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正面与负面——丁一汇教授7月5日在中南海的讲演(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海论文,讲演论文,在中论文,负面论文,气候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今天谈的内容是依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与我国学者的研究,说明全球与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与未来,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科学认识
1、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
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风暴、冰雹、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近百年我国气候亦在变暖,气温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暖冬。降水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去冬今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也普遍偏高,其中北方偏高2℃-4℃。2001年-2002年的冬季为近4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第一个为1998-1999年冬季)。
2、全球和中国气候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年更快
国内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是近10000年中增温最显著的速率。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m。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2)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到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3、气候变化预测存在着不确定性
上述气候变化预测,对于全球平均的变化趋势和温度预测准确性较高,对于地区性和降水等要素的预测准确性较低,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估算不够准确;用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气候模式系统不够完善;以及可用于气候研究和预测的气候系统资料不足。
气候变化的影响:正面与负面并存
1、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和3%)外,其它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冰川和冻土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冻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明显抬升。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子之一。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cm。我国海平面近五十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2、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负面为主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加大,将加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历程
1979年主要由科学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宣言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今后仍像现在这样不断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量的程度,到下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1989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国际社会提供科学咨询。1990年11月,由科学家和部长参加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科学技术会议声明”和“部长宣言”,认为已有一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方法,可供各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出制定气候变化公约的问题。1991年2月联合国组成气候公约谈判工作组,并于1992年5月完成了公约的谈判工作。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式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生效。截止到2001年12月共有187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缔约方。公约缔约方第一次大会于1995年3月在德国柏林召开。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08-2012年的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
公约规定了许多原则,其中最重要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是指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努力;“区别”责任,主要是历史上和目前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应该率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目标,即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1990年的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规定新的义务,只是重申了公约下的义务。
3、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上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预测表明,到2025-2030年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如果长期不减排,我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时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就我国而言,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70%,受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我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潜力有限。如果近期就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的能源供应将受到制约。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3%,同时,因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大约在76-666美元/吨碳,而发达国家履行义务对其经济(GDP)的影响损失则在0.2%-2.0%左右。中国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也很高。这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坚持“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政策。我国通过提高能效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尚有一定潜力,但是需要相当的技术和资金作为保证。目前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减排抵消额。这将为发展中国家获得新的投资和技术转让带来新的机遇。重视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我们需要全面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后果、可采取的适应与减缓措施,并在对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规划和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