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行为特征、流向与管理_企业经济论文

农民工行为特征、流向与管理_企业经济论文

外来打工族的行为特征、流向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向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外来打工族是一个外地劳动力群体。从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这个群体的行为特征主要有:勤劳吃苦、工具性、结群性,流动与心理压力大。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类型的差异,他们流动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动,高度聚集在广东珠江三角洲。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外地劳动力群体 行为特征 心理压力 管理

问题的提出

外来打工族是比外来人口小一些的概念。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泛指户口在出生地或常住地,而暂时外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取得报酬的一群人,俗称“外来工”。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来自内地各省区农村的民工,约占62%; 另一部分是来自本省农村的民工, 约占36%。外来打工族既是一个统计群体,又是一个现实群体,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的产物,反映我国人口城市化和迁徙的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外来打工族呢?因为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外地劳动力群体。外来打工族的人数很多,据不完全的统计,到1993年底为止,仅进入广东省的外来工就有1000多万人(其中有600万人取得暂住证),占广东省总人口的1/6;这个群体的成员,分散在各类企业做工, 他们一方面为国家、为企业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巨大财富,做出巨大的贡献,另方面又给当地社会增添了不少麻烦,如住房、城市环境卫生、交通和社会治安问题等,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他们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从50%到98%不等,是企业的宝贵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一位厂长说得好:“现在企业出问题,大多数出在外来工的身上,而他们又是生产的主力军,若把外来工管理好,就等于管好企业的一半。”因此,加强对外来打工族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现实意义。社会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行为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应该研究它。

外来打工族的行为特征

所谓“行为特征”,就是个体或群体行为的特点与表征,即一个个体或群体行为区别于另一个个体或群体行为的特别显著的象征与标志。通过实地考察,外来打工族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比较,有五个较为显著的特征。

1.勤劳吃苦

外来工98%来自农村,他们的年龄,男性16—56岁,女性17—35岁。他们勤劳,特别能吃苦。据对佛山市的调查,进入市县以上企业的占17.8%,进入乡镇企业的占57.8%,进入个体企业的占20%,其他为2.3%。可见,外来工多数在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做工。他们的就业结构偏低,干的一般是本地人不愿意干或干不了的智力化程度、技术化程度不高的工种。男性多从事烧锻铸造、修桥筑路、拆屋建厦、挖沟填坑、开山炸石、高空作业等重体力劳动;女性多从事纺织制衣、玩具电器、塑料制鞋、酒店服务等单调的轻体力劳动。

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受雇于个体企业的外来工,每天工作10小时的占20%,工作12小时的占60%,工作14—16小时的占20%,有时为赶货,须通宵达旦地干。他们的月工资,包吃一餐的,大约250 元——1000元,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居住条件比较差。如南海市大沥××制衣厂,无房子给外来工住,只能在天台搭一铁皮屋,30m[2]住12个女工。

外来工的勤劳吃苦,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正因为他们能吃苦勤劳,加上工价低廉,大大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促使许多企业主,愿意舍近求远,雇用他们;正因为他们能吃苦勤劳,使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成为外来工的佼佼者:企业骨干、标兵、先进生产者、管理者。

2.工具性

外来工一般把做工作为谋取某些功利的工具,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赚钱,学技术,叹(闯)世界!”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他们最深层的最强烈的原动力。由于功利的驱使,他们才愿意干上面说的廉、粗、重、脏、苦、险,单调的工作,加班加点;由于功利的驱使,他们忽视了专业技术,安全知识的学习。外来工中,工伤事故比较严重,南海市劳动局一位同志风趣地说:“从1989—1993年,若将他们被机器扎断的手指接起来,足足有一丈长。”由于功利的驱使,在外来工中,一些人出现偏离行为,自行车失窃现象是珠江三角洲一个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去冬今春,佛山市、广州市进行一次行动,短短几天,收缴无牌单车足有3万多辆。以致人们戏言:没有被偷单车的人,就不是佛山人、 广州人。

3.结群性

外来工往往结成一个个小群体,“独行侠”少见。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地缘型,这种类型以同省、同乡为基础发展而成,于是,产生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某省某乡的人在某个区域或企业做工,该区域或企业往往是清一色的同省人同乡人;二是亲缘型,这种类型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而成,近亲、远亲、远远亲结合成伙;三是行业型,这种类型以行业为基础发展而成,如“三轮车组”、“搬运队”等。这些群体,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基本利益一致,以情感为基础,群体的头头是自然形成的,信息特别灵通,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有严重的排他性。

外来工为什么结群?其原因有:1)为了保护自己。 他们外出做工,大部分人当地没有亲人作为依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面临求职、言语不通、生活习惯改变等的挑战,为了相互照顾,自愿结群;2 )想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工的职业不稳定,就象“吃甘蔗,吃一节,算一节”,做完一个合同以后,还不知下一个合同能否继续。有的企业主,随意辞退外来工,更增加了这种不稳定性,为了避免无工做,有更多的门路,自愿结群;3)为了垄断某一产品或服务市场, 保护自己的地盘,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结群;4)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 外来工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他们工作的地点多数远离市区,生活、工作条件较差,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女性,她们虽然多数居住在市区,生活条件较好,但多为流水线作业,工作单调,为了寻求刺激,丰富心理生活,自愿结群。

外来工结成的群体,较为复杂,同一个成员,有时加入多个群体。在外来工群体中,绝大部分是中性的,少部分是积极的或消极的,极少数沦为犯罪集团或被黑社会团伙利用。

4.流动性

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有两个特点:一是周期性,大体上,一年有两个小周期(即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一个大周期(即春节),每年入粤的民工,大约有250万人要回家过年,给铁路、交通很大的压力。 二是流动多样性,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组织化的流动,这一类型的流动又有两个形式:1)由劳动部门或其他部门组织的有序性流动;2)由包工头或经纪人介绍安排的定点性流动。另一种是非组织化的流动,即由于地缘、血缘关系,或受传言的影响而自发的流动。盲流现象是最典型的非组织性流动。

造成外来工的流动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第一,受季节性的影响,外来工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家里还有责任田,农忙时需要回去种田;有些企业的产品销路与服务也有季节性,如食品业、饮料业、电子电器、制冷和交通运输业,旺季时需要更多的人,淡季时就压缩人,造成人员流动;第二,受工种、工资、福利的影响,部分企业主,过于苛刻,随意拉长劳动时间,克扣工人工资,或劳动环境恶劣,工人不愿意继续干下去,逼使他们流动;有的企业主却用稍微高一点的工资和福利诱使他们流动。

据调查,组织化流动和非组织化流动的比例各占50%。前一种流动是积极的,能增添劳动力市场的活力,起平衡、调节作用;后一种流动是消极的,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被动,有时给社会带来某些不稳定。我们提倡有组织化的流动,减少、制止非组织化的流动。

5.心理压力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来工的心理压力大。通过随机抽样,进行SCL—90和LES测验,LES 测验的结果显示:所有的外来工都存在心理压力的问题。按压力的大小,排在前面三位的是:婚恋问题、睡眠不足和生活习惯改变。前三项的总分为62分,大大超过一般正常人所承受的水平。SCL—90测验的结果显示:外来工的心理问题, 排在第一位是惊恐,以下依次是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忧虑和敌对。由于外来工的心理压力大,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也可能会增加,攻击、发泄、聚赌、损坏设备、结群斗殴、无理取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外来工的心理卫生,我们不能忽视。

外来打工族的流向

从总体说来,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主要向广东省流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入粤的外地劳工90%聚集在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的20多个市县,但分布很不平衡。若以广州市为中心,则深圳市、宝安县、东莞市、惠州市、惠东市为东线;珠海市、中山市、三水市、南海市、佛山市、顺德市、高明市、江门市、新会市、肇庆市为西线;花都市、从化市、番禺市、增城市、博罗市、清远市为中环线。外地劳工大部分集中在东线,相当部分集中在西线,少部分集中在中环线。 这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比例就可以得到证明。 据1990年的数据,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比例:深圳225%,珠海40 %,东莞58%,广州城区20%,佛山城区96%,中山36%,南海33%[1]。

为什么外地劳动力会从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什么主要流入广东,高度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由于地区经济类型的差异造成的。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推力与拉力

中国是一个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历来是东部比西部发达,南方比北方发达。改革开放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东人抓住党中央在做出改革部署时,政策向广东倾斜,让广东先走一步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基础较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农村、在工厂,在财政和投资体制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大改革、大开放,必然带来经济的大发展。从调查的材料看,在广东省做工的外地劳动力主要来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贵州等九个省、自治区(下简称九省区)。珠三角、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九省区比较,相对超前。我只举二例:一是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的情况,1989—1990年,九省区的进出口总额之和只有广东省的50%,出口总额相当于广东省的85%,与外商订立的合同数,广东省相当于九省之和的11倍,利用外资的金额则高出20倍[2]。 广东省不但引进了大量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二是对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情况,广东省比内地省区的投资都多,仅以1992年为例,广东省就投资77.7 亿元, 相当于当年全国总投资的1/5,比四川多4.38倍,比湖南多7.4倍,相当于广西的13.16倍, 贵州的66.4倍[3]。珠三角、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内地比较将形成愈来愈大的“时间差”、“地区差”和“水平差”,对内地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两种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性

对于经济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按控制机制分,可分为市场型经济和计划型经济,前者的特点是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沟通、人群需求来控制生产与消费的规模、速度,具有多变性、灵活性、创造性,重视效益、效率,重视营销和法规;而后者则通过计划、行政干预来控制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与速度,具有稳定性、单一性、保守性,相对不那么重视效率效益,而重视权力层级。按占有资源的程度分,可分为资源型经济和非资源型经济,前者有丰富的资源(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源),多靠出卖自己的资源、原始产品、半原始产品发展经济,价格低廉;而后者资源相对贫乏,多靠出卖精加工深加工的产品发展经济。地区之间,由于诸多原因,其经济类型存在差异。上列九省区主要是计划型、资源型经济,而珠三角、广东省主要是市场型、非资源型经济。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具有互补性。

市场型、非资源型经济赋予珠三角人,广东人特有的心理气质:经济头脑、具有商业气息、务实观念、有钱大家赚、创新观念、效率意识、效益意识,追求冒险、讲究竞争谋略、积极进取、自由与个性化。南方的水文化更发扬助长这些气质。 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92年的资料显示,当时,珠三角的人口仅占全国的1.7%, 占全省的32.4%,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占全国的5.4%,占全省的59.3%。 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高2.75倍,比全省高1.83倍[4]。 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原理:哪个地方效益高,哪个地方效率高,各种资源,当然也包括劳动力就往那里配置。所以,外地劳动力流入广东,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就成为必然的了。

不过,近几年外地劳工的流向略有改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广东的东线向西线流动;二是出现部分外地劳动力回流的现象。形成第一种情况的原因有:1)东线的外来工日趋饱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2)中环线本来人口密度就大,接纳、转化外地劳动力的能力有限;3 )西线幅员广大,经济正在急速发展,有后劲,有潜力,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大。至于出现回流现象,主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全面开放,广东再没有原来的政策优惠,内地改革的步子加快,市场经济也日益发展。从外地来的劳工,他们凭在广东做工时积累的资本,学得的技术转回当地设厂开店,自我经营,同样有钱赚,而且比在广东打工更扎实,更有奔头。另外,广东省的劳务部门在接纳和转化外来工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用工手续比较严密、严格;同时,不断提高用工层次。没有完备手续,无一定文化与技术的外地劳工,即使进入广东,也难找到合适工作。尽管出现了“回流现象”,但外地劳工流入广东,流入珠三角的势头没有减弱。据报道,今年二、三月份从广东遣回原地的盲流人员达2.6 万人,只比去年少15%。随着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日益完善与壮大,外地劳工流入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以肯定的。外地劳工流入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

管理对策

对外地劳动力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有关部门的协调才能进一步管理好。现据他们的行为特征,提出几点管理对策。

(一)确立流动有序化的控制机制

1.改变外来工的输入方式。具体办法有:进行劳务调查,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制订好劳务输入的计划;按照计划,决定从什么地区输入劳务,主动与劳务输出部门联系,控制劳动力流向;为外地劳动力提供推荐、咨询、培训,提高就业率。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乡镇企业、编织城乡就业网络显得十分必要。

2.调整输入劳动力的重点。不要以为有体力,肯干就好,逐步提高外地劳工的整体素质,用工层次。

3.转变管理类型,实现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治管理为主的过渡。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立例、立法和执例、执法。坚决实行外来人员“先办证,再打工”的制度,按照程序安排就业,先办“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再办“外来人员就业证”,再办“暂住证”,方可就业;坚决实行对“三无”人员的收容遣返制度。

(二)正确对待外来工群体

首先要承认外来工中结群的存在,不承认不是唯物主义。外来工是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有自己的行为特征和团体心理。我们不能用对待正式群体的办法来对待他们,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手段,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更多地关心他们。

其次,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群体要区别对待,对积极的群体给予表扬、奖励;对消极的群体给予引导教育;对违法的群体实行分化,坚决给予打击,进行取缔,决不苟息。

(三)培养外来工的主人翁精神

加强外来工就业动机的教育,克服功利性倾向,采用有效的激励模式,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情感激励很好结合起来。在外来工中建立“三自”机制,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所谓“三自”,就是“自治”(即治安防范、消防自治,戒毒、禁赌自治,纪律自治)、自理(即讲究卫生,共创文明宿舍,创造环境美,服务自理)、自娱(即宣传活动,文娱活动自己安排。)

(四)重视外来工的身心健康

定期对外来工进行体检,对有病的职工及时进行治疗。协调外来工与本地职工的关系,建立平等沟通,注意克服外来工的自卑感。做好外来工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接受职业规范、专业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缩短他们的生产适应期,减轻心理压力。

收稿日期:1995—04—24

Behaviour Features, Mobile Tendency and Management ofNonnative Worker Groups

Wang Zehuan *Abstract Nonnative workers are labour force groups from otherplaces.Observ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sociology

andmanagement psychology,their behaviour features can mainly besummed up as hard-working,hardships- bearing,instrumental,liable to from groups,frequently mobile and often sufferingfrom grea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Because of the regional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ypes, they usuallymove from the western and the northern parts to the easternand the southern parts,many of them staying in GuangdongProvice,Pearl River Deltas in particular.For the effectivemanagement of these workers,corresponding managerialmeasures should be work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features.Keywords labour force groups from the outside behaviourfeature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management

注释:

* Section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Foshan University,Foshan,528000

1

4

南洋银行研究报告:中国改革开放及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1992.8)

2 1989—1990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中国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标签:;  ;  ;  ;  ;  ;  

农民工行为特征、流向与管理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