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分类介绍的回顾与展望_中图法论文

国外分类法引进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社会背景、引进机制、动因等几个方面对国外分类法成果引进工作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指出:对具体分类法的微观研究是今后引进国外分类法成果的重要方法,其中重点是对国外分类法应用予机检的微观技术分析。

关键词 分类法引进 国外分类法研究 分类法与机检

尽管“洋为中用”的深刻道理似乎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能被真正领会,但翻开中国当代分类法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分类法发展的每一步历程都深深印上了对国外分类法引进工作的痕迹。

一、《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引进与当代新型分类法的产生。

1.1 自鸦片战争后,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图书日益增多,近代新兴的图书馆也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当时图书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法容纳不了新书籍的矛盾日益突出。

②中国历来不配号的分类法不能适应近代图书馆藏书排架、组织目录的需要。

1.2 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之士纷纷寻求解决的办法:

①仿照日本的分类法(如《日本书目志》)设计新分类体系,试图使新旧书籍分在一起。代表作是1904年徐树兰编的《古越藏书楼书目》。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分类体系不够科学,牵强附会之处很多。如:将耶稣教附入墨翟哲学就有些不伦不类[1]。此外,将所有藏书分为学、政二部也不能不说是无法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的结果。所以,当时最流行的方法是新旧并行制,即旧书仍用四部法,新书则为各馆自编,情况很不一致,类分图书十分困难,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用新的技术、方法来编制符合我国近代图书馆需要的图书分类法。

②开始对图书分类法编号,但采用的是传统编号方法。例如:京师通信图书馆用子、丑、寅、卯……十二地支;直隶省立图书馆用甲、乙、丙、丁……十天干等。这些简单的顺序制处理不仅发挥不了分类号码固定类目次序,显示类目关系的功能,而且不能较好地解决组织藏书、排列目录的问题。

1.3 在这种背景下,孙毓修、杜定友、皮高品、刘国均等人把当时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杜威十进分类法》(DC)引入中国。在中国自己找不到科学的分类体系来组织新型图书,对分类法的结构及功能缺乏认识的情况下,DC成为编制中国新型分类法的直接依据。新型分类法在四个方面真正接近了科学意义的分类检索语言:

首先,摆脱了过去以一馆藏书为立类基础的局限,学习DC的方法编制单独形式的,适合一般图书馆的综合性分类表。如:《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等,共计9部。而在此之前,所谓分类法只是被某一种藏书书目所采用,是依附于书目而存在的,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图书分类法。

其次,学习DC的十进制,采用小数制的等级式标记制度,并开始探讨分类法中标记符号的应用问题。如:1928年王云五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中创造了“十、++、土”三个符号,用以突出中国图书。其中,“++”用在绝对相同的号码之前,比如:“721建筑”,“十721”则是“中国建筑”;“++”用在十位桢的号码之前,比如,“110形而上学”,“++110”则为“中国哲学”,以下可细分为“++111易经”、“++112儒家”等;“土”用以整数相同的号码之前,比如:“327外交”,“土327”为“中国外交”,“土327.1”为“中美外交”,“土327.2”为“中日外交”[2]。

再次,注意到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问题。杜定友、皮高品、刘国均等在编制《世界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十进分类法》时,均是由于感到外国分类法不适合类分中国的图书,而中国旧法又不适用于类分外文图书,若中、外文图书分别用二个分类法,将同类书散置各处,又势必对研究工作带来不利。因此,他们决定采用“新旧书统一原则”编制了这些新表,并根据我国学术特点详制类目,使适合中外文籍。杜定友甚至想编出一种能类分各种文字的图书分类法。这一出发点也导致了它们的分类体系都是以当时在世界上较流行的DC为根据,再进行适当的修正,只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一致,而稍有差异。

最后,呈现向结构体系系统化发展的趋势。如:刘国均在编《中国图书分类法》时指出:作为完全的分类法应该包括:系统表、理论基础、索引、分类条例等。这是国内第一次对分类法的结构提出明确的要求。若不是受DC一个主表、七个附表、一个相关索引的完整结构启发,在当时,人们是很难一下子认识到这一点的。

1.4 对DC的引进由于是在既缺乏分类法理论基础又缺乏编制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在许多方面都是照搬DC,创新不多。不管是仿杜、补杜还是改杜,都没有突破DC的十大部类体系和小数层累制。可以说是一种初级层次的引进工作。在当时情况下,也不具备对DC进行全面解剖的条件,因为引进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部既能够类分旧书,又能够类分新籍的分类表,解决燃眉之急。而对如何构筑科学的分类体系,各种标记制度的功能及优缺点等问题还没有认识基础,因而只能把DC搬过来,对其中无法容纳中国旧书的类目进行改造而已。所以说,DC虽没在中国得到流行,但对新型分类法的产生影响颇大。从此开始了以如何编制分类法为对象的分类检索语言研究。

二、三大综合性分类法的编制与国外分类法的引进。

2.1 新中国成立后,最迫切的问题一是图书馆事业突出猛进,要求有全国通用的分类法才能满足管理图书的需要;二是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用以前的模仿DC的分类法无从归类,因为那些分类法是以西方哲学的思想体系来设置大类的。于是以马列主义观点为理论基础的新的分类法应运而生,先后编制了对我国分类法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大法》、《科图法》、《中图法》。直到今天,三大分类法在我国仍是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们对国外分类法的吸收主要体现在:

①为寻求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类体系而大量引进前苏联的分类法成果。在1955-1958年间共翻译出版了6部苏联分类表和5部苏联分类学研究专著。它们是:《苏联大众图书馆十进分类法》、《苏联小型图书馆适用十进分类法》、《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苏联图书十进分类修订本》、《十进分类法》、《图书分类法——供大众图书馆编制标准目录和铅印卡片之用》以及《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俄文二位著者号码表》、《图书分类目录编制法》、《关于苏联图书分类法问题》等。其结果是使三大分类法的大类体系和类表结构大都类似于苏联的分类法。《人大法》初稿在〈图书分类法编制简略说明〉中谈到了:“学习苏联托罗帕甫斯基的《苏联大众图书馆适用分类法》和克列诺夫的《苏联小型图书馆适用的简表》”。《科图法》在第一版的编制说明中也谈到了:“我们参考了《苏联分类法草案》基本大类和安巴祖勉的《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22个大类也是在《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的基础上确立的,只是个别大类的名称及排列次序有所变动而已。(请参阅文献[4])。

②三大分类法对UDC、DC、CC 、ббk的借鉴。在编制三大分类法的过程中,为解决类表的结构、复分表的设置、标记制度的选择等核心技术问题,不得不从国外一些著名分类法中吸取成果。于是除了苏联的《图书与书目分类法》(ббk)外,UDC、CC、DC、等均有人撰文专门介绍(见表一)。中国科技情报所还翻译出版了UDC中文简本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两大类的中文译本。三大分类法在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对它们进行了引用(见表二)。

表一

题名

作者译者时间

冒号分类法和它对于文献工作作用阮冈纳赞强一宏1957

杜威后一百年来的图书分类法格罗利埃周继良1978

日本十进分类法要目表 北图译1959

文献工作中的国际十进分类法 丁柯 1963

国际十进分类法的准则和条例 丁柯 1957

国际十进分类法常柏华1957

冒号分类法简述刘国钧1957

表二 三大分类法吸收国外技术成果一览

分类法名称 借鉴内容借鉴来源

中、科 主类号租配 CC

中、科 并列法、关联法 UDC

中、科 双表列类法 DDC

中、科、人 优惠描述法 CC

科 总类复分表 ббk通用标准区分表

人 书次号目录 CC

中、科 “O”的使用

DC、UDC、ббk

中、科 八分法 CC

中、科 双位制借号法UDC

③围绕“三性”讨论展开对国外分类法的评介工作。在三大分类法编制中,为了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编制原则,对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主要有:[3]

a.图书分类法的理论基础。

b.部类和大类的设置及序列。

c.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关系。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类的设置。

e.古今中外图书的统一分类。

其结果是引发了对分类法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争鸣。对西方分类法则以思想性为由大加批判。其中十分荒唐的是,1964年将数以千计的UDC中译本付之一炬,理由是其类目设置没有突出马列主义观点、带有民族歧视色彩、思想体系不符合唯物主义要求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ббk却倍受青睐。《人大法》四版之前,在社会科学部类的各大类中几乎都有按国家制度设类的体例,并在多数大类之下首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科图法》第二版在每个大类下都列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论×××”。《中图法》在第一版的各科门类理论部分都区分为:“马克思主义×××学、资产阶级与修正主义×××学、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学”三大块等[4]。如此立类虽然主要是受中国当时的政治气候所左右,但受ббk及其它一些苏联分类法过分强调思想性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至80年代初,为纠正人们对西方分类法的偏见,出现了一批对西方分类法重新全面评价的文章,提醒人们对其采取扬弃的态度。其中的代表作有:侯汉清、肖自力的《国际十进分类法新评》、皮高品的《国际十进分类法评价》、卢中岳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国际十进分类法》、夏方、周原的《冒号分类法的成就和影响试析——兼评体系分类法的局限性》等。

2.2 这一阶段对国外分类法引进工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①使我国的分类法大类体系基本稳定下来,形成了和苏联分类法相类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为主流的五分法基本序列。

②标记制度方面,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注意了类目的扩充性、简短性要求,并采用了一些变通的编号方法。《科图法》在吸取DDC层累制和LC顺序制各自优点的基础上独创了一种混合制,把号码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借鉴LC的整数制,把00~99分配到五大部类和25个大类及主要类目中去;第二部分借鉴DC的小数制,在整数之后加小数点,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按小数体系排列。《人大法》依照DC实行严格的层累制,使号码位数完全反映出类目的级别,但简短性不如《科图法》。《中图法》则参考UDC的做法,引进借号法、八分法等,既遵从层累制原则,又更具灵活性。

由于受“三性”讨论的约束,引进工作过多地集中在类目设置、类目排列如何体现马列主义观点问题上,除标记制度外,其它技术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如:国外分类法中分类标准的选择、使用次序的安排、同位类排列方法、辅助表与相关索引的编制等。对这些影响分类表质量的微观技术缺乏深入的探讨,造成我国分类法的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没有从有利于检索的角度对国外分类法进行剖析。

三、从提高国内现有分类法检索效率的角度对国外分类法的引进。

3.1 1980年,张琪玉教授发表《情报检索语言大纲》,使分类法的研究开始发生变化,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分类法作为一种“情报检索语言”发挥其提高检索效率的功能。从此摆脱了三性之类问题的纠缠,将分类法研究纳入了以检索效率为中心的新领域[5]。对国外分类法的引进工作也逐步转向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分类法(尤其是《中图法》)中影响检索效率的因素。该层次的引进工作和前二种情况相比,有二个显著特点:

3.1.1 第一个特点是形成了二股热潮:

①为解决体系分类法族性检索功能较好而特性检索功能较差的矛盾,以侯汉清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大量引进国外分类主题一体化成果,以解决分类法便于按学科专业查找,但无法满足按事物查找的实质问题。引进的内容包括:

a.分类目录主题索引的编制方法。如:日本山下著,侯汉清、肖自力译的《分类目录主题索引的编制法》。

b.分类法、主题法结合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对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分面叙词表的引介),见表三。

表三 分类主题一体化成果引进一览

②为解决体系分类法无法满足多途径多因素检索、容纳新概念能力差的矛盾,大量引进国外分面技术应用成果,目的是为《中图法》的分面改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包括:

A 分面分析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代表作有:

a.专著类:《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塞克德瓦著,吴人珊译)、《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阮冈纳赞著,宋克强、许培基译)、《分面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的编制和使用指南》(维克利著,秦明、云野译)。

b.论文类:《冒号分类法的成就和影响简述》(夏云、周原著)、《需要以分面分类法作为一切情报检索方法的基础》(英国分类法研究小组著,侯汉清、张铁毅译)、《图书分类学研究的新进展——英国分类研究小组公报第12号简介》(维克利著,戴维民译)。

B 对UDC、BC、DC的分面改造经验介绍,目的是探讨《中图法》修订中的分面改造可行性问题。如:刘延章的《从CC与〈中图法〉的比较中谈二种分类法改造的基本路向》、马张华的《从等级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式——〈布立斯书目分类法〉分面改造初探》、石健的《从UDC看〈中图法〉第三版的修订特点》、肖燕的《〈杜威十进分类法〉与〈中图法〉修订技术比较研究》、侯汉清的《UDC与〈资料法〉的异同比较》等。其结果是总结出了体系分类法分面改造的两种模式——DC向UDC发展的模式和《布立斯书目分类法》(BC2)发展模式。并就两种模式对《中图法》分面改造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C 为解决《中图法》若实行分面改造后应采用何种标记制度问题而进行的引进介绍。主要有:黄明的《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标记符号》、张欣毅的《从线性标记到分面标记——一部不断追求最佳标记性能的历史》、朱剑君的《起讫标记制简介》、林德海的《关于BSO的标记制度》等。

3.1.2 第二个特点是更注重微观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复分表的编制、标记符号与辅助符号的应用等。如:张承华的《略论UDC辅助符号对〈中图法〉修订的启示》、高再其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对各类图书馆的伸缩性》、《对DDC十九版的“0”的研究》、崔明爱的《杜威十进分类法缩短类号的措施》、《DC的修订、凤凰表及缩短类号措施》、侯汉清的《布立斯书目分类法通用复分表评介》、《中外图书分类法地区复分表刍议》、《国外分类法人员通用复分表评介》等。

3.2 以提高分类法检索效率为目的的引进工作改变了过去盲目崇尚苏联分类法,以思想性为由,对西方分类法妄加否定的局面。本着学技术、学方法、找差距的态度,积极寻找国外分类法的精华,使我国分类法研究的理论水平迅速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形成了一批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以侯汉清为代表的译者群。遗憾的是,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引进成果在叙词表的编制中得到了应用,但对国内分类法与主题法的配合使用问题并未起多大影响。搞得红红火火的《中图法》分面改造方案讨论,也因保持《中图法》稳定性的需要等种种原因而少有采纳。另外,在引进中仍然有缺乏针对性的现象,比如综合性学科立类问题,有人在分析了LC、CC、UDC、DC、BSO后得出结论,认为国外分类法都设置了综合性学科大类,因此《中图法》在修订中也应设立。实际上,综合性学科大类的设立,在这些分类法编制之初就已考虑进去了,而《中图法》的一、二版没有考虑这一点,对一些本属综合性学科的数学、环境科学、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已有明确归属,原有的“Z”大类——综合性图书是指按形式来说是综合性的,如综述、百科全书、手册等,而不是按内容立类的。若要重新设立按内容立类的综合性学科则必须调整整个表的大类体系结构,这是修订中应尽量避免的。再说,按照现在《中图法》的学科体系划分,到底哪些应该属综合性学科也无法统一。因此这个建议最终没被《中图法》三版所采纳。当然,这些不足并不能否定引进的成果对今后《中图法》的修订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对国外具体分类法的微观研究是今后引进国外分类法成果的重要方法。

综观过去几十年的引进工作,主要采取了总体介绍、综合评价、中外比较、微观技术分析等几种方法,其中尤以前二种情况居多,且引进内容多有重复。如对CC的介绍,除了专门撰写的几篇论文外,在8本图书分类学的教材和论著中都有专门章节论述,但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没有超出刘国均先生的《现代西方图书分类法评述》一书。这种概括性的介绍在我们对国外分类法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基础知识,引进是必要的。但在《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他们的结构功能更趋完善;如何通过局部的改进使其类目设置、类目排列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实际和人们的使用习惯等。所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具体分类法的微观研究,找出它们在这些方面的先进处理技术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内分类法在提高检索效率方面的功能。

4.1 宏观结构上,我国分类法和国外已基本一致,均由编制说明、基本大类、简表、详表、辅助复分表、类目索引等几部分组成。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新的组成部分,因此宏观介绍无多大必要。

4.2 随着分类法的标准化问题提出,一些人主张中国的分类法应迅速与国际流行的分类法接轨并向他们靠拢。笔者以为这是行不通的。首先,分类法除了用于编制检索工具外,另一个功能是用于藏书的排列组织,因此要求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若将已使用多年的《中图法》改为UDC、LC或BSO、CC的体系结构和编号制度,对各图书馆带来的麻烦将是不可思议的;其次,任何一种情报检索语言都必须具有国家特点、时代特点、自然语言特点[6]。中国的分类法必须以中国现代文献为主要标引对象,详本国略外国,对本国的被认为重要的事物予以突出,分类总体系服从于本国当代社会的指导思想,对本国旧分类体系的某些部分某些习惯类目予以继承。

4.3 对国外分类法的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它们某些具体类的类目设置、列类方法等。通过比较,检查国内分类法对同一主题的下位、概念划分是否准确、全面,尤其是那些在我们国家研究水平较低的专业领域,许多新的国际研究水平可能还没有反映到中国,但体现其最新发展动态的新概念、新术语往往可以从国外分类法的具体类目名称中得到反映,对我们修订某些类目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还应当研究国外分类法中一些特殊辅助符号的使用以及某些主题的分类标准的使用等。在这方面过去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中图法》对UDC中扩充符号“\”的使用及对DC中双表列类法的引用等。

4.4 对国外分类法应用于机检的微观技术分析研究是今后引进的重点。

计算机检索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大都是建立在叙词环境下的主题检索,对于计算机的分类检索探讨不多,反倒不如自动分类那样引起重视。国外从1965年开始了将UDC类表转换成机读形式,利用UDC类号进行检索操作和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的实验[7]。美国在八十年代又重点进行了DC、LC、UDC的联机检索问题研究,并在许多数据库中设立了DC、LC、UDC的可检字段。我国的机检系统虽也输入了分类号,却多数只限于按类号进行简单检索。我们应当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进。目前在这方面的引进工作远不能适应需要,比较专深的介绍仅见罗春荣翻译的《杜威十进分类法联机研究计划》,其它均是国外进展情况及实验结果的报道,对于如何实施的微观技术未见引进。鉴于此,今后应着重注意:

①机读分类数据的格式问题。美国国会图书馆1987年开始进行了USMARC分类格式研制,这一格式是专为检索系统之间分类记录交流和作为存储分类数据的标准而设计的,可用于联机系统中分类数据文档的控制、管理和应用,曾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参考了LC、DDC、UDC等类表,我们可根据建立《中图法》文档的需要加以汲取。

②如何利用类表、注释、索引中的语词与分类号之间的联系进行检索问题。美国OCLC建立的杜威联机目录有SA、SS、SD、SC四种类型检索(请参阅文献[8])。这四种类型检索的实施手段、后备条件及相应数据组织方法对我们将很有参考价值。

③分类检索与主题检索如何结合使用问题。瑞士苏黎士技术学校及芬兰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立的系统大都有分类号——主题词对应文档,以促进二者的结合使用。但是,由于一个类下往往涉及许多主题词,一个主题词也可能涉及多个类,还有一些主题词会无类可归等因素制约,要建立恰当的分类号——主题词对应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国自编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已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致于能否用于机检中的分类号——主题词对应文档还不敢肯定,完全可从国外已经成功使用的系统中找到如何实施分类号——主题词对应检索的答案。

标签:;  ;  

国外分类介绍的回顾与展望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