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_大学论文

目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据此,教育部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课题组选择了首都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京外的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调查。本文仅把调查的数据公布,并进行简单地分析,以期引起讨论,更为深入地研讨有待于之后。

课题组抽取了4所高校的政法、人文、计算机、外语、生命科学、艺术等10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共计1,3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发放问卷1,260份,其中无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100份,男生586人,女生514人。随机抽样,匿名答卷,当场回收。调查模型采用的是课题组根据本课题研究理念自编的《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一、从最表层的事实入手,确定大学生信仰的“有无”状况,判断其在信仰问题上的整体认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和掌握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判断,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仰维度的认识,所以,对其信仰“有无”程度的判断,事实上是从信仰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整体认知的判断。据此,我们做了3个选项的调查:分别是“有、没有、说不清”,总频数为1,090,结果是:选择“有”的频数为401,有效百分比为36.8;选择“没有”的频数为267,有效百分比为24.5;选择“说不清”的频数为422,有效百分比为38.7。

在针对信仰有无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地追问对一直以来占据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设计了一个两极选择的调查:“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总频数为1,084,结果是:选择“是”的频数为917,有效百分比为84.6;选择“否”的频数是167,有效百分比为15.4。

两种数据逻辑合一,显示了大学生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无过时的调查状况。调查结果表明:84.6%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仅占调查总数的15.4%。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也就是“80”后一代。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广,他们对信仰有迫切的需求和对精神有追求的渴望,是富有信仰和抱负的一代。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信任感增强,对政治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知。

二、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揭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

情感意识是青年大学生信仰行为的重要基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依据“信仰问题是否重要”设计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完全不重要、不知道”几个选项。总频数为1,097,结果是“非常重要”频数为307,有效百分比为28.0;“比较重要”频数为458,有效百分比为41.8;“不太重要”频数为268,有效百分比为24.4;“完全不重要”频数为22,有效百分比为2.0;“不知道”频数为42,有效百分比为3.8。

设计“是否不重要”这样的选择,其理念是双重的价值选择,其一在多种信仰比较中选择;其二在信仰与信仰以外的比较中选择。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集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神灵、星座、金钱、权力”几个选项。

可以看出,近70%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们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信仰多元化思潮逐渐影响到高校,影响到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难能可贵的是,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见表1),在认为信仰比较重要的基础上,大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占70%以上,而且理工类和文史类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怀有深厚的情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多数青年大学生依旧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以上一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任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尽管受到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的有力冲击和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青年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信仰的选择率仍然高居首位,反映了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解、支持和依恋,这一信仰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和建设,就一定能够重新树立起这一科学信仰的权威。同时从侧面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有成效的。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1.信仰选择在主导信仰的基础上多元化选择趋强

把众多的信仰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又是怎样选择的呢?调查显示,文化多元对大学生的信仰还是产生了影响,对他们的主导信仰还是产生了冲击。一些学生主导信仰不稳定,愿意去了解甚至尝试相信其他信仰。正如表2中显示,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利最重要”。这些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较明显增长。

这说明,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成员中虽然存在着信仰内容、层次上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是社会的主导信仰。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学校正面的、主渠道的教育。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信仰多元化在大学生信仰成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功利化和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世俗化,就失去了信仰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而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唯一的本能信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和引导已迫在眉睫。

2.各种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凸显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信念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并已把信念转化为信仰了。宗教正是人类以信仰为手段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几乎渗透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此,作为对信仰的调查,是不能回避宗教信仰的,所以,我们直接就大学生对各种宗教信仰的选择做了调查。

调查显示,虽然不信宗教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8.1%,但从大学生选择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占4.3%、“佛教”占12.5%、“道教”占0.7%、“伊斯兰教”占1.1%、“其他宗教”占1.3%,总计占21.9%。由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还是占有不低的比例,青年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为数不少。由于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宗教文化冲击,因此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这一调查结果与我们之前的《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东北三省八所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相比,大学生中宗教信仰的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四、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大学生现有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家庭、社会、学校的熏染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其信仰的形成,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问卷设计了“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大学课堂、共产主义教育”几个选项,并刻意从“大学教育”中把“共产主义教育”分离出来。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信仰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14.5%的大学生信仰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3.8%的大学生信仰是在大学课堂中形成的,4.7%的大学生信仰是通过共产主义教育形成的。

在与此相关的访谈中,学生们谈到: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没有过深入地思考。在他们的思想领域,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人生的指导,对于大学校园中的信仰教育,他们也往往持冷漠甚至抵触的态度。因此,在面对来自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挫折和挑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对人生、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另有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信仰教育有着一定的正确认知,并切身体会到信仰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部分学生,对于信仰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心理作为基础,会比较乐于接受大学信仰教育,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服从感,能够将信仰与自身的实践、发展相结合。大学生信仰认知基础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同样的信仰教育收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因此,大学生信仰认知的层次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为一体的教育机制,对青年大学生实行有差别的、有层次的信仰教育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