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梁启超新史学100周年: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_梁启超论文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100周年: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_梁启超论文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表一论文,周年论文,梁启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12-0020-15

今年是梁任公《新史学》发表100周年。100年前,梁启超批判旧史学有“四蔽”、“ 二病”、“三恶果”,提出要进行“史界革命”,建设“新史学”。并且说:“史界革 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任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揭开了 中国“新史学”时代的序幕。

新史学“新”在何处呢?台湾学者王尔敏认为,20世纪史学与前代的不同之处,可以概 括为四点:“第一、前人重通史,今人重断代。第二、前人重博雅,今人重深细。第三 、前人重综合,今人重分化。第四、前代出大师,今代出专家。”(《二十世纪之史学 开拓与先驱史家》,《近代中国》第147期)这是就近代与前此3000多年史学的整体而言 。从20世纪史学发展的趋势上看,新史学之所以新,有这样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又都与 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

第一,新史学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不是循环的,更不是倒退的。梁启超说:“历史者 ,叙述进化之现象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宇宙,“则见其生长而不已,进步而不知 所终。故其体为不完全。且其进步又非为一直线,或尺进而寸退,或大涨而小落,其象 如一螺线。明此理者,可以知历史之真相矣。”进化的观念,对长期禁锢国人思想的阴 阳五行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类的历史循环论,后代不如前代、“惟三代为尚” 的历史退化观,都是很有力的冲击,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 ,唯物史观之辩证发展的历史观念,正是以进化史观为基础的。

第二,新史学不仅要求得历史事实,更要求得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个基础上 求得“公理公例”。梁启超说对历史事件,要“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 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这种寻找历史发展因果关系,求 得“公理公例”、“既往之大例”的观念,为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 思想,开辟了道路。

第三,新史学要求重视社会下层人的历史。梁启超批评旧史学,“知有个人而不知有 群体”,“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旧史是“君史”,而不是“民 史”。他说:“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 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这 个“群”,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说的人民群众的“群”,是有区别的。但是,新史学 重视社会下层人、目光下移,与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视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历 史作用的论述,在精神实质和发展趋势上应该是一致的,这也是整个20世纪史学突出的 特点之一。

第四,20世纪初“群”的概念,又是“社会”概念的不准确表述。新史学突出地强调 了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批评旧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强调治史贵有宗 旨,要使今人能为经世之用。“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否则, “陆沉我国民之罪,史家实尸之矣”。有感于内困外辱、亡国灭种,沦为殖民地的严重 危机,强调要通过新史学,激发爱国心,唤醒民众,救亡图存。2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 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社会改造问题日益凸现,马克思主义史学迅速传播,并显示出盎然 生机。在对社会改造问题的关注上,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纵观20世纪的历史学,研究社会的历史,探索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重视社会下层的 历史作用,构成历史学的基本特征。新史学在世纪初所表露出的这种发展趋势,正是新 史学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所在。

此外,新史学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和震撼力,关键还在于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新 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接受近代国家观念、进化史观、注重研究群体、重 视现实问题、注意历史发展的因果规律的研究而外,贯彻新史学始终的是一个“新”字 。新史学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不独有“史界革命”,还有“诗界革命”、“文 学革命”、“文体革命”等等。在政治上,有从封建政体向近代民主共和政体转变的政 治体制领域的革命;在经济上,出现了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趋势;在思想 文化领域,有从封建迷信向科学民主的转变,从古代学术向近代学术的转变,人们的思 想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等等。波及整个社会领域的这场大变革,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 了广阔的道路。新史学的提出,正可谓适逢其时。从君史向民史的转变,从帝王将相的 历史向社会下层的转移,开拓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历史学家的视野。历史从过去 单纯的政治史向新体历史教科书、社会史、文明史、经济史、财政史、改革史、救亡史 、中外关系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边疆史地等领域伸展,从而使 新史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认为,我们仍处于新史学时代 。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同样是因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 开拓。20年代后,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问题,写出了诸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 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原人社会于 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等论文。李大钊认为以往的 史学家,仅从上层建筑说明社会变革,解释历史,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社会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关系问题,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动,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动,以适应这一社会基础, 而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从社会基础和经济关系上去解释历史,比以往单纯从 政治上、思想上去解释,道理要深刻得多,从而吸引了很多人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开 辟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天地。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于1930年正式出版,他 运用甲骨文、金文记载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理出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何干之评价道:“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其他著作,是以《易经》、《书经 》、《诗经》、甲骨文字、金石文字等等史料,来追寻中国历史的开端。他的新史料和 新见解,的确使无成见的人们叹服,确为中国古史的研究,开了一个新纪元。”(《何 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0页)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 意义还在于,他有力地回击了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从而对中国革命具有指导意 义的论点,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和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 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分别于1934年和1936年出版。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观 点方法为指导,运用新史料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回击了歪曲中国社会性 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后,如《历史哲学 教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社会史导言》、《中国史 纲》、《中国通史简编》、《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 作相继问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显示出巨大威力。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社会的巨大变化,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史学流派的冲 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问题可能千头万绪,我认为 关键而切实可行的同样是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行创新。新问题、 新领域何以产生?

首先应深入现实实践。当代世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 多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能源、交通 、文化、战争、宗教、恐怖等等。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关注、用新的方法 去解决它们,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有待研究的领域。同时这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 问题,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且为历史学 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历史学的发展。或许有人会问,同样是研究社会问题 ,为什么是新领域呢?过去我们研究社会历史,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形态的 变迁,目的在于论证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有人称为“革命史叙事”。而现在的 角度变了,是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当然是新领域。社会是最复杂的有机体,它需要 从各个角度去揭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通过研究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不仅是历史学 发展的动力,而且应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历史学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另外,新问题的产生还来自于中外历史的比较、不同民族历史之间的比较、古今历史 的比较等等。比如,我们曾一度全力追求全方位的现代化,可是西方国家已出现了后现 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这不得不迫使我们回过头来,对以前的所谓“现代化模式”进行反 思,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问题,从而又生出许多新问题。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新的理论创 造。如何创造呢?一要掌握经典著作的原意,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掌握马克思主 义的精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树立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要切实了解中国历史,深入现实实践,要学会利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武器,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 三要注意借鉴和不断吸收各种理论中的有益成份,丰富和发展自己。四要清醒地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广义的高层次的哲学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历史研究,还有一些中 间环节,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新。只 有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有理 论的创新。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唯物史观的做法,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不同发展阶 段,要本着历史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做出客观评价,对西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新 史学要批判地进行吸收,要自觉地形成有中国特点的历史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是我们纪念梁任公先生《新史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标签:;  ;  ;  ;  ;  ;  ;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100周年: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_梁启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