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米尺上1米的长度,剪下1米长的纸条,接着去比较观察寻找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再闭上眼睛想象1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1米的长度体验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在体验中抽象概括出1米有多长,帮助学生提升了知识水平,建立了清晰的空间长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如,“找规律”新课的导入,师:“老师最近参加了中高年级部教师的一个联欢会,其中有一个抽奖环节让我非常激动,印象很深刻,同学们想了解吗?”生:“想。”师:“组织者事先收集了参加聚会老师的照片,看有没有你们认识的。(电脑依次播放10位教师的照片)把这些照片按照固定不变的顺序排成一排,用一个红色方框沿着照片依次快速地平移,喊停时,框中的两位老师就获得当晚的幸运奖。哪两位老师会获得幸运奖呢?猜猜看。”……师:“我和某某老师会同时被抽到吗?为什么?”生:“不会,因为选中的老师都是相邻的。”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这背后可隐藏着一定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进行研究。”……上述教学,课始,教师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方式入手,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确探究的方向,使他们爱学、乐学。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各组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3.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4.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 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方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论文作者:屈雪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梯形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方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