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概念呈现方式的变化特点及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启示论文,概念论文,教材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1]。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事实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地理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好地理概念是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2]。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及自治区展开,为了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深入体会和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对2008年2月出版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版,简称“新教材”)与2000年4月出版的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2版,简称“旧教材”)中的一些地理概念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概念呈现方式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概念呈现方式的变化特点
1.概念表述更加科学严谨
人教版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地理概念的表述更加科学严谨,对地理名词的解释也更加准确到位。例如,新教材对“黄赤交角”的定义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目前是23度26分”,而旧教材中没有“目前”二字,这两个字体现了黄赤交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变大或变小,更加符合事实,因此也更加科学严谨。又如,关于“水循环”的定义,旧教材的表述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而新教材的表述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新教材的表述增加了水循环的空间,强调水循环需要经过不同的圈层,在不同环节中循环,表述也更加科学严谨。
2.概念引入凸显形成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在给出概念的时候,还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锋面”的概念为例,旧教材的表述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而新教材的表述是:“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可见,新教材的解释凸显了锋面的形成过程,也告诉读者,锋面是随着冷暖气团的移动而不断变化的,旧教材则没有体现锋面的形成过程。
3.概念精髓得到高度概括
人教版新教材对个别地理概念的精髓进行了高度概括,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重要概念进行了定义。例如,新教材对“天体”的定义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称为天体”,这是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旧教材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并没有给出“天体”的确切定义。又如,新教材对“气旋”和“反气旋”也进行了确切定义。新教材指出:“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而旧教材则没有对“气旋”和“反气旋”进行确切定义。
4.概念呈现注重图文结合
人教版新教材在介绍地理概念时,也非常注重图像与文字的结合,许多概念在用文字进行解释后,还会附上图像以形成更加形象直观的解释。例如,对“地球自转”概念的表述,除了用文字“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来解释外,还附上了两幅图片:“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图”与“地球自转示意图”。又如,对“火山”概念的诠释,除用文字“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来解释外,还附上了一幅“火山示意”的图片。旧教材则一般采用单一的文字来表述概念。
5.概念更新体现时代特征
人教版新教材删除了很多偏、难、繁、旧的概念,如月相、对流层、平流层、锋面气旋、气候资源、波浪、潮汐、海水温度、海水盐度、补偿流、密度流、土壤肥力和聚落等。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地理名词,例如: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季风水田农业、人口合理容量、农业地域、区域、荒漠化和城市形态等。这些地理名词的加减体现了时代性,地理概念的变化也是时代变化的反映和需要。
二、概念呈现方式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1.图文结合,理解概念
从人教版新旧地理教材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新教材在进行概念呈现时,注重了图文结合,这也告诉我们在进行地理概念教学时,也要注重图文结合。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概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略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绘制地理略图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概念时,不仅可以用文字解释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厚度大约为80千米;还可以通过绘图(见下图)让学生对“岩石圈”与“地壳”两个概念进行区别。
2.比较异同,区别概念
在进行地理概念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与之相近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新的地理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地区别近似概念,理解其本质特点。例如,“必修2”中新增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此时,就可以将其与之前学习过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环境人口容量”是地球最多能养活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地球上适合养活的人。可见,后者更强调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品质,而前者仅维持生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偏低,其数值也高于人口合理容量。
3.模型演示,形成概念
在学习一些地理概念时,还可以借助地理模型进行教学。对地理模型进行拆卸、移动、运动等演示,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任何一个地理模型,都表征着对一个地理实体的本质描述。常见的地理模型以自然地理教学模型居多,如地形模型和黄土模型、侵蚀地貌模型、断块山模型、褶皱山模型、火山喷发模型、冷锋演示模型、河口堆积地貌模型等。例如,在学习“背斜”和“向斜”这两个地理概念时,就可以用褶皱模型向学生演示。原始的岩层由于受到地壳运动水平方向的挤压变得弯曲起伏,在褶皱模型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沉积岩层,这种呈波状弯曲的岩层就称为褶皱,向上拱起的弯曲称为“背斜”,向下凹陷的弯曲称为“向斜”。
4.联系生活,获得概念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起点,也即先行组织者策略[3]。在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概念。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讲述民工潮的现象,每年春季都有很多农民工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沿海等比较发达的地方(如广州、深圳)去打工。然后让学生观看影像《民工潮》片断,思考这段影片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以此来搭建认知支架,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对“城市化”这一概念有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
5.举正反例,强化概念
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习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等加以强化,以便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在学习完地理概念后,教师可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寒流”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寒流的温度是不是一定比暖流的温度低?寒流一定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从图中可以看到印度洋西岸的索马里暖流是从高纬流向低纬的,但是为暖流,原因是这个地方是热赤道,温度最高。寒流是以水温来判断的,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地方就是寒流,而不是以纬度来判断的。又如,在学习了“台风”的概念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上没有台风?是不是只要温度达到26度以上的洋面就能形成台风?通过举例,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之前所学知识的理解。
6.形成过程,建构概念
人教版新教材在呈现概念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学习时,也要注重概念的推导过程,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重视。例如,在学习“气旋”的概念时,就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气旋的形成过程。可先画三个同心圆,气压值分别标示为1005百帕、1002.5百帕和1000百帕,此气压中心是低压,由于风是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所以,北半球近地面就会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辐合的涡旋。气流在近地面堆积增多后就会产生上升运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会下降,如果水汽充足,就易凝结形成降水,形成阴雨天气。这样一种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就称为“气旋”。可见,通过理解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容易获得正确而深刻的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作为教材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需要我们不断转变地理概念的教学方式,本文只列举了几种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规律和技巧。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概念的特点,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