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危机与出路--新世纪城市文学的缺陷--以上海文学为例_文学论文

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危机与出路--新世纪城市文学的缺陷--以上海文学为例_文学论文

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危机与出路——新世纪城市文学的缺憾——以上海文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城市论文,文学论文,为例论文,缺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上海的文学创作中,以城市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成为新世纪上海小说创作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新世纪上海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以城市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采:1940到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以其丰富与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构思与创作时往往大多具有深邃的历史意识,在追求小说史诗般的结构中,表达对于历史、社会、人生深入的思考。1960到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多具有世界哲学与文学思潮的理论素养,在构思与创作时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识,在追求小说现代意识、先锋色彩中,揭示社会变迁中人性的丰富与深刻。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以其青春的热情与执著,在构思与创作时往往大多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在追求小说靠拢自我生活、表达人生感悟中,抒写成长过程中的思索与体悟。不同的年龄层次、生活积累、文化背景,大致构成了他们创作的不同追求与风格,形成了新世纪上海城市小说创作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学创作的兴盛,突出表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成就大致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对于城市历史与现实的书写中,展现出上海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新世纪城市文学书写的历程中,作家们延续着由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开拓的史诗性书写传统,展现出上海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王小鹰的《长街行》在力图写出“一个女人和一条小街共同成长的故事”时,展现出上海20世纪5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社会从动荡到开放半个世纪的历史。朱晓琳的《上海银楼》以丰祥和银楼几十年间的沉浮起落,写出了上海从抗战至改革开放后动荡与变迁的历史。有的注重对于“文革”历史的回眸(王安忆《启蒙时代》、彭瑞高《男人呼吸》、胡廷楣《生逢一九六六》),有的注重对于改革开放后岁月的叙写(殷慧芬《和陌生人跳舞》、张生《十年灯》、葛红兵《财道》)。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创作以其生活的丰富与厚实,呈现出上海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使诸多作品具有鲜明的史诗色彩。

第二,在对于城市人生活与心态叙写中,展现出城市人精神状态与心理性格。在新世纪城市文学的书写中,努力写出城市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性格,成为作家们的一种追求。有的努力揭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朱晓琳的《大学之林》以九州大学外语学院出现的种种现象,在揭示大学之林中的种种问题时,刻画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王宏图的《风华正茂》以大学法语系的教授们为描写对象,呈现出学院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有的执意描写城市女性的心理性格:如王周生的《性别:女》、潘向黎的《穿心莲》、任晓雯的《她们》。有的刻意叙写青年人成长时期的心理心态:如韩寒的《一座城池》、周嘉宁的《夏天在倒塌》。

第三,在对于城市人的追求奋斗描述中,揭示出城市生活种种的矛盾与病态。繁华都市是人们向往之地,人们先后涌进都市,人们在都市里拼搏奋斗,寻觅人生的价值与幸福。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在描写城市人的追求奋斗中,揭示出城市生活的种种的矛盾与病态:张旻的《邓局长》在婚外情故事的叙写中,在官场、商场与情场背景中,在以幼儿园教师与建设局局长的暧昧情感演绎中,烘托出了权势与物欲结合中的道德沦丧的思考。王周生的《生死遗忘》通过一个离婚20年后寻觅旧情的悲剧故事,将老龄社会的诸多问题形象化地提了出来:老年人的情感危机、老年人的看护、老年人的就医、老年人的养老等等。

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比较全面地书写上海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展现出城市人精神状态与心理性格,揭示出城市生活种种的矛盾与病态,成为都市社会与都市生活的真切写照。

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有着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缺憾,这些缺憾制约着上海城市小说创作的声誉与影响。这主要呈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物欲社会的欲望书写,缺乏对于精神世界崇高境界的关注。在社会加快了市场化商品化的步伐后,在大众文化日益兴盛的语境中,有些作家完全是为商业而写作,在构思阶段就考虑怎么才能夺人眼球招徕读者,身体写作、欲望书写成为赢得市场吸引读者的策略,在将文学创作与商品市场过于亲昵的联系中,欲望书写成为一些作家创作关注的热点,在千奇百怪花样翻新的欲望与性描写中,却往往缺乏对于精神世界崇高境界的关注,关心挑逗交媾等动物性的一面,而忽略欲望的节制、人情的表达等人性的一面,在淋漓尽致津津乐道的欲望书写中,呈现出作品复杂背后的单调、奢华之下的粗糙,如叶辛的《华都》、林青的《湿润的上海》、唐墨的《百分之二》。

其次,关注都市世界的自我追求,缺乏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在西方个体主义思想影响下,自我的追求和个人权益得到重视,但是“个体主义作为文化价值被确立起来,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当然,它同时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新世纪以来,在社会日益物欲化背景中,讲究个人权益、追求个人享受成为一种倾向,在将自我的追求无限放大中忽略了社会的责任、远大的理想。走出校园青春写作的“80后”作家,虽然在努力转型,甚至提出告别“80后”,他们将视角转向在社会奋斗打拼的年轻一代的生活,但他们的创作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关注自我忽视责任的倾向。如韩寒的《一座城池》、周嘉宁的《夏天在倒塌》、一草的《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最后,注重以写实主义手法叙事,缺乏对于文学形式的创新探索实验。1980年代是文学实验与探索的时代,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中作家们纷纷追求文学形式、艺术技巧的探索。至1990年代,在社会世俗化语境中,在市场化的追求中,文学创作回归写实成为一种趋向,先锋作家们先后放弃先锋走入世俗,精英文化避开启蒙走入民间,文学创作在写实潮流的涌动中,整体上越来越大众化、通俗化。读图时代影视、动漫、DVD等成为小说赢得读者的强大竞争对手,小说创作在趋于影视化过程中,诸多作家缺少了文学形式探索与实验的激情,有些作家甚至没有了文学创作的激情。

在上海城市小说的创作中,虽然王安忆、张生、王宏图、夏商、苏德等仍然努力在艺术形式与叙事技巧方面进行探索,但是新世纪上海城市长篇小说创作,整体上仍然缺乏对于文学形式的创新探索实验。在新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上海历来是文学创新的重镇。新世纪以来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大体上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在结构形式、叙事技巧等方面整体上缺乏探索创新的趋向,形成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不足与缺憾。

上海城市文学作品,由于存在着过度欲望书写、过度自我追求和忽视创新探索等不足,形成了文学创作在整体上缺乏厚重之作、精品力作。在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虽然我们并不完全反对作家关注市场关注读者,但是文学创作仍然需要有精神世界崇高境界的关注,在肯定人的正常的欲望追求与满足中,应该有人性的高度和人道的追求,不能将文学创作简单化地等同于欲望的宣泄与展览;虽然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对于自我价值和个人权益的尊重,但是也应该强调个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也应该在不妨碍他人的权益基础上寻求个人的权益;虽然现实主义仍然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但是我们应该努力进行文学形式的创新、技巧的探索,在继承与借鉴中外文学传统中,不断追求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探索。在大众文化与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中,在文学不断平面化、通俗化的语境中,仍然应该追求文学的深度与典雅,创作出更多内涵厚重形式新颖的经典之作。

标签:;  ;  ;  ;  ;  ;  ;  

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危机与出路--新世纪城市文学的缺陷--以上海文学为例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