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我国经济特区、保税区功能的创新增长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税区论文,产品开发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特区论文,制造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WTO框架下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创新增长极
“国际型产品”是指在研制、生产、销售环节上实现了高度国际化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含量、高环境保护标准、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三高”产品。国际型产品既是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历史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型产品的问世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传统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和平发展时代以WTO、GATS 等为载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形成,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不能指望仅依靠所谓“雁行”等模式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低价原料劳力与消极被动地接受成熟技术转移的地位。实践证明,“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一二亿人口。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6页)。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各新兴与传统产业部门内部专业化分工也日趋交叉与细化,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产品制成领域中寻找更新国际分工形式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际型产品以其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较大幅度地节省制成品的前期科研开发费用,发扬本国或本地区独特优势,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国最优配置,有效开拓全球目标市场等综合优势脱颖而出,成为WTO 框架下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全球新兴及传统制造产业领域的共同趋势。
制成品国际化的浪潮为我国特区保税区在世纪之交的创新开拓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造就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各特区、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独特优势为国际型产品的全球布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特区、保税区经济实力的飞跃增长为国际型产品的开发制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九五”开局以来,各特区抓住香港回归、迎接十五大召开等历史性机遇,率先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加速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推动“二次创业”方兴未艾高潮迭起。1996年中仅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特区即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超过全国平均增幅近5个百分点。 工业总产值达到2272亿元,产销率更加提高,其中深圳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28亿元,增幅达28.1%。 外贸出口首次超过300亿美元, 强有力地带动我国对外贸易与外汇储备持续上扬。上海浦东新区及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与东部沿海的全国其余10多个保税区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为抓住机遇率先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准备了富有竞争力的条件。
二、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的内涵与特点
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是指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历史条件下,按照各类资源要素跨国优化配置与发扬本国独特优势的原则,以开发制造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环境保护标准、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型产品”为主要使命的新兴制造产业基地。与传统的加工贸易或出口加工区相比,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 参与国际分工的第一要素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技术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以廉价劳动力及廉价的土地、矿产、农副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加国际分工的。绝大多数传统加工贸易及出口加工区的劳动力密集属性就是这种分工模式的集中体现。“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本质格局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基地所在的东道国或东道地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首先着眼于发挥本国本地区的独特比较优势,通过对国际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增强综合国力。
如当代亚太重要的电讯交换机开发制造基地上海贝尔集团之所以选择上海浦东新区,所看重的正是借助浦东开发所能凝聚的我国在交换机关键技术既操作系统平台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以及我国市场应用后的反馈改进能力。在该集团员工行列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分之二,并拥有一批在世界相关高科技领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高工。1996年上海贝尔人均产出超过25万美元,完全能与世界最发达国家同类产业中的领先企业试比高。
2、 基地中的功能主体不再是层次较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而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与“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所肩负的使命相适应,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责无旁贷地成为国际型产品开发的功能主体。跨国公司是当代高新科技的主要载体与集约开发极,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国际型产品开发研制所需要的巨额前期投入、产业化所需要的高新专有技术、全球营销所需要的大容量网络往往使中小企业望而生畏,但却是跨国公司营运的内在需求。功能主体的转移与升级就这样成为历史的必然。如深圳特区已吸引了15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大公司、大集团、大商社前来兴办各类新兴产业,美国田纳西、日本三洋、韩国三星等公司在深投资企业均达5个以上,英国嘉实多、荷兰菲利浦、北美IBM、沃尔玛、惠而浦等集团也云集开发各种国际型产品。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功能主体的标志是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大。如1992年对全国17个传统加工贸易区调查表明,835 个加工项目的平均协议外资规模为125万美元,而1997 年据上海浦东新区的统计,72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118个项目,总协议外资额达74 亿美元,每个项目的美元投资额超过6200万美元,大致相当于前者的50倍。其中SGM项目协议外资7.6亿美元,华虹909项目协议外资8.4亿美元。还有在深圳等特区开发区基地中还有一大批特大型国际型产品项目如韩国三星在深投资的6亿美元总额的电子项目等。 以现代生物医药科技著称的瑞士罗氏集团中国地区总部自迁入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后,已成立了上海罗氏、泰山、奇华、三维等六家子企业,总投资额1.3亿美元。
3、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水准不再是简单的组装或分装, 而是瞄准下一代高新科技产品的制高点
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传统出口加工一般不涉及产品开发制造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及工艺,产品的档次也不高,大多为大批量生产的成熟商品。与此相反,国际型产品是开发者科技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标志,是未来市场开拓的希望所在。在国际型产品的开发制造过程中,出于竞争压力,各跨国公司与国际高科技产业集团都不得不亮出瞄准下一代高新科技制高点的高招,将其凝聚于所研制的产品之中。从而也促使国际型产品基地成为高新科技的密集应用区。
如国际微电子领域中的“四大名旦”,美国的英特尔、惠普、 IBM与荷兰的飞利浦相继在外高桥保税区内设厂,以期利用保税区内的税赋优惠及内外辐射的区位条件改善其全球战略布局,在保税区内生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如飞利浦当前世界上最新型的第7 代光盘驱动器机芯等。SGM准备投产美国还未上市的别克97车型, 罗氏集团则致力于现代生物医药科学开发,如现已开展最新的伯林格曼海姆诊断试剂和a 干扰素的国际合作研究,如果条件成熟,将有可能在3年内进一步把部分R&D中心迁入浦东。
4、 开发制造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分装组装等外延环节,而是通过核心工艺实现高附加值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品价值的构成越来越向技术含量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倾斜。产品开发研制各环节对于产品整体价值的贡献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该环节的技术含量高低。传统加工贸易区所完成的主要生产环节以分装组装为多,而不论是散件零部件组装,将大容量制成品加以分装成小包装,还是进行劳动密集的人工环节加工,所包含的技术含量都不可能很高,所实现的增加值也就较低。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在这一点上也同传统出口加工区或加工贸易区有着量与质的差别。
据对洋浦、沙头角、象屿、宁波、大连等11个东部沿海保税加工区抽样调查,1991~1995年加工贸易项下同比进出口,即同申报项目栏下扣除加工转内销部份后,累计进口原料零部件等169.87 亿美元, 出口201.71亿美元。这就意味着通过加工后实现的增加值比率为17%。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传统加工贸易区加工增值比一般为1∶1.2,即加工增加值比率在20%左右;而国际型产品基地的制造增值比要高于1∶1.5,即开发制造增加值比率在50%以上。据上海浦东桥现代工业园区已投产的21个项目统计,1996年开发制造增加值比率达87%,超过了国际通行标准。
5、 目标市场的设定上不再以基地所在东道国及周边地区为主,而是面向世界的全球定位
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的设立是以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为出发点的,因而它的目标市场也必然超越突破了传统加工贸易区的狭隘眼界,而以世界各地现有的与潜在的总体需求来确定已有产品定位。基地中各国际型产品的营销战略均在于对同类产品的全球需求与全球产出的综合分析之上,在竞争格局的动态演变之中来求得自身价值的实现,并进而求得在下一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取得先发优势。
如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TSOP40快擦写储存器(FLASH),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产品,预计到本世纪末,在全世界每5片快擦与储存器中, 就有1 片是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制造的。TSOP40将会广泛应用于手机、手提计算机、换代多媒体产品之中,具有强劲的市场潜力,因此英特尔总公司已经在短短一年中将原有投资强加了一倍,达到2亿美元。 同时还可将以上提及的飞利浦光盘驱动器机芯的制造过程中原先在海外加工的新型塑料、模具、开关、磁铁等领域的配套部件借助沿海特区保税通道移入中西部保税区及其依托城市与周边地区,为我国中西部现代制造业阔步走向世界作贡献。
此外,与传统加工贸易相比,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还更能激励金融保险、商品贸易特别是新兴的服务贸易更加兴旺繁荣,着力开拓一批崭新的国际服务产业,如有形与无形的离岸金融市场、国际基金投资服务、国际航运期货服务、专利非专利技术贸易服务等等,使各基地处于21世纪世界服务贸易前列。
三、加速实现从传统加工贸易向国际型产品基地战略转变的几点建议
创建中国特色的特区、保税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方的合作与艰巨的努力。依据我国特区、经济开发区与各类保税功能区设立的实际情况,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是成功创建的前提
当前要重点克服认为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进入WTO 后特区保税区优势会弱化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障碍与工作状态。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到我国各经济特区和具有“境内关外”属性保税区集群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上所具有的强大优势。要按照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奋力拼搏开拓前进。
2、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领导
创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是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国家行为,事关方方面面。建议在国务院特区办、经贸办、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国家职能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吸收沿海各特区、保税区及对外开放城市参加,成立“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领导小组”,制定《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运作条例》,统一领导与协调国际型产品基地的设立、运行、规范、优化等各项具体工作。
3、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率先实施全方位的国际通用规则和国民待遇
对前来参与加盟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依据我国实际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等国际惯例提供全方位的国际通用规则与国民待遇。包括通过相应法规,确保在各特区、保税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内,各种经济功能与市场运作按照国际一体化生产与国际运输、金融、贸易的惯例,并对基地内各企业率先提供我国即将对高新科技制造产业设备进口所实行的各项优惠。
4、优选一批先行试点
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是一项新的突破,在创建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前所未遇的矛盾与问题。建议依据我国各特区、保税区及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态势,选择一批综合发展态势较好、运作较规范、特别是创新开拓意识较强的小区,如封关面积已达6 平方公里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浦东金桥现代工业园区、深圳福田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大连保税区、海南洋浦开发区等先行试点。
5、组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股份合作公司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建议在各试点区域内以基地相关资产为纽带,组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股份合作公司。公司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设立董事会与监事会,决策资产运作与业务营运的各种重大事项,聘用总经理与主要工作人员,并监督公司的有效运行。公司以基地服务经济为主导产业,在各类保税服务的开拓中实现自身的盈利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在深圳、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和海外国际证券市场上市。
6、按改革的方向加强海关监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对国际型产品基地的海关监管包括基地内监管与基地运作各环节上的进出监管两个环节。按改革的方向加强海关监管,就是既要行使国家主权切实管住管好,又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努力改善与优化各项通关服务。建议海关能在简化保税通行保税监管手续与进出报关手续,优化各基地投资环境的同时,建立与强化现代化的“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海关监管系统”,应用海关报关管理网络及现代控制技术,优化对基地内外的保税与进出监管,杜绝各类走私现象的发生,确保国家的金融、贸易与经济安全。
7、着力培育我国各类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集团
在为各基地创造国际一流的投资与运作环境的同时,更要下大力气着力培育我国国有与民营的各类高新技术跨国产业集团。能否在各基地内崛起一大批占有21世界高新技术制高点、具备一流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市场开拓力的中国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集团,是创建基地的重要战略目标与检验标准。建议在各基地创办伊始就依据各自所拥有的地域及产业优势,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并列入对各基地的考核指标。
8、加强与世界各主要国际型产品基地集群的广泛联系
我国国际型产品基地集群不仅不是孤立于全球基地体系之外,而且正处在全球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生长点上。截止1996年未,世界各大洲86个国家及地区共设立各类经济特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900 多个,其中亚洲161个、欧洲125、美洲217个, 组成了各具特色的国际型产品基地集群。在“亚太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正日益发挥出优化生产要素及资源的跨国配置、国际产品制造的洲际布局等巨大作用。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世界各主要基地集群的广泛联系,努力拓展自身的海外辐射当量与全球竞争力。
小平同志在著名的1992南方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 我们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奋力开拓创新,力争特区、保税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能尽快开展试点,2000年基本建成,当年基地开发制造量达180—220亿美元,出口总值达120—150亿美元,到2005年开发制造量440—470亿美元,出口总值达320—360亿美元,为沿海特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腾飞和我国实现在下一世纪中叶屹立世界强国前列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