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践与作业的改进_化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践与作业的改进_化学论文

对中学化学练习、作业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练习或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练习、作业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大量的单纯解题训练,进行书本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容易把师生引入题海的误区。因此,练习、作业的内容和方式亟需改进。

一、拓展中学化学练习和作业的内容

中学化学作业、练习的内容,大多数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记忆,从书本到书本,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的,没有很好地把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现在练习、作业中。要实现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需要拓展作业与练习的内容,题目的设计应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学习方式,扩大对学习概念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分科式作业或练习的基础上,可适当布置文理组合式作业,文科组合式作业,理科组合式作业;在传统的、适度的解题式作业、重复练习式作业的基础上,还可安排归纳、概括式作业,改写式、动手操作式、观察式、调查式作业,论文、报告、实验、笔记、发言交流、作品、提出问题、读书、读报等也是练习和作业的内容与方法,是学习、巩固、检测、应用知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教师要围绕学习方式的改变,设计能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本学科特点的练习、作业的内容。教学实践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我设计了“读、问、研、写、讲、做、看”的练习和作业内容,改造和拓宽了练习与作业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化学知识。

读。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或自学化学教材(每学期选择一章或一章中的几节作为自学内容)、化学科普读物或网上的化学资料,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自学能力,了解当代化学科学发展动向,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问。每个学生建立“自我设疑笔记”,每节课布置“自我设疑作业”,要求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不明白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等及时记录下来,每节课给师生或生生之间一段自由提问的时间,指导学生养成读书、听课时善疑、善思、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研究课题,或作为长期研究课题,或作为短期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来完成。学生一入校,必须从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选择一个,引导学生一入校就进入研究者的角色。

写。指导学生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素材进行科普创作,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写成科学小品文、故事、童话、短剧等;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成果,学写化学论文、化学实验报告,总结每节课学过的知识、解题技巧;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课前提问的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自编练习题、测验试题,介绍国内外化学最新成果、网上化学资料、社会实践见闻、调查报告或自己的发明设想等。通过“写”的作业,加强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迁移所学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讲。指导学生把写成的东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讲给同学听,每节课前安排一两个学生进行“每课一讲”,其余的学生课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做。指导学生用探究的思路做一些化学实验、趣味实验、制作、发明等,体验化学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看。教师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发去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商店等地参观、调查,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

二、改进练习与作业的方式

传统的练习、作业方式一般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这对学生记忆知识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单靠学生个人独立的练习、作业方式,难以实现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学会合作与分享”的目标。应该逐渐增加“小组合作式练习或作业”等练习或作业方式。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合作学习的思想,经常布置“小组合作式练习或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适应未来的能力。分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按照学生能力、基础等均匀分配,可以是按照座位排列随机组合,也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

小组合作式练习或作业的内容可以是合作讨论一个问题,特别是开放性问题或研究课题,可以通过研讨或者学术辩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学习了硫和二氧化硫的知识后,组织小组间对酸雨的产生和防治问题进行辩论,小组的学生预先都阅读教科书,去图书馆收集了资料,有的还访问了专家,以获得支持自己论点的材料。这样的合作式练习与作业,促进了学生高水平的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增加练习、作业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

个性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要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改变全学年几百个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一样练习的做法。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的发展、开发和培养,学校培养的人不再是统一的“标准件”。而增加练习和作业的可选择性和层次性,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下面以“氯化氢和盐酸”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改进中学化学练习、作业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练讲”。学生设计的讲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前几节课学习中,学生提出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设想”。我组织研究小组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参观了一家氯碱总厂,让学生在课前谈自己参观后的想法。二是课前提问的内容:“液态氯化氢和盐酸中各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氯化氢合成塔用铁片散热,氯化氢和铁反应吗?说明什么?”

2.教师导入新课后,师生共同实验、观察,基本得出了氯化氢的物理性质后,我安排学生阅读关于氯化氢物理性质的部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问比赛:“你能把这段内容设计成哪些问题?我们搞一个设问比赛,评选出下节课做演示实验的小组。”在观察、实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后,我没有深入剖析这几个概念,而是让学生继续设问,自己弄通弄懂:“通过以上学习,你心中有很多疑问吧?阅读教材,结合以上实验,联系学过的知识,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不要紧,关键的是要提出问题。”生生间、师生间互相提问后,学生基本弄懂了概念,这时我做了小结。但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向教师挑战:“你同意我的总结吗?请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梳理”全课后,再给学生质疑的时间:“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还能向老师提出哪些问题?请自由发言。”

3.布置“课外学习建议”。

(1)课后小组合作讨论题:水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所有的电解质都能使小电珠发光吗?

(2)写、做内容及课外阅读建议: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再谈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设想;设计一个在家里可做的电解水的装置;阅读“胃为什么不会消化自己?”等两篇文章,阅读内容每人必须完成。

(3)课后必选作业。自我设疑:将你对氯化氢、电解质的有关疑问写在“自我设疑本”上。自学教材上“盐酸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学过的知识,自编八个以上问题并努力答出;列表比较氯化氢、盐酸的异同点。

本节课学生面向全班提出了16个与本课有关的问题,有13个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从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解题训练,把过去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为主要任务的学习过程变为以教师解答学生的质疑,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始于课内,终于课外,疑始疑终。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对中学化学练习、作业的改进,能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从训练方法上保证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

标签:;  ;  

中学化学实践与作业的改进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