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父亲在儿童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_性别认同障碍论文

论父亲在儿童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_性别认同障碍论文

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试论论文,性别论文,父亲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关于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发展,人们的目光总是关注于母亲的作用而忽视了父亲的影响。许多人甚至认为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只是对母亲养育作用的补充。实际上,在家庭中,父亲角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父爱的影响绝不是母爱所能代替的。

一、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

儿童一出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等。儿童正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即儿童的性别化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影响。心理学家们发现,〔1 〕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父亲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母亲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对待孩子。而父亲则是更多地逗弄儿子,和儿子说话,作多变性的游戏;对女儿更多地则是轻轻抱起,观察并安静地抚摸。但随着家庭的独生子女化,父亲在与孩子游戏时,则不会严格地按照孩子的性别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游戏方式,更多地会以适合父亲性别行为的做法来对待孩子。美国心理学家拉姆的研究也发现,〔2〕父母同他们7—13个月的婴儿游戏时有着不同之处。母亲常与孩子玩他习惯玩的游戏,而父亲则吸引孩子玩那些具有力量感的、刺激身体的和不可预知结果的游戏,或者是孩子不习惯、感到新奇和开心的游戏。他发现父母抱孩子的动因也不同。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而父亲抱孩子则是为了同孩子游戏玩耍,为了让孩子多探究。

的确,在游戏活动中,父亲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孩子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父亲不仅仅是孩子游戏的伙伴,而且他们那种有力度又具男性风格的游戏方式和爱抚方式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谢弗研究发现,〔3〕在游戏中, 父亲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否则,父亲就会惩罚孩子。他还发现,孩子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便会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对父亲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恋,这种依恋能使儿童摆脱情绪上的失调和纷乱,弥补其社会性发展的不足。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得到实际和理论的验证。

正因为父亲在游戏中总是比母亲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孩子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再加上父亲所具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较深刻的理解、判断能力,使得孩子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们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在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这些都不是母亲所能做到的。所以我们认为,父亲对待子女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动力。

二、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儿童在性别化过程中会逐渐掌握社会所期望的男女性别不同的行为方式以适应社会交往。而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作用会影响到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到儿童性别行为角色的获得,并与儿童性别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关于男孩性别角色的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也都比较一致地强调了父亲在男孩性别化过程中的特定作用。研究发现,〔4〕高度男性化的男孩, 其父亲在奖惩的宽容和限制上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研究还表明,〔5〕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 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

至于女孩的女性化发展,研究认为,〔6 〕这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有关,还与父亲对女儿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的赞扬有关,而与母亲的女性化发展无关。也就是说,女孩的性别化发展也主要是受到父亲性别行为的影响,更女性化的母亲不一定有更女性化的女儿。谈到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曾指出, 〔7〕当女儿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她会把父亲作为生活中关系密切、甚至最为重要的感情联系的纽带,父亲的言行举止往往成为女儿的“明镜”,正是父亲常常会发出具有深刻影响的信息,使女儿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并且使其适应生活的独立感和自信心也日益增强。甚至有的研究还认为,〔8 〕女孩成年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早期与父亲关系以及父亲独特的性别行为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们认为,父亲对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形成与性别角色的获得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父亲性别行为榜样的作用是促使儿童性别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是推动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认为,对于儿童的性别化发展,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则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事实上,孩子越小失去父亲或得不到父爱,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就越严重。某项研究发现,〔9 〕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较高。而儿童的认知能力又恰恰是其性别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业已指出,父亲角色的成功与否,尤其对儿童的性别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其中,父亲对孩子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儿童的性别化发展就会偏离健康的方向。

从教育子女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有三种。

首先,父亲在孩子眼里往往是社会秩序和纪律的象征。随着孩子的成长及其认知的发展,他们在意识到了父亲的统治权威和影响力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对父亲产生既敬又怕的心理,并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进而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弗洛伊德曾对此指出,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

其次,父亲的行为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象征模式和参照。父亲向男孩子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将来发展其男性特征模式而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身上许多的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来。对于女孩子来说,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生活中有了一个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也更强,从父爱中去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

再次,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其作用不只在家庭内部,而更体现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父亲是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他能把外界的社会信息带给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开阔了儿童的视野。父亲似乎是家庭中的社会,又似乎是社会中的家庭,他的职责是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带向社会的大舞台,并指导孩子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上述三种作用充分说明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儿童也正是在接受这些影响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行为模式,完成了其性别化的发展。

四、没有父亲或缺少父爱对儿童性别化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们认为,孩子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依赖母亲生长,但必须要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影响,否则,儿童就容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会出现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点也被现实生活和实验研究所证明。许多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理论和研究都提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来认识周围世界的,男孩尤其如此。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在男孩出生后的头三年里,失去父亲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最大,尤其是从婴儿期开始就失去父爱的男孩所受到的影响特别显著。

西方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着重研究。他们发现,〔10〕5 岁前就与父亲分离或失去父亲的男孩,由于失去了适当的性别行为榜样,其行为缺乏男子汉气概,要么过于争强好胜,要么唯唯诺诺;这类男孩在幼儿期的进攻性要比正常家庭中的男孩少些,依赖性多些,游戏中也有较多的女子气动作模式,吵架时更多地是用言语攻击而较少用身体攻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亲健在,但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好像没有父亲一样,这类情况也会产生和上述一样的消极影响,只不过不是那么严重罢了。

没有父亲或缺少父爱对女孩也有影响,只是不如对男孩的影响那么明显,其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的女孩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赫瑟林顿研究发现,〔11〕在父母离婚的家庭中,处于青春期的女孩通常在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得比较唐突和富有挑衅性;而在父亲去世的家庭中的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则表现得过于胆怯、缺乏自信心,过分害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缺乏父爱的女孩长大后,在性行为及婚姻选择方面与成长于核心家庭中的女孩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比前者能更好地扮演妻子的角色。这说明女孩与父亲所建立起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她们婚后与丈夫或其他男性的从容相处。

上述的研究虽然比较细致,但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少考虑以下因素在缺少父亲时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单亲家庭中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所遇到的经验和感情上的压力以及离婚、丧夫带给她们的经济与社会压力等。西方学者未能以社会经济、伦理道德为思考背景与有父亲的孩子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和研究方法必然存在着某些缺陷。因此,笔者认为,缺少父亲对儿童性别化发展的不利影响到底能有多少归因于缺少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的影响以及作为社会力量和象征性的影响,还有待探讨。

注释:

〔1〕〔4〕严瑜:《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见《父母必读》,1996,11。

〔2〕〔5〕〔11〕Edward F·Zigler等著 :《Socialization andPersonality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Part One"( Thethirteenth and the fourteenth chapter)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2.

〔3〕David R · Shaffer 著 :《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The thirteenth chapter: TheFamily,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California.1988.

〔6〕〔8〕〔10〕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二章:“儿童个性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马文、张祥静编译:《给孩子更多的父爱》, 见《父母必读》,1993.6。

〔9〕桑标:《父亲与孩子的认知能力》,见《父母必读》, 1995,11。

标签:;  ;  ;  ;  

论父亲在儿童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_性别认同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