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_国有经济论文

只有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_国有经济论文

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才会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会论文,所有制论文,生产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而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的逻辑延伸,更表明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能力和驾驭经济能力的提高

(一)从“一大、二公、三纯”和“穷过渡”到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概括。

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特征的片面理解,尤其是受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我们曾不顾没有经历过社会化大生产发育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落后的国情,片面追求所有制结构中的“一大、二公、三纯”和“穷过渡”。以至当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进行横向比较时,才发觉理想化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能创造出更高、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奇迹,于是我们的头脑开始清醒起来。开始认识到我们对基本国情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备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是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的十二大提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党的十三大则有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说法。党的十四大明确“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应当说在所有制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个较全面、较清晰的认识和阐述,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上的突破,但还只是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作为一项方针。

党的十五大,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又有了重大突破,把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出了“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结论。一个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而它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其中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基础,它既决定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又是其他经济制度的存在依据。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地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在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二)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排斥论”、“补充论”,到有足够的信心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渐进式改革推进的方针和策略的指导下,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军突起”,事实上存在着一种“两难”的心境,既想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更加充分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担心是否会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进而会危及社会主义的根基。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入把握,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判别下,尤其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内涵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之后,终于得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结论。

得出这样一种结论,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是与公有制为主体共存的,其地位、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均与传统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有着一种质的区别。关键在于公有制经济是否具有质的优势,以及国有经济是否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在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变。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我们国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现实基础上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正确选择,更表明我们党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的决心

(一)现实的所有制结构,仍然制约着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也许有人会问,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初步形成,到1996年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重已下降到40.8%,为什么还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这一疑问,必须做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 这个时期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但掌握着重要的工厂、银行、铁路、邮电等国民经济命脉,开始起主导作用。之后,随着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上的“一大、二公、三纯”和搞升级过渡,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国有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7.6%,城乡集体工业占22.4%,个体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个体工商劳动者仅有15万人;农村的集体经济在事实上也具有某种“国有经济”的性质;在上海这样的工业基地性城市,国有经济几乎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改革开放后,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仍占40.8%,集体经济占35.2%。公有制经济仍以76%的比例雄踞主体地位。在全部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中,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为88%。实践证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出现“私有化”。然而,我国的经济总体上仍然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

再分析公有制经济内部,由于长期以来受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所有制关系中的“高级形式”思想的影响,尽管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是下降了,但国有经济从杂货铺到航天技术全方位覆盖的不合理分布结构,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调整和改变。国有资产的分散布局和“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国有企业技术陈旧、设备老化、负担沉重和效益不高,再加上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国家在粗放型经济增长中日益不堪重负。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欲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有新的大量投入。然而,从我国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1978年我国国民经济储蓄中,居民储蓄占3.4%, 政府储蓄占43.4%,国有企业储蓄占53.2%,也就是说社会总储蓄的96.6%来自国有部门。而近年来国民经济储蓄结构已变为居民储蓄占83%,政府储蓄占3%,企业储蓄占14%(其中国有企业不足7%),换句话说,社会总储蓄仅10%来自国有部门。事实表明单靠国家一个积极性,已无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和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战略部署,下决心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从一些非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中主动撤出来,以重点加强应当或只能由国有经济控制、支配的领域,着眼于通过扩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减少国有经济相对比重的前提下,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并进而从整体上搞好国民经济。这样,并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相反,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同时,由于国有经济让出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有利于非国有经济走规模化的道路,有利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形成。所有制结构的比例关系绝不是人为主观设定的,否则就会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泥坑。它既是一个量的关系,更是一个质的关系。因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形式的有机融合、配比组合,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关系可以描述和衡量的,为此我们必须探索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科学核算指标体系。

(二)现实的所有制结构,仍然制约着尽快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以市场为中心,企业要进入市场,必须直接面对市场参与竞争;国家则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间接地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市场经济之所以会产生较高的效率,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微观决策分散化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分散化的决策,反过来又要求社会提供引导、服务、规范和保障,由此构成整个市场经济的制度保证和社会环境。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

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成为自主独立的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而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同政府的特殊关系一时还难以到位;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必须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而许多国有企业尚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要有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而许多国有企业面对层层报批制度往往延误时机;企业要形成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而许多国有企业因融资渠道单一显得力不从心;企业要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优胜劣汰,而许多国有企业因诸多原因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由于存在一部分量大、面广、竞争力不强、效率和效益不高的国有企业,政府保留了庞大的机构来管理国有企业,使得政府机构的改革滞后;国家要依靠国有银行来支撑国有企业,使得金融体制的改革滞后;国有企业无法消化包括土地在内的重要资源有偿使用所增加的成本,使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无法形成合理的比价;国有企业过多依赖大量的政策性优惠,使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难以形成,如此等等。

此外,公有制的单一实现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由于我们普遍采用独资的方式,使出资人只能是唯一一个,这使企业在市场融资方面自我封闭起来,再加上独家经营,又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再次封闭。这种独家出资、自我经营的方式,一方面给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为科学性是建立在信息的广泛性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又为政企不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为在这种企业中不会遇到其他出资者的抗衡。在国有独资企业里,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受命于政府,企业无法拥有自身独立的利益,再加上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政府作为唯一出资人,就可以将非企业的目标通过企业经营者,变成一种企业行为,于是乱集资、乱摊派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又由于不同的国有独资企业,最终出资人都是国家,由于各级政府最终目标是同一的,于是企业之间“三角债”,企业拖欠国有银行的债务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现象。

以上这种状况,不仅在国有经济内部存在,而且由于过去“左”的思想干扰,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也染上了同样的弊病。这种状况若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就难以实现。把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表明我们的党已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对生产力的羁绊,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对经济体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所有制问题打响改革攻坚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打好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这场改革攻坚战

(一)求少求精,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结构,重中之重是调整和完善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要以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增强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为目标,立足于求少求精。只有求少,才能以最少的国有资本的投入去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出就越大,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就越大;只有求精,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才会越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重点布局的领域,可以概括为其他市场主体“不愿干、干不了、不让干”的行业或领域。所谓“不愿干”,主要是指不能带来理想的资本回报,但又是社会发展所必需,如提供最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等。所谓“干不了”,主要是指投资量巨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又是国家长期发展所必需,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基础性开发的项目等。所谓“不让干”,主要是指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核心机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如国防工业、造币工业、航天工业及重要资源垄断性、开发性的行业等。应当指出的是,即使在上述领域中,仍有相当部分只要是其他市场主体愿意参与投资的,应当打破国有的行业垄断,欢迎参与组建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国家保持支配地位就足以掌握控制权。为此,对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应有控制,对一些必须国有独资的,也应当努力形成多个国有投资主体共同参股的格局,以促使国有企业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此外,调整、完善、优化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局部的完善和优化,某一阶段的完善和优化,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某些领域在某种条件下会成为不再需要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而某些过去不需控制的领域,同样会因条件变化重新要求国有经济加以控制,这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今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求大求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其落脚点是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前者的布局定位,是后者的改组依据。要以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和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为目标,立足于求大求强。

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方针,中央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提出,这就是“抓大放小”。但我们以往在抓的过程中,对“大”的涵义把握得不够准确,抓的方式不够灵活,实现形式过于单一,配套改革跟不上去,所以抓大的效果无法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在放的过程中,对“小”的涵义领会得也不深,“惜售”心理作祟,服务与扶持不足,反过来影响抓大。党的十五大对如何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有了更为明确的部署,为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指明了方向。

首先,“抓大”与“放小”并非单指企业的规模,判断标准是这个企业是否属于应当由国有经济分布的领域,是的就应当属抓的范围,否则均属放之列。当然,由于国有经济的定位,需要抓的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即使现在规模不大也要把它抓大。同时,抓大包含着质的概念,不强则规模再大也无竞争力可言,因此可以说抓大本质上是抓强。

其二,抓大不能层层都抓,谁都抓大,在地区、部门、行业分割尚未根除的情况下,必定是谁也抓不大,因此,抓大的任务应当集中在中央和省一级。有资料表明,国家首批抓的300 户重点企业虽然只占国有工业总数的0.44%,而1996年的销售收入占43.73%,利润总额占65.85%。因此国务院确定集中精力抓好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 抓好了它们,就是抓住了关键,就能够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当然从地、县、乡镇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也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但重点不是抓国有经济,而是抓非国有经济(或称民营的),尤其是混合所有的企业。

其三,抓大的方式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抓大,往往效果不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其中有竞争的要求、有生产关联度的要求、有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要求等等。“拉郎配”式的拼凑,企业集团规模再大也没有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不但为我们指明了抓大的方向,而且还提出了具体操作要求,必须加以认真的领会和把握。应当指出的是,现阶段的抓大,绝不是要大上项目、新铺摊子,要立足于现有的优势企业,立足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真正通过市场方式、市场手段、市场机制来组建大企业集团。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支持、清除障碍(尤其是行政割据的障碍),而不是包办,要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机构进行市场操作。

其四,放小的关键是真正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这里一个首要的问题仍然是观念问题,不能把放小看成是对谁的“恩赐”或让谁获得了多少利益,而是为了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最终是为了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民经济。放小的目标是放开搞活,让企业充满活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尊重实践,立足探索和创新,切忌行政命令,搞刮风和一刀切。只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就一定会寻找到多种多样的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政府要加强引导、纠正偏差、制定规范、总结经验、选择推广,并搞好各种服务。

其五,放小要更多一点灵活多样,少一点政府直接操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抓大似乎只有公司制改组“华山一条路”,而放小严格讲没有模式,不然小企业就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放小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看待国有资产转让价格问题。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只是法律手续齐备的一个要件,或是成交价格确定的一种参考。成交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种认为评估价格即成为交易底价的观点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则,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行为。只要交易活动是在市场公开的情况下进行,任何一种价格成交都有其相对合理性。国有小企业的转让,还必须妥善解决一个所有权人变更后原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把握住放小是为了放活,国家还要让其继续创造税收和财富、为经济建设出力,那么就容易处理了。同时,放小还有个策略问题,象过去我们一味地把濒临破产的企业、无法搞好的企业放出去,只会败坏改革的名声,待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甚至丧失信心之后,最终受损害的必定还是国有经济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此,我们不妨将“靓女先嫁”作为一种推进策略,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政府要同时托起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两个“盘子”。

最后,无论是抓大,还是放小,都要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经过改组后的企业,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入一种市场运作的状态,这是我们改革、改组、改造的最终目标,一切改革的举措都要有利于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产权清晰,就是使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份资本都有明确、具体的出资人;权责明确,就是把资产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责、权、利相互对称,激励和约束同时到位;政企分开,就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经营任何企业,政府致力于为所有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企业拥有充分自主的经营管理权;管理科学,就是建立起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一整套制度、组织、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求广求活,为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改组之后,必然会有更多发展空间留给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目标,立足于求广求活。

鉴于国有经济要调整布局、收缩战线、加强重点,而社会主义制度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于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就成必然。党的十五大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为了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国资授权经营机构应大胆地向集体经济转让一部分股权。在一些重要竞争性行业,国家可以将国有控股权转让给集体经济组织,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由具有优势的集体企业领衔组建,还可以把一些国有的中小型企业并入集体所有制的企业集团。这样做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对于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当前首要的问题仍是产权问题,这是长期对集体经济实行“二全民”政策所造成的。首先要搞清楚集体资产到底归谁所有、由谁来代表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地方纷纷由国资管理部门或单设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来管理集体资产;有些原本是集体经济组织,现在也成了政府机构,并管理着集体资产;在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中,也往往是由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出任法定代表人等等。所谓集体经济,是属于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经济成分,诚然这“一部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绝不是全体劳动群众。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经济曾得到过国家的政策优惠或多种扶持,比如减免税等,因而由此形成的那部分资产要归国有,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或实现其他目标,对某一部分经济组织给予政策扶持或优惠,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这应视作是政府的职责。事实上我们为吸引外资,也给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在内的“三资企业”以税收优惠,但这绝不能成为将这部分资产收归国有的理由,对集体企业也理应如此。至于某些特殊的情况可作具体的分析,确实有国家直接投入的,可按出资的原则处理,对查无实证的则理应“让利”给劳动群众,这不能看成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现在需要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是,如何使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出资人,集体经济组织应如何设立、如何运作,集体经济组织与那部分劳动群众是什么关系、各自的责权利如何界定,集体资产的收益由谁使用、怎样使用等等。

集体经济要继续探索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劳动者的资本联合,这两者的不同组合;共同共有,按份共有,这两者的不同配比;按劳分配包括按劳分红,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等。总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股份合作制是在改革实践中,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现仍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以满腔的热忱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的大胆探索,但不搞行政命令,不搞统一模式,尤其是在职工入股方面坚持自愿的原则,不搞强迫,要允许看。究竟是由职工持大股,还是由经营者或经营管理群体持大股,一切都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因企制宜。政府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对什么是投资、投资行为的利害关系、出资人的权利义务等等,都要让人民群众明白,要使职工持股成为一种理性的投资行为。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切实把它们当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按照鼓励、引导的方针,使之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关键是个社会环境问题,它自身与市场经济有较强的亲合力,一旦给了它合适的环境,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当前,我们应给它们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如市场准入、资质审批、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平等的待遇。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混合所有、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更多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服务型产业、城市家庭型加工业等方面寻找发展空间。要着手认真清理“假集体”企业,还其本来面目,这对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从政策上鼓励其进入私营经济开发区,以加强行业性的自律管理和便于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要认真梳理现有的政府管理行为,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没管起来的要尽快加强管理,同时要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在政府服务上不搞所有制歧视,重点抓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问题,使劳动者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无后顾之忧,并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合理流动。要把解决现阶段特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鼓励“老三届”人员走个体工商户自谋职业的道路。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问题解决好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起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和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同样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新观念。

应当看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复杂、艰巨,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阻力,只要我们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一定能够形成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只有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