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机论文,需求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信息行为,研究信息行为及其规律对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者和组织者等都至关重要。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人们围绕着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实施的全部信息活动,并以此满足人们有意或无意识的需要。后者则仅指具体的单项活动,比如信息查找、信息检索等。信息需求作为信息行为产生的动因也一直受到学术界重视[1]5。目前,从范式的角度出发,对信息需求本身的溯源研究相对较少。自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科学研究范式的概念之后[2],科学研究范式已由实验、理论和模拟范式发展到当前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背景下的数据挖掘理论体系。在数据挖掘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溯源”,即追问数据信息最初的来源或出处。事实上,单个个体的信息需求可能存在随机性和特殊性,但某些特定对象或特殊群体的信息需求应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进行总结、划分,探讨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目的是为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组织者等提供恰当的理论支撑,为未来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 信息需求与信息需求动机 研究信息需求时,首先必须明确与“需求”(need)相关的一些概念及区别,如“欲望”(want)、“要求”(requirement)。“需求”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框架或概念,而“要求”则表现得更为明细与计划。若人的需求是“饥饿”,则要求就是“食物”[3]。“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是行为的原动力,当有具体的事物能满足个人有意识的愿望时,就形成了“欲望”。“欲望”是指个人渴望得到的,如某个用户想要阅读当天所有报纸的新闻,但实际上他最多可能只阅读所有新闻的标题或是摘要,现实中,“需求”所获的信息内容总是不能或只能部分满足“欲望”的内容[4],这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用户的信息素质、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社会环境或信息技能等。因此,信息需求可被定义为个人为实现某目标时,由于自身现有知识的不足,触发的认知行为状态[1]5。信息需求动机就是指触发这种认知行为的源头。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研究还较少,大多都是针对特殊群体信息需求的分析,如胡瑜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查询需求的溯源研究[5],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如Web经验、信息的组织与表征、查寻任务的类型等“源”。魏力更将高校网络用户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角色、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等作为信息需求动机的源头进行了研究[6]。左美云等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对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理、安全、情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角度逐一分析了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动机的“源”[7]。叶春蕾等则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研究个性化服务中用户弱信息需求动机的“源”问题,所谓弱信息需求是那些很难限定其所需的知识范围,缺乏明确的检索方法和步骤的需求[8]。 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问题,将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归结为心理导向源、任务导向源和信息素养导向源三个维度,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3 信息需求动机的“溯源” 信息需求动机可能由“相信”、“恐惧”、“愿望”或“渴望”等因素导致[9],也可能由“想要”、“怀疑”、“焦虑”或“沮丧”等情绪产生[10]。Paisley指出影响员工信息需求动机和信息查找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政治”、“职业”、“组织”和“个性”等[11]。 3.1 心理导向源 从心理导向出发,可将信息需求动机的“源”分为“疑问驱使”、“减少不确定性”和“构建信息表征”三个方面。 3.1.1 疑问驱使 Taylor针对用户在图书馆咨询研究中为什么以及如何提出疑问进行了研究,并将个人疑问看成是用户信息需求动机的源头之一。Taylor认为疑问的提出应由四个阶段(或层次)组成,分别是“内在的需求”(visceral need)、“有意识的需求”(conscious need)、“正式的需求”(formalized need)和“妥协的需求”(compromised need)[12]。首先,信息需求动机的产生最初由个体内在的疑问引发,在该阶段个体只有一个模糊概念,对需要的具体信息还不明确;进入第二阶段,个体逐渐明白了自身需求并能够较明确地提出具体的疑问;第三阶段,个体能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和问题,但并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到最后一个阶段,个体通过各种路径和信息系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由此产生了信息(检索或查找)行为。在第四阶段,个体的信息行为必定会受到信息系统检索规则等的限制,可能查到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符合其信息需求,因此个体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3.1.2 减少不确定性 早在20世纪40年代,Shannon与Weaver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中就指出,信息由“信息源”发出经过“信道”,受到噪音的干扰,最终被“信息宿”所接收,这个过程就是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过程[13]。从该理论出发,信息需求动机的一个主要源头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信息系统的研究逐渐由系统技术转向用户需求、由信息系统效应转向用户满意度[1]6,信息查找的研究也逐渐由信息源和信道为导向转向信息查找人为导向[1]14。 Atkin认为信息需求动机是由个人感知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个人当下的信息水平与个人期望了解的信息标准间的差距(gap)所致[14]。Belkin等人将信息不确定性导致的信息需求状态称为“知识异常状态”(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15]。当人们处在知识异常状态——面对一项新发明或一个新词语时,由于自身的知识不足出现了知识异常状态,就会想要了解这一新发明或新词语,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异常状态”,因此就出现了信息需求状态。 3.1.3 构建信息表征 Kelly在其个人构建心理理论中提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念及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构建”理念。所谓“个人构建”是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对其经历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归纳出适用于自身的认知结构[16]。“个人构建”是个体能够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从这个角度说,个人信息构建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动机正是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个人信息构建一般可划分为疑惑、怀疑、挑战、假设检验、评估和重建六个阶段。个体通过不断对外界新信息的接触、吸收产生了疑惑,进而产生怀疑,新的信息可能会与已存的感知信息有所不同,进而挑战已存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个体通过对新信息的评估和检验,最终重新组织“个人构建”。可见,个人构建信息对于信息需求动机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个人构建信息表征能力的提高和变化对信息需求动机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类似的,Artandi提出了信息具有“符号学”的功能[17],符号学始于文化相关的研究,符号(如信息)是与既定的表达意义对应的示意、图像或标识。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要想在社会中无障碍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沟通,就要具备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能力,即要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符号”的意思,因此“构建信息表征”可被视为信息需求动机的源头之一。 3.2 任务导向源 Wersig认为信息需求及信息查找过程依赖于个体的工作任务[18],工作任务迫使个体有查找与解决相关任务的信息需求动机。Ingwersen则指出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过程都依赖于员工的任务或问题,个人信息检索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自身工作任务或问题的理解程度[19]。Bruce提出个体保存某信息时考虑的正是将来某个时刻可能会用到它,当下的信息行为的发生是基于对未来个人信息需求的判断,这类信息需求动机也被称为“期望信息需求动机”[20]。“期望信息需求动机”的存在正说明了任务与信息需求动机之间存在的关联。 3.2.1 任务复杂度 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中的任何活动都可被视为任务,这个任务可能由一系列的小任务组成。个人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因此任务一般也被视为信息需求动机的一个主要源头。标签:信息素养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溯源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用户需求论文; 用户行为论文; 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