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论文_千红涛,王红旗,陈芳,曹秋霞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论文_千红涛,王红旗,陈芳,曹秋霞

(河南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新工科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发展要求,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师自身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科方法论、完善实践教学以及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教学;机械制造技术

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千红涛(1986—),男,河南焦作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技术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形态的出现,传统的工科专业亟需调整当前培养模式以顺应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1]。机械工程作为传统学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中之重[2]。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经验轻创新的弊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3]。

1 优化课程内容

通过遴选核心知识点,对课程知识体系调整更新,对能力要求强化提升,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原理和基础结构后,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强化刀具的角度及作用、切削三要素的定义及其理论分析、六点定则和夹具误差分析方法等核心知识点,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运用核心知识,设计出合理、高效的刀具、夹具。

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明确每门课程“章—节—知识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例如,毕业要求指标点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原课程内容缺少新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因此课程内容需要补充与新经济、新产业有关的新材料及其成形工艺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毕业要求指标点中要求学生掌握典型传动机构并能够进行改进、创新,在机床传动机构的内容中,添加并联机构和丝杠传动机构,扩展学生对传动机构的认知范围。毕业要求指标点中要求学生了解当前的先进制造技术,在讲解传统加工方法的过程中,引入3D打印、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

在充分了解新工科的课程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后,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探寻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最优途径。在知识传输方式上,从以下2个方面设计教学方式:

2.1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每节课的前5 ~ 8分钟,回顾上节课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以下教法进行授课:(1)采用举例分析、对比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采用实物、图片、视频动画进行直观演示,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隔15~20分钟,进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最后5~8分钟进行思维拓展,播放和课程相关,紧跟科技前沿的专业视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实现课堂氛围的好转,由沉默、回答、互动交流,逐渐过渡到提问质疑、辩论的境界。

2.2 由术及道——改进教学方法

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一门、一项技术;道,形而上的,是事物内部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机械学科浅层次传输的是一门技术,深层次蕴含着学科特有的方法论。

在思维扩展环节中,讲授“孔的加工方法”时,播放“水刀加工孔”的视频,讲解加工原理之后,引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克刚的道理。讲解特种加工技术时,先讲解切削加工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超硬刀具材料发展到一个极限时,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以柔克刚”的技术方案的出现。讲解3D打印技术时,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阐述当前传统“减材”制造发展到一个极限时,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出现的必然性。

3 提升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现阶段许多专业课教师的工程背景不强,教学多停留在理论认识阶段,亟待打破这一现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 开展关于工程知识、产品创新研发的培训讲座。邀请企业高工等行业专家进校开展相关讲座或培训,让教师全面了解工程知识和产品创新开发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

(2) 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交流。通过参观交流深入了解企业部门结构,以及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将专业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相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新工科对制造技术基础课的发展要求,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探索。首先介绍了优化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方法;其次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然后以实践环节为例,介绍了在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过程中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的途径;再从师资出发,提出了几点提高教师自身工程技术水平的举措;最后强调了从“微创新”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方法能够满足新时代工程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2):26-35.

[2]陈昶, 熊志宏, 殷赳.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J]. 科技视界, 2017(21).

[3]孙健峰, 杨洲, 王慰祖.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8(4):78-80.

[4]吴爱华, 侯永峰, 杨秋波,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1-9.

论文作者:千红涛,王红旗,陈芳,曹秋霞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论文_千红涛,王红旗,陈芳,曹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