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研究
□何 娟 王振毓
【内容摘要】 新形势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多元文化的涌入给中国梦宣传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民族地区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中国梦的认同和践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文通过对当前贵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重要性剖析,进而提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教育新思路、新路径,旨在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效果,有助于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持续开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
契合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及人民幸福之需的中国梦被提出并系统阐述以来,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掀起了积极学习并践行的热潮。中国梦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并得到各族人民广泛认同,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前提[1]。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中国梦参与的主体,又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践行程度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渗透、高校中国梦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对中国梦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态度偏弱、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中国梦认识和理解的深化,促进思想上的认识统一内化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上,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能够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合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问题及原因
中国梦提出以来,高校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宣传工作。从对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学习、践行状况来看,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有待完善。通过对贵州五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问卷调查结合访谈中发现,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国梦这一政治理念有着广泛的关注度,大部分学生对其基本的内涵、现实意义、价值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存在认同层次较浅、概念化认同多于情感心理认同的问题,还不能从个人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对中国梦进行理解、体验、感悟和认同;许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对中国梦的理论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却认为中国梦实现太难、或者和个人无关,不愿意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当中去,表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大大降低了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一)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没有针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偏远的山区,经济条件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其学习能力和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第一,高校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性,授课方面理论内容难度与汉族大学生一致,这无形中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压力,也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第二,在开展教育时,没有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元素,如没有将中国梦教育内容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相联系、没有将中国梦主题活动与民族文化活动相融合,课程内容的空洞宽泛、主题活动不能深入人心,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第三,教育实施过程中没有将中国梦重要性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忽视了大学生自身感受和现实诉求,难以引起大学生共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和自信,削弱了中国梦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传统的教育体系影响了教育效果。在中国梦认同教育中,很多高校依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将中国梦相关理论思想传递给学生,这种重口头宣讲轻实践展示、教育理论与生活衔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够生动活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育效果不佳;而从对中国梦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调研来看,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运动式宣传大于常规性教育。“走马观花”式的教育宣传形式阻碍了学生在参与中国梦认同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实践,学生缺少参与感,容易让学生产生中国梦离自己较远,对自身没有实际效用的认知倾向;且对中国梦的宣传手段过于单一,使用校园网、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推送信息的不多,绝大多数依然依靠传统的校园宣讲会、展板、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没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宣传体系,导致中国梦的传播力、影响力不足,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全面认知和行为践行。
(三)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情感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传入中国,给中国梦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下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崇尚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思潮不断兴起,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阅历及自制力,往往容易陷入不良思潮的旋涡中,漠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思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对中国梦情感认同的稳定性;加之民族地区不法分子煽动是非曲直,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被境内外“三股势力”所利用,不辨善恶,出现各种极端的、冲动的失范言论和行为,导致其对中国梦持不认可甚至敌视态度。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及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对中国梦情感认同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在中国梦认同教育上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中国梦情感认同值较低的群体深度访谈中可以发现,这类人群明显对中国梦相关理论及活动的漠视,过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味地追求实用和功名。因此,净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环境,对于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接班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对中国梦教育是否认同、认同的程度如何,对实现国家梦、个人梦及维护民族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教育路径,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当代要求,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环境,增强中国梦凝聚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特有的民族信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石。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功能,使社会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功能[3],为中国梦的认同与传播构建凝聚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领会各民族之间的魅力影响,吸纳各民族成分中文化营养,学会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习俗多样性,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及对中国梦的认同认识,中华民族必将能实现各民族团结有爱、互惠互帮、不可分割的局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梦情感认同教育,需要尊重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凝聚载体。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开设符合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品质的课程、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字宣传中国梦,推动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共融。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加深对本民族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归属和价值归属,使其不自觉地将中国梦逐渐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最终达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为自身言行。
(一)健全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如何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传统的说教、泛泛的宣传、枯燥的理论讲解,这些陈旧的教育方式和单一的教育内容显然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选择合适的载体,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优化教育内容,变灌输性教育为引导式教育,强调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以“中国梦”为核心的认知共识上,要全面深化对中国梦基本内涵、重要遵循、本质属性及根本要求的认知,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外化为学生实践的行为目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红色旅游等,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加强宣传中国梦的同时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真实的实践生活中获得中国梦的自觉思考和情感体验,领悟“中国梦”的魅力;在教师选拔、培养、使用上注重其专业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提倡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保教育实效;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我的中国梦”微博、微信接力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网上教育和引导,增强宣传材料的直观生动性;最后在大力宣传中国梦过程中,要善于净化网络环境,并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自我调节和驾驭心理的能力,减少西方主义思潮和反动势力思想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中国梦教育宣传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大学生主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决定着中国梦培育的最终成效,一个人对事情的主观认同结果在于对于个体权益取得的满意度。基于这一影响因素,在强化育人工作的道路上,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内因动力,切实解决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因素与个性化利益诉求成为首要问题。从这个理学角度对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工作进行释析,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为平衡点,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目标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保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培育不断取得新实效。具体来讲,第一,要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关心、最在乎、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诸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创业就业等问题,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并自发地在追寻个人梦想的同时强化对祖国和中国梦的情感认同意识;第二,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性及差异性,综合考虑其民族身份、文化背景及作为特殊个体具有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全方位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平等交流的互动和理解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践行中国梦。
(三)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学子作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给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然而由于受社会不良政治思潮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一些政治信仰不稳定、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态度不确定和责任意识不明确等复杂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成长成才。中国梦以其深奥的理论、新颖的提法,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南。中国梦以一种非意识形态性的表述方式,代表着具有特定指向性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对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目标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认同教育,能够给人坚定的信念支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指引、良好的价值理念引导,引领大学生自觉以中国梦指导个人梦,从自身生活、学习、工作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有机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化消化为积极,使个人小梦发生质的飞跃,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和使命,认真践行中国梦,实现个人自我成才和发展。
三、合理推进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途径
(二)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中国梦不是一般的梦,它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不断的改革发展中总结而来的,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愿景;中国梦使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中国梦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加强对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就是对中国梦所代表的共同利益价值观念及共同理想意识形态的强化认识,而这种强化认识对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中的精英成员,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更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争夺的重点,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能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认同观及国家认同观,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复兴的意识,进而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发展。
如果说对“史例”的探讨更多集中了当时学人的理性诉求,“史笔”本身则渗透了各种各样不足为外人道的微妙心思,是很好的无意识史料,记载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态、审美与价值观。“华亭鹤唳”这一故事的流变与定型,本身也是很好的故事,让我们看见人们内心深处的脆弱、回避、抗拒,以及恐惧。这是那些曾各怀心事讲过这一故事的人无法逆料的。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当代要求。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和个人幸福梦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梦与人民的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参与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及分享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在筑梦和圆梦的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对于目标的顺利实现极其关键。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能够使其更加了解中国梦本质内涵、特征、意义,在增进对中国梦认识了解的过程中,中国梦的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也必将深入人心,从而增加对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情感认同;能够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理论、道路、制度的深刻内涵,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关系,自觉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与自己的人身理想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更加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力量,为实现新阶段奋斗目标而心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
采用变排量施工,降低裂缝起裂的复杂程度,减少注水水窜的几率;采用多段塞随缝暂堵,降低裂缝延伸过程中的天然裂缝滤失。
由此,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有机地连结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此,可能会使教师对四则运算的计算原理(数学测量的可公度性原理)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为有品质的数学课堂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伊文婷.青年学子对“中国梦”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117~122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贵州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研究”(编号:2017ZC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何娟(1986~),女,河南信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振毓,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保持床铺整齐、清洁、干燥,盖被须轻暖,衣着避免过多,以免产生烦躁不安及过量出汗,内衣不应过紧,以免影响呼吸动作,及时更换尿布。高热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后加重病情。
标签:少数民族论文; 大学生论文; 中国梦论文; 认同教育论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