非常满意。
但是,前段时间,住在老家的母亲突发急症,需要马上缴一笔不菲的住院费,由于他把所有的积蓄全部买成了理财产品,而按照银行的规定,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所以,后来他不得不四处借债,差点耽误了母亲的治疗。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从应对日常生活来说,一个家庭能够随时变现的金融资产数额应当是每月支出的五倍,比如你家庭每月支出为2000元,那你就应当准备1万元活期储蓄,这是家庭日常生活准备金。另外,很多人除了要保障日常生活之外,还必须有应对家人突发疾病以及其他一些意外的家庭应急准备金,这部分资金要比日常生活准备金大一些,具体金额应根据个人的收入、年龄、家庭负担状况等情况确定,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部分资金应占家庭资产的20%左右。这部分资产的要求是首先考虑流动性,也就是首选银行储蓄,可以多存几张存单,遇到急事提前支取的时候,可以选择存入时间最短的存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提前支取带来的利息损失。
2 我有养老保险,晚年生活一切都会有保障
观点:错误
应当说,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几乎所有的退休人员都会按月领到一笔养老保险金,因此很多人认为,我有养老保险,所以我的晚年生活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其实,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险”的简称,也就是说,这种保险只能维持退休者基本的生活保障。据估算,一个目前拿5000元月薪的职工,缴纳社会养老金15年后,退休时能够拿到的养老金每月只有区区的1000元左右。如果考虑通胀因素,15年后1000元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一个月的温饱问题。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大家千万不能觉得有了养老保险就万事无忧了,每个人都应建立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比如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定资金去进行一项稳妥的投资。当然,既然是为养老准备资金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其次是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货膨胀的侵蚀,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收益的最大化。打理养老保险资金的渠道有很多,保守型的投资者可以购买稳妥型人民币理财、国债、企业债等等,激进型的投资者可以适当进行基金定投,但要求选一只好的基金,因为目前基金操作水平良莠不齐,业绩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了省事的话,也可以购买商业型的养老保险。
3 不卖出股票就不算赔钱
观点:错误
小张2004年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炒股,便开始对股票投资感兴趣。刚开始的时候,在朋友的指点下,很轻松地小赚了一笔,2006年小张追涨买了几支股票,但之后便一直跌,情急之下小张便卖掉股票。结果等来了2007年中国的大牛市,小张非常后悔当初过早地抛售。从此,小张暗地里总结出一条经验:只要我不抛,早晚会赚大钱。后来,他把大部分积蓄全买了股票,经过股市一年多的狂跌他损失惨重。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长期投资的理念无疑是对的,但一定要看持有的股票是不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小张的股票账面损失较大,所以他一味地等待股票上涨,但是如果手里个股不好,即使股指再重返涨势,他的股票也永远无法解套。因此,大家炒股首先要有止损的观念,在理财师的指导下,如果超过设定的止损价格,一定要坚决抛出。
4 买商业保险是富人的事,穷人不用买保险
观点:错误
许多人在保险上存在误区,认为有钱人才适合买保险,穷人只要身体好,买保险纯属浪费。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收入低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较低,万一遇到意外,保险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它可以帮家庭渡过难关。
理财师建议:越是穷人越应当买保险,当然买保险的额度应当适量,并非保额越高越好,也不是覆盖面越广越好。有些客户倾向于购买两全险等储蓄型险种,却忽略了保障型险种,结果就是,虽然缴纳的保费一大堆,但最基本的保障却相当匮乏。投保时应以保障为优先,储蓄与投资是次要的目标。在各险种中,寿险、意外险、医疗险应是保险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型保单。一个家庭的年保费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年收入额的10%为宜,所保保额,即出险后保险公司的赔付额一般为不低于年收入的10倍为宜。
5 活期存款利率都是0.72%,没有什么打理的技巧
观点:错误
受股市下跌的影响,很多人由于暂时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便把闲置资金放在了活期储蓄上。张先生是一个股民,因为卖出股票后的资金一直放在活期存折上,他认为各家银行执行的统一0.72%的年利率,所以活期存款没有什么打理的技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目前很多银行推出了一款叫做“周计划”的理财产品,这是一项以7天为一个周期为客户自动循环理财的人民币理财业务。这种产品只需到银行填写一份理财协议,此后账户资金的打理就全部搞定了。比如活期账户上有20万元存款,在签订理财协议时,可以选择3000元的“账户预留金额”,以备日常之用,这样从次日开始,账户上剩余19.7万元就会自动转成七天通知存款,并按1.71%的年利率进行计息,并七天一个周期循环理财。以张先生日均存款额20万元、存期两个月计算,单纯存活期存款的利息仅为270元,而理财“周计划”的收益却为580元,这样每两个月张先生就可多得310元,一年下来可多得利息1860元。
专业人士理财建议: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完善,打理活期的方式越来越多,除了这种周计划理财之外,还有货币基金,选择一只好的货币基金,年收益能够达到3.5%左右,收益是活期储蓄的5倍,货币基金的变现也非常方便,一般次日就可实现资金到账。
6 外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聪明
观点:错误
说起中国人和外国人理财观念的差距,多数人会想起中国、外国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外国老太太贷款超前消费,居有定所,生活质量高;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靠一生的积蓄,最终买下房子,却已是风烛残年,无福享受了。总之一句话:外国老太太的理财方式科学,中国老太太的观念落后。这个故事向中国人传递的潜在信息是:贷款买房、超前消费是最好的!但是,这种投资理念并非适合任何人,更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中国的房价经过连续多年上涨后,今年深圳、北京等地出现了房价的拐点,并且中国住宅租金和房价比率较低,一套总价120万左右的房子,年房租大约是3万元,如果单纯从房产租金收益来说,买房可能是不合算的。比如,小张把自己的60万积蓄全部缴首付,然后从银行贷款60万贷款买了这套房子,这样不但他的积蓄没有收益,而且要按6%以上的年利率支付贷款利息。但是如果小张暂时租一套相同的住房,把积蓄买成银行稳妥型理财产品,可以获得6%的年收益,除了支付3万元房租外,每年还净赚6000元,并且不用支付任何贷款利息。当然,这一测算的前提是在房价不涨的情况下,如果房价上涨,这种算法就不合算了。但如果下跌的话,60万积蓄的购买力会增加,而且房价每跌5%,60万积蓄的购买力就增长5%。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外国老太太的办法拿到中国来不一定好使,还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家庭理财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存款理财论文; 理财产品论文; 收入理财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