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本是一场认知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是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根据认知做选择
[观点] 如今,世界绝大多数商品市场,都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都进入了同质化的竞争时代。这不仅意味着消费者拥有了极大的选择权力。与此同时,这还意味着消费者步入了丰富的品牌选择时代。然而,当面对众多品牌选择的时候,人们无法用眼睛分辨出产品的好坏与优劣。人们不可能对所有品牌进行“一对一”的比较,然后从中选出“品质最好”的产品及品牌。那么,人们根据什么选择产品呢?人们根据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对品牌做出最终选择与购买决定。或者人们以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为基础,对品牌做出最终选择与购买决定。这就是同质化竞争时代的特征。
[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瞄准欧美市场,开发出了许多优质产品。在电器和汽车等方面,“日本制造”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在消费者心智里,“日本制造”的电器产品,成为“好产品”的代表。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日本制造”的电器最好。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有900名消费者参加了试验。首先,找一台RCA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电器,将商标更换为SANYO——日本三洋电器的商标。然后,这个带有SANYO商标的RCA电器,与RCA生产的其他电器放在一起。这就是说,这两台电器均由RCA生产,一台贴着RCA的商标,一台贴着SANYO的商标。最后,让消费者对两台电器进行比较判断。试验结果表明,有80%消费者认为,SANYO产品质量更好,RCA产品质量较差。实际上,这两个产品只是商标不同而已,产品本身则完全相同。
这说明什么问题?在顾客做出判断之前,“SANYO电器好”的观念已经存在。当看到SANYO的时候,根据对SANYO的认知,大多数顾客做出判断——认为SANYO的产品质量更好。人们根据什么做选择?人们根据自己对品牌的认知做选择。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们把观念当成了事实。
[案例] 1998年,福建长富乳业公司成立。2003年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长富乳业公司开始投放广告,正式启动了征战外地市场的广告攻势。当时,长富乳业公司占据着环境最好的牧场,并拥有存栏规模最多的奶牛,同时配有世界先进的设备。长富牛奶的品牌焦点,集中在奶源基地上。在广告宣传方面,长富牛奶宣传“绿色天然牛奶”、“真正顺滑香浓的好奶”。在公关策略方面,长富乳业公司召开媒体新闻发布会,抨击牛奶行业收购标准落后,指出乳制品微生物含量过高。同时,长富乳业公司展示了在武夷山区的奶源基地——中国最大、最好的奶源基地,证明其拥有“高品质奶源”的优势。在促销手段方面,长富牛奶频频开展“牛奶免费大派送”活动。长富乳业公司认为:连续品尝35盒长富牛奶后,人们就会喜欢上这种牛奶。因此,长富牛奶促销力度极大——“买24送15”。在中国南方市场苦战两年之后,长富牛奶始终没能取得成效。2005年7月,长富牛奶撤回福建本地,征战外地市场的战役宣告失败。2005年10月,长富乳业公司与伊利实业公司合作,为伊利实业公司生产品牌牛奶产品,成了伊利牛奶的牧场基地。双方的收购谈判一直在进行之中。长富牛奶到底做错了什么?
(1)选错了时。1996年,伊利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1998年,长富乳业公司成立;1999年,蒙牛乳业公司成立。对于长富与蒙牛来说,市场机会十分均等——这二者都有机会成为中国牛奶的第二品牌。不同的是,“蒙牛”忙着做品牌,“长富”忙着做产品。“蒙牛”运用“比附策略”,将自己与“伊利”等同起来,告诉人们“蒙牛”位居第二。与此同时,长富乳业公司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奶牛牧场,占据着中国最好的奶源基地,拥有着中国最多的奶牛数量。结果是:“蒙牛”这个品牌后发先至。时间到了2003年,“伊利”与“蒙牛”这两大品牌,市场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中国内地。此时,“长富”才从地方市场走出来,开始进攻华南市场。“长富”所面临的局面是:二虎拦路,凶多吉少。仅仅在4年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可同日而语了。
(2)说错了话。长富牛奶的品牌焦点,集中在奶源基地上。这有其一定的道理:内蒙古大草原水土流失严重,日益被风蚀沙化;而武夷山区地处北纬27度,具有“中国澳洲”之称。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不这样认为。在人们的心智里,最好的奶源基地是内蒙古大草原,不是在武夷山区。经过伊利、蒙牛的多年宣传之后,“内蒙古牛奶好”已经深入人心。尽管长富乳业没有说错事实,但是无法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认知。这个认知就是:“最好的奶源基地,在内蒙古的大草原”。消费者有了这种认知,长富牛奶说什么都没用。从这个角度看,长富牛奶还是说错了话。
(3)做错了事。“牛奶免费大派送”活动——“买24送15”,损害了高品质牛奶的形象。无论是什么东西,如果达到了“买24送15”的促销程度,那么人们绝对不会认为是一种“好产品”,人们会怀疑这到底是真货还是假货。一旦人们产生了这种想法,多好的牛奶都不会有好的味道。尽管是“买24送15”,但人们根本不敢买。长富牛奶为什么失败?看看蒙牛乳业推出的高级牛奶品牌——特仑苏牛奶,找到失败的原因一点都不难。高级品牌需要有匹配的高级要素——高级身份、高级形象、高级行为。回过头来看,如果长富牛奶采用“特仑苏式”的策略,那么其命运或许会有极大的不同。
(4)起错了名。从字面意义上看,“长富”这个名字很好。从语音意义上看,“长富”这个名字就不好了。“长富”与“娼妇”谐音,汉语拼音都是“ChangFu”。试试在键盘上输入“ChangFu”,电脑屏幕同时显示“长富”与“娼妇”。不要小看这个名字,名字绝不仅仅是符号,名字在人们心智里代表着某种含义,这种含义在悄然地发挥着作用。你想喝什么?我想喝“ChangFu”;你想要什么?我想要“ChangFu”;你想买什么?我想买“ChangFu”;你喜欢什么?我喜欢“ChangFu”……只要这个谐音被发现,“长富”这个品牌就彻底完蛋了。凡是女性购买者,无论已婚者还是未婚者,绝对不会把“ChangFu”买回家。尽管这仅仅是一个谐音词,但是人们依然会当成事实。
“长富”牛奶的失败经历,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藏在人们心智里的东西,人们会当成事实来看待。不管是对于营销来说,还是对于政治而言,事实都是如此,没有什么例外。从本质上看,政治和营销都一样,都是意在赢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对营销与政治一样重要。古代人早已经看穿了这个小秘密,现代人则蒙着眼睛四处寻找营销办法。如此还不感到悲哀吗?!营销是一场认知战,不是一场产品战。记住!人们的认知与产品事实不是一回事,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营销。如果有谁再推出一个牛奶品牌,将伊利、蒙牛、特仑苏统统击败,那么不用一天喝一斤牛奶,中国人自然会强壮起来!
[案例] 人们总是从成功者身上寻找成功。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对成功者大肆模仿。岂不知,成功者之所以获得成功,皆因在人们心智里与众不同。模仿的结果是:只能活在领先者的阴影之下,永远被人们当成二流货。一个失败的营销项目,永远是人们批评与嘲笑的对象。岂不知,失败者的背后埋藏着失败的反面——成功。无论对于已经取得成功的人,还是对于想取得成功的人,失败的教训都更加具有价值。或许,失败的教训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得成功,但是失败的教训一定能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失败。假设:时间回到2003年,长富牛奶应该怎么做?
(1)避实。2003年,谁是市场上第一牛奶品牌?伊利。谁是市场上第二牛奶品牌?蒙牛。人们需要第三个牛奶品牌吗?或许需要。在人们的心智里,“长富”能成为第三个牛奶品牌吗?不能。为什么?第三品牌的位置早被地方品牌占领了。人们需要第四个牛奶品牌吗?如果与其他品牌一样,那么就不需要第四个品牌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足够了。这就是长富牛奶面对的市场难题。当“长富”以相同面目出现的时候,人们心智里已经不需要这个品牌了。同时,“长富”不得不面对伊利、蒙牛这样的强大敌人。要想在这样的竞争格局里取胜,长富牛奶必须避开这些强大的对手。
(2)击虚。面对两个领先品牌——伊利与蒙牛,“长富”根本无法从正面进攻。那么,“长富”应该怎么办?避实击虚。“长富”应该发动一场侧翼攻击战。在伊利与蒙牛不设防的地带,对领先者发起猛烈的突然袭击。这个侧翼阵地就是高级牛奶——2006年,蒙牛对伊利展开的侧翼攻击。高级牛奶这个阵地,就是伊利与蒙牛的空虚之处,两大品牌都没有高级牛奶品牌。这个时机十分有利,因为“两强”品牌正在鏖战,无暇顾及一个“狭小”的阵地。这给“长富”提供很好的战机,“长富”应该抓住时机迅速出击。在人们心智中迅速抢占“高级牛奶”的制高点。遗憾的是,长富却选错了攻击点。
(3)命名。在某种意义上,品牌名称比产品本身还重要。因为品牌名称能够传递出品牌的价值意义,帮助品牌在人们心智里构建价值地位。“长富”这个名称,不是一个好的品牌名称。不但容易产生歧义,而且显得有几分俗气。在贫困地区或者穷苦时代,穷人经常给小孩起这样的名字。对于长富公司来说,应该为品牌起什么样的名字?一个与高级牛奶相匹配的名字,一个能够解释为什么高级的名字。长富的牛奶高级在何处?武夷山区——位于北纬27度,中国南部,水草丰茂,环境优美,因此被称为“中国澳洲”。这样一个奶源基地,与高级牛奶十分配称。长富乳业公司应该为高级牛奶品牌起什么名字?南澳——中国南部的澳洲。告诉人们:南澳高级牛奶——来自中国南部的澳洲。
(4)转化。在人们的意识中,中国最好的奶源基地不在福建武夷山区,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尽管大草原多数已经严重沙化,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那里水草丰盛。这是伊利与蒙牛占据的有利地形。直接与内蒙古比奶源,无法在人们心智里赢得胜利。怎么办?化被动为主动。告诉人们:中国有两大天然奶源基地——一处在中国北方,一处在中国南方。北方的奶源基地,在内蒙古大草原;南方的奶源基地,在福建武夷山区。牛奶分为两种——一种是南源牛奶,一种是北源牛奶。伊利、蒙牛——北源牛奶;南澳牛奶——南源牛奶。通过这种对立与分类,建立起武夷山奶源基地的顾客心智地位。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借助人们已有的认知——对内蒙古大草原的认知,以及对伊利牛奶与蒙牛牛奶的认知,建立对武夷山区的认知,以及对南澳牛奶的认知。这种策略叫做“对立比附”。如果时间回到2003年,那么“长富”仍然应该采用这个办法。
(5)类比。南源牛奶——南澳牛奶——到底好在哪里?通常的做法是:自说自话,一一列举。这种直接的方法往往有自夸之嫌。有更好的办法吗?拿出可信的第三方证据——拿不出直接的第三方证明,就找间接的第三方证据。在福建武夷山区,出产什么最高级的产品?大红袍!顶级的茶叶。告诉人们大红袍的珍贵程度吧。真正的大红袍1克卖多少钱?好像只有拍卖会上卖过,平时有钱也买不到!为什么?可以讲讲大红袍的故事。最后,不要忘了最关键的一点——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只有武夷山区才能种植出“大红袍”,只有武夷山区才能生产出“南澳奶”。为什么?因为地理位置独一无二。剩下的故事不难编!绕了一个大圈子,终于说出想要说出的东西了。不绕这个弯子行不行?不行。必须借助人们心智里已有的东西,诠释想要卖给人们的东西。否则,人们不好理解,而且还更加难以接受。在许多时候,营销没办法走直线。绕个圈子,或者换个角度,才能走进人们心智的大门。遗憾的是,如今多数人都在走直线。
(6)拙速。《孙子兵法》日: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笨一点不怕,但是必须快一点。快一点干什么?快一点抢占有利地形,快一点占领人们的心智。在人们心智里,快一点建立起领先地位,快一点占据心智制高点。伊利、蒙牛不会给对手太多时间。“南澳牛奶”不抢占制高点,会再次被“后来者居上”。这是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武器弹药,另一方面需要迅速将部队投入战场——产品投放进入市场。所有的任务,都要围绕这个要点进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那么这场侧翼攻击就无法奏效。这是因为:要把“南澳牛奶”送入人们心智,必须借助广告这个烧钱的机器。同样,要把“南澳牛奶”投入市场,需要大量的生产周转资金。在这个时候,资金规模决定着进攻的速度。许多好的产品,还有许多好的创意,都夭折在这个上面。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那么“南澳牛奶”应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在一个区域市场打游击。备好粮食,跑步前进!
剩下的事情则需要围绕着定位展开。产品、渠道、价格、广告、包装等营销要素,都要围绕着高级牛奶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营销变得很悲哀。本末倒置、先后不分、轻重不明,这是营销的最大问题。营销是一场认知战,不是一场产品战。赢得认知战争,首先需要策略,关键在于策略,其次才是4P的组合运用。如果没有前者,那么后者只是在撞大运。撞上了,成功;撞不上,失败。在一个新兴经济体里,本来没有那么多品牌,同时不存在激烈竞争,对4P进行简单的组合就能见效。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营销就是对4P的运用。如今,到处都是同质化的产品,到处都是同质化的竞争,4P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不幸的是,人们对4P非常痴迷,从而乐此不疲。人们心智认知的作用与意义,永远成了营销人看不见的盲区。营销人,醒醒吧!睁开眼睛,往人们的心智里瞧一瞧啊!
人们把认知当成事实
[观点] 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时代,人们依据对品牌的认知做出选择。这就是说,人们所拥有的唯一“产品测量工具”,就是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品牌认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想被顾客选择,品牌不能仅靠产品本身。品牌必须首先给人们留下独特的印象,必须抢先让人们产生独特的认识。对于顾客来说,顾客头脑里的认知,就是顾客所认定的事实。人们往往是把对事物的认知当成事实,人们往往把认知和事实混为一谈。反过来说,人们所谓的事实,往往是头脑里积累的认知而已。此外,人们所认定的事实,不是在经过实验之后,或者在经过测试之后,所得出的“与客观事物保持一致”的准确结论。
[案例] 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一直以生产体积较小、相对低价的汽车著称。2003年,大众汽车公司宣布,推出辉腾(Phaeton)系列高级豪华轿车。辉腾系列汽车拥有两款车型,包括售价68655美元的V-8系列高级豪华轿车,以及售价100255美元的V-12系列高级豪华轿车。大众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费迪南·皮耶希(Ferdinand Piech),长期以来都在酝酿辉腾汽车这个产品项目,对这个项目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对于辉腾汽车这个项目,媒体一见钟情,纷纷给予好评。例如,《商业2.0》(Business 2.0)、《福布斯》(Forbes)、《今日美国》(USA Today)等主流商业媒体,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辉腾汽车所获得的赞美之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例如,款式很漂亮,动力也正好,驾驭感极棒,舒适超想象;最引人注目的豪华汽车;一辆杰出的汽车,一辆伟大的汽车;内部装饰,高档与品味结合的典范……不管在大众汽车公司眼里,还是在主流商业媒体眼里,辉腾系列汽车前途充满光明,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市场跟媒体开了一个大玩笑。2009年,辉腾系列汽车被迫撤离美国市场。这一点都不令人感到奇怪!从2003年至2009年期间,辉腾系列产品仅卖出3354辆汽车。大众汽车公司不得不发布撤退命令。《商业2.0》总结道:“大众汽车公司不能放弃这个产品。只有两个小小的错误——大众汽车公司的标志,不应该出现在车头和车尾。”《商业2.0》没有说错,就是这么两个错误,使一个伟大、杰出的产品遭遇失败。但是,《商业2.0》没完全说对。这绝对不是两个小小的错误,这是两处绝对大大的错误——两处致命的大错误。
当看到“四环相连”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奥迪汽车,一辆德国高级轿车。当看到“椭圆环绕‘∠’符号”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雷克萨斯汽车(Lexus),一辆日本豪华轿车;当看到“圆形里一颗三叉星”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奔驰汽车,一辆尊贵的轿车;当看到“黑圆套着内圆,内圆蓝白四瓣”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宝马汽车,一辆终极驾驶机器;当看到“银色小飞人”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劳斯莱斯汽车(Rolls-Royce),一辆贵族气质的汽车……当看到“圆圈里V站在W上面”的标志,人们会作何感想?这是大众汽车,结实耐用,价格实在,款式很多。在人们的心智里,这是“大众”的真实样子。
这个观念不对!大众汽车公司有辉腾系列汽车——高级豪华轿车。辉腾系列?高级豪华轿车?或许是吧。“V站在W上面”的汽车,不会真是高级豪华汽车。这同样是人们心智中的真实想法,谁都别想改变这种想法。尽管起了一个不再叫“大众”的名字,但是依然穿着“一般大众汽车”的外套。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大众汽车。或许,这正是大众汽车公司想要的结果。谁说我们只能生产质优价实的普通汽车,我们还能生产品质卓越的豪华轿车。辉腾系列汽车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辉腾系列汽车穿上了大众的外衣。但是,这仅仅是大众汽车公司自己的想法。消费者不会这么想。只要穿着“大众”的外衣,消费者就认为这是大众汽车,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这就是认知在起作用了。
[案例] 大众汽车公司不是第一个错误制造者。当然,还不会是最后一个错误制造者。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犯过一模一样的错误。20世纪6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沿着大众汽车公司放弃的航向,用小型车撬开了美国汽车市场。同时,“丰田”这个品牌名称,便与“小型、廉价、低档”联系在一起。丰田汽车公司与大众汽车公司一样,被“丰田”这个名字蒙住了眼睛。穿着丰田汽车的外衣,丰田皇冠(Toyota Crown)高级轿车进入了美国市场。与大众汽车公司略有不同,丰田汽车公司在车头放上了王冠形状的标志。但是,依然还是露出了丰田汽车的尾巴。在皇冠汽车的车尾上,仍然摆上“椭圆里的牛角”标志,同时大摇大摆地写上了“Toyota Crown”,然后又加上“Royal Saloon”(皇家轿车)这样一个备注。王冠形状、Crown名称,还有Royal Saloon,这些真是很不错!只是又有一个小小的错误,“丰田”这个品牌名称不该出场,哪怕只是出现在汽车的屁股上面。结果,丰田皇冠(Toyota Crown)败走麦城。如今,丰田皇冠(Toyota Crown)依然还活在市场上。但是,与后来推出的雷克萨斯汽车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1989年,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划之后,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推出了雷克萨斯高级豪华轿车。这次与上一次完全不同,丰田汽车公司这次吸取了经验教训。丰田公司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相反,大众汽车公司却毫无希望。在雷克萨斯轿车身上,闻不到一点丰田汽车的味道。独立的品牌名字——雷克萨斯;独立的标识——椭圆环绕“∠”符号。丰田汽车公司认为,这些仍然远远不够。雷克萨斯这个轿车品牌,建立了专门的产品销售渠道,单独设立了品牌专卖店。尽管如此,丰田汽车公司认为,这些还不足以显示品牌的高级程度。雷克萨斯品牌的轿车,长期不许在日本本土市场销售。直到2005年,雷克萨斯轿车才出现在日本本土市场上。一切都与丰田这个品牌迥然不同。如今,在美国市场上,雷克萨斯这个高级轿车品牌,甚至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成为销售数量最大的高级豪华轿车。这又是为什么?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同样在犯低级错误。梅赛德斯-奔驰拥有多少种轿车级别?有S级、C级、E级、M级、R级共五个级别。梅赛德斯-奔驰想为所有人造出所有级别的汽车。因此,梅赛德斯-奔驰恐怕离麻烦不远了。
[案例] 大众汽车公司仍不死心。在暗自咒骂美国人的同时,又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人身上。美国人不识货,又狂妄自大。中国人客观公正,又老实本分。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不卖给中国人?所以,辉腾系列轿车又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然而,大众汽车公司死不悔改。“V站在W上面”的标志,依然贴在车头和车尾。大众汽车公司认为,中国人没见过高级豪华轿车。与此同时,为了证明物有所值,大众汽车公司大幅度提高了产品价格。在中国市场上,辉腾系列高级豪华轿车,最低售价为79.25万元人民币,最高售价为225万元人民币。结果会怎么样?好不到哪里去!2010年,大众汽车公司沉不住气了。在一次降价促售活动上,辉腾豪华轿车的价格下降了9万元人民币,降价幅度超过标售价格的10%。低级错误又犯一次!大众汽车公司又搞错了——高级品牌不能这样大幅度降价。如果要花上80万人民币,那么人们会购买什么汽车?如果花费超过200万人民币,那么人们又会选择什么汽车呢?正面的答案不得而知。但是,反面的答案则可以肯定:大多数人不会购买“V站在W上面”的大众汽车。
辉腾系列汽车的尴尬地位,可以用来编创一个幽默故事。几个有钱人在一起聚会,谈到各自的驾车体验。第一个人说:驾驶宝马汽车的感觉棒极了。在高速公路上加速的时候,像是有一股力量在后背上使劲推。第二个人说:我主要考虑乘坐舒适、空间够大。我还是喜欢奔驰汽车。第三个人说:我喜欢越野汽车,在野外必须考虑吉普车,所以我选吉普。第四个人说:我刚刚购买了一辆辉腾汽车,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开着感觉很不错。于是,有人接着说:速腾(Sagitar)、迈腾(Magton)、辉腾(Pheaton)都是同一个系列的车型吧?第四个人说:不是同一个系列的产品。速腾汽车、迈腾汽车最多就卖20万元,辉腾汽车最低都要卖70多万元,最高要超过220万元。有人提出疑问:都是大众汽车,怎么相差这么大?第四个人默然无语。气氛有些尴尬!有人出来调解气氛,对第四个人开起玩笑:你就戒酒吧……免得再酒后购车啦!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V站在W上面”的汽车,人们只会认为这是一辆普通的大众汽车,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高级轿车。
好产品存在于心智里
[观点] 人们会把认知当成事实。对于己方品牌或者竞争品牌来说,这个结论意味着什么?这个结论意味着人们对己方品牌或者竞争品牌有什么样的认知,在人们头脑里就有什么样的事实。所谓的“好产品”,不过是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品牌认知而已。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时代,“好产品”不是存在于企业的工厂里,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时代,只有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概念和认知,不存在所谓“好产品”这种客观与事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头脑里的认知,就是企业所要面对的市场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首先考虑人们头脑里有什么样的认知(事实),然后才能考虑在人们头脑里建立什么样的认知(事实)。
[案例] 日本有三大汽车品牌——丰田(Toyota)、本田(Honda)、尼桑(Nissan)。在美国和日本两个消费市场上,日本三大汽车品牌的表现存在着很大差异,不但销售数量排名不同,而且销售数量差距很大。在美国市场上,日本三大汽车品牌的销量排名为:本田、丰田、尼桑。在日本汽车市场上,日本三大汽车品牌的销量排名为:丰田、尼桑、本田。在日本汽车市场上,丰田汽车的销售数量,超过本田汽车的4倍。日本三大汽车品牌的市场表现,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日本三大汽车品牌所推出的新产品,几乎都是在美国与日本两个市场上同步推出。这意味着在日本与美国两个市场上,日本三大汽车品牌各自所销售的汽车完全相同。由于日本汽车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十分严重,因此日本三大汽车品牌的产品品质几乎完全趋同。那么,市场表现为何如此不同?显然不是产品的原因。事实上,原因十分简单。丰田这个品牌依靠制造汽车起家,本田这个品牌依靠制造摩托车起家。在日本人眼中,丰田这个品牌代表着汽车,本田这个品牌则代表着摩托车。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则没有这样的观念差别。美国消费者认为,丰田与本田均为日本汽车制造商。
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差异,从人们对品牌的理解方式上可以得到验证。如果告诉一位美国人你想要购买一辆本田,那么美国人会这样问:打算购买哪一种汽车?购买Civic、Accord还是Prelude?如果告诉一位日本人你想要购买一辆本田,那么日本人会这样问:打算购买哪一种摩托车?购买Shadow、Rincon还是Silver Wing?这是因为:在美国人眼中,本田这个名字代表着一家小汽车制造商。在日本人眼中,本田这个名字代表着一家摩托车生产商。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美国市场上,本田汽车能够超过丰田汽车。在日本市场上,丰田汽车必然领先本田汽车。在日本市场上,本田汽车不可能超越丰田汽车。
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上,日本三大汽车品牌各自表现出的市场差异,并不是由于产品不同所引起的结果,而是由于认知不同所引起的结果。因此,这就导致了一种结局——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命运。由此看来,产品无论多么优秀,产品自身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些严重同质化的产品,更加难以决定自身的命运。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从营销作用的角度上来看,品牌在人们心里的价值概念,远远优于产品形态本身。仅仅依靠产品本身,很难赢得营销战争的胜利。
[案例] 沃尔玛(WalMart),全球最大的超级市场连锁店品牌。同时,沃尔玛所出售的商品整体价格保持最低。因此,在消费者眼里,沃尔玛这个品牌名称,变成了“便宜商品”的代名词。这本不是什么坏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沃尔玛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人们愿意走进沃尔玛超级市场,完全是因为那里的商品价格便宜。离开了这一点,沃尔玛就没有竞争力。
人们总想提升地位,企业总想提高层次。沃尔玛打算提升消费层次。如果仅售卖“便宜商品”,沃尔玛似乎感到有些抬不起头。沃尔玛公司认为,不能仅仅销售“便宜商品”,必须引入“昂贵商品”,还要引入“时尚商品”。因为时尚与昂贵,永远代表着高消费层次。沃尔玛公司做了什么呢?向时尚与昂贵看齐。
(1)瞄准塔吉特(Target)——高级时尚百货连锁店品牌。聘请塔吉特的高级管理人员,出任沃尔玛公司的领导人。
(2)瞄准第五大道(Fifth Avenue)——曼哈顿(Manhattan)最具有代表性的时尚大道。在第五大道上,沃尔玛公司设立了办公场所。
(3)瞄准《Vogue》杂志——世界上历史悠久、广受尊崇的时尚杂志。在《Vogue》杂志上,沃尔玛公司刊出了8个页面广告。
(4)瞄准纽约(New York)——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与金融中心。在纽约,沃尔玛公司举办了一场时尚秀(fashion shows)。
(5)瞄准时尚商品——沃尔玛商场开始出售“时尚与昂贵”的商品,如价值9988美元的钻石戒指。
这些行动没有一项奏效。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沃尔玛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一个出售“便宜商品”的超级市场连锁品牌。《华尔街日报》报道:沃尔玛公司的时尚失言了。在沃尔玛商场的过道里,堆满了卖不掉的衣服。即便是打折处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一场悲剧在上演。这场悲剧的起因是:一个“便宜商品”超级市场连锁品牌,盲目地进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时尚与昂贵商品。无奈之下,沃尔玛公司的领导人引咎辞职。人们总是搞错一个事实——谁是悲剧的真正导演。人们普遍认为是企业领导人。不对。通常,企业领导人仅仅是悲剧中的受害人。真正的导演是消费者。确切一点说,真正的导演,是消费者的心智认知——如果购买“时尚与昂贵商品”,那么就不应该走进沃尔玛超级市场。
在心智里建立价值地位
[观点] “好产品”不能保证在营销战争里获胜。获胜的关键是:在人们的心智中,建立起一个价值概念或者价值认知。“存在于人们心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认知,才是品牌真正的营销价值与营销意义所在。如果在人们的心智里拥有某种价值概念或者价值认知,那么品牌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价值与营销意义。品牌在人们心智里的这种价值概念与价值认知越清晰、越稳固,品牌给人们的选择理由就越明确、越充分。一个成功的品牌,一定在人们的心智里代表着某种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正是这种的独特价值与概念,为人们在心智里提供了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案例] 在美国市场上,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已经保持了14年持续销售增长。从1993年到2007年,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数量,从61899辆增长到253277辆,增长幅度达到309%。在销售增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负面的媒体报道——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品质下降。但是,在人们的心智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却依然是一个好品牌。
2002年2月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工程质量的标杆倒下了。近几年,梅赛德斯-奔驰汽车质量排名有所下降。2003年7月21日,《商业周刊》报道: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在调查中暴露出质量问题。2003年10月27日,《财富》杂志报道: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正在走上坎坷路。人们的抱怨正在增加,汽车转卖的价格正在下跌。
然而,对于营销结果来说,这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或许,梅赛德斯-奔驰汽车,不是一个更好的产品。但是,梅赛德斯-奔驰汽车,仍然是一个更好的品牌。这个更好的品牌,不是体现在汽车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心智里。在人们的心智中,梅赛德斯-奔驰依然是高级豪华轿车的代表品牌。只要这种代表意义仍然存在于人们心智中,那么梅赛德斯-奔驰就依然是一个更好的品牌。
[案例] 一些饮料生产企业认为,营销是一场口味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更好的产品有时意味着更差的品牌。所谓更好的产品,仅仅是在试验测试上“更好”,而不是在人们心智里“更好”。可口可乐(Coca-Cola)与百事可乐(Pipsi-Cola)这两个品牌十分相似。在“蒙眼”口味测试过程中,百事可乐优于可口可乐。但是,在市场竞争中,这种测试优势没有太大意义。
在美国市场上,可口可乐一直领先于百事可乐。在全球市场上,可口可乐同样领先于百事可乐。这一事实证明了另一个事实,百事可乐或许是一个更好的产品,但是,可口可乐则是一个更好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可口可乐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意义——真正的可乐饮料。可口可乐——第一个可乐饮料、原创的可乐饮料、正宗的可乐饮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可口可乐变成“一个更好的品牌”——可乐饮料的代表品牌。
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做过一次公开调查,调查涉及对象达到20万人。调查内容为:品尝测试三种可乐饮料口味。三种可乐饮料分别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新可乐(New Coke)。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测试获得满意结果之后,将推出新可乐这个品牌,以取代可口可乐。测试结果表明:新可乐口味最好,百事可乐口味居次,可口可乐口味最差。
可口可乐公司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新可乐(New Cola)。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花费历史上最大的预算,隆重推出了新可乐,以取代可口可乐。那么,市场反应如何?非常糟糕。可口可乐的拥护者极其不满,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整体销售数量一落千丈。老产品——可口可乐忠实的消费者,开始囤积老可口可乐。
在6个月之后,可口可乐公司被迫改变了计划,停止新可乐产品计划,重新推出经典可口可乐。直到今天,在全球饮料市场上,尽管可口可乐测试口味最差,但是仍然为可乐饮料的第一品牌。尽管新可乐在测试中的口味最好,但是却早已经夭折了。今天,在可口可乐的饮料罐上,所印制的Classic(经典)这个字样,就是新可乐事件留下的证据。
新可乐产品口味测试更好,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在人们的心智里,可口可乐才是正宗的可乐饮料,才是真正的可乐饮料,新可乐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二流货。这说明了一个真相——一个品牌的价值,不在产品本身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智中。在人们心智里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品牌价值。否则,那只是产品的实用价值。然而,实用价值的货币代表值很低。因此我们说,营销是一场认知之战,不是一场产品之战。
企业应该用品牌赚钱
[观点] 企业要用品牌赚钱,而不是用货品赚钱。或者说,企业要用品牌赚钱,而不是用产品赚钱。从本质上讲,产品与货品没有区别。这两个概念均为物质意义上的概念,均从物质角度对描述对象进行了概括。如果一定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那么货品这个概念,则更加给人一种大宗商品的感觉——大规模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无差异产品。在此,我们采用了“货品”这个概念。货品与品牌有什么区别?其关键区别在于:货品更加倾向于物质概念,品牌更加倾向于心理概念。产品及其专有名称,当被人们赋予一定价值意义的时候,这个产品及其名称就变成了品牌。不但如此,品牌的价值意义与专有名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物质意义上的产品本身联系相对较远。这就是说,尽管物质意义上的产品构成了心理价值的基础,但是人们经常用品牌名称来代表这种心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品牌是“被赋予心理价值意义”的产品。所以,品牌更像一个心理概念。品牌与产品的区别,关键就在于此。卖货品与卖品牌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仅是在卖货品,那么只是在卖一种物质上的实用功能;如果是在卖品牌,那么则是在卖一种社会性的价值代表。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区别在于:(1)从范畴的角度上看,产品一般不能包括品牌,品牌一定能够包括货品。(2)从功能的角度上看,产品主要获得功能满足,品牌同时获得心理满足。(3)从社会的角度上看,产品获得社会认同较少,品牌获得社会认同较大。(4)从竞争的角度上看,产品经常应对竞争挑战,品牌极少遭遇竞争挑战。(5)从层次的角度上看,产品可能陷入价格竞争沼泽,品牌则进入了价值竞争阶段。(6)从收益的角度上看,产品能够获得社会平均收益,品牌则可以获得超额溢价收益。(7)从生存的角度上看,产品竞争生存能力较弱,品牌竞争存活机会很大。这些差别及其相应意义,决定了企业应该“卖什么”。企业应该“卖品牌”,不应该“卖产品”。
[案例] 中国经济取得了备受瞩目的增长。这仅仅意味着“中国卖出了更多的产品”,而并不意味着“中国卖出了更多的品牌”。全球富裕的地区或者国家,多数依靠品牌去掏别人钱包里的金钱,有能力掏别人钱包的品牌越多,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会变得越加富裕,用低价将产品售卖出去,只能让别人变得越来越富裕,实际上,低价产品卖得越多,与富裕地区或者国家的差距就越大,在全球商品市场上,许多工业加工产品,例如食品、玩具、服装、家具……其市场命运大都如此。
(1)在全球咖啡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咖啡原料产品都在南美洲种植。但是,咖啡产品的全球品牌,大多数由欧洲或北美洲的企业所拥有。例如,雀巢(Nestle)是瑞士的咖啡品牌,意利(Illy)是意大利的咖啡品牌,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的咖啡品牌。事实上,南美洲的咖啡种植者,始终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但是,欧洲和美国咖啡品牌的所有人,则过着富裕而奢华的生活。
(2)在全球服饰产品市场上,大部分运动服饰产品由亚洲工厂生产。但是,大多数全球性运动服饰品牌,则由美国或欧洲企业所拥有。例如,耐克和锐步是美国的运动服饰品牌,阿迪达斯是德国的运动服饰品牌。事实上,亚洲运动服饰生产商,所能赚到的生产加工费用很少。但是,欧洲和美国运动服饰品牌的所有者,他们从品牌身上所能赚到的销售利润,则能够堆满运动服饰产品生产商的厂房。
如果仅仅售卖东西本身,那么就很难赚到更多的利润。有更好的办法吗?有效的途径为:首先赋予这些产品某种价值意义,然后让人们出高价购买这些产品。这就是说:不要梦想着依靠“卖产品”能够赚大钱,要寻找办法依靠“卖品牌”来赚大钱。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谁手里掌握着强势品牌,谁就有能力掏取别人的钱包。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属于品牌。掌握着全球性的品牌,就掌管着全球人的钱包。
[案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内地变成了“世界工厂”。在全球各地市场上,随处都能看到中国产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是,几乎很少看到中国品牌。绝大多数“Made in China”的商品,都贴着外国知名品牌的商标。这些外国知名品牌企业,难道都在中国内地设立了工厂吗?不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Made in China”的国际知名品牌,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内地贴牌生产。这就是说,中国内地本土的生产企业,按照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标准,生产出符合这种标准的产品,然后贴上国际知名品牌的标识,销往世界各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外国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市场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其“生产成本”与“加工利润”。这就是说,从事贴牌生产的加工企业,从中所赚取的利润很少。人们所看到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数都通过这种“贴牌”方式生产。
裕元工业集团公司,一家专门从事运动鞋生产的企业。在其企业网站上写道:裕元工业集团公司(联交所股份代码:551),是全球最大的品牌运动鞋及便服鞋制造商,分别在中国、越南和印尼设有生产设施。本公司是多间大型国际品牌公司的原设备制造商、原设计制造商,如Nike、Adidas、Reebok、Asics、New Balance、Puma、Timberland及Rockport等。裕元工业集团公司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完善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配合专业灵活的生产及研发设施。裕元工业集团公司长期为Nike、Adidas等品牌做OEM代工生产,其代工生产的规模占Nike、Adidas总销量的40%~50%。
这意味着什么?裕元工业集团公司从Nike或者Adidas接受订单,不是按照品牌商提供的图纸依样生产,品牌商只需描述所要生产的产品,例如要传达什么样的理念,适应什么样的文化,满足什么样的标准,剩下的所有工作——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产品检测,再到出厂发货……全部都由裕元工业集团公司的代工厂独立完成。这意味着裕元工业集团公司拥有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一系列配套能力。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本土生产企业,为什么不贴上自我品牌标识,以同样的价格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却让别人赚了大钱?
关于这个问题,事实十分清楚。中国内地本土企业制造的产品,如果不贴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则根本就卖不到如此高的价格。中国本土工厂生产的运动服饰,如果贴上Nike、Adiddas等国际品牌的商标,那么产品就会立刻身价倍增。如果不贴上国际品牌的商标,那么产品就会永远低人一等,就登不上大雅之堂。在品牌竞争的世界里,这些产品只能是三流、四流的货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这种情况不会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计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物流能力……这些都是辅助性的竞争能力,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则是品牌创造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其他能力都发挥不出价值作用。
[案例] 中国内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极低。同时,中国本土生产企业的制造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说,中国本土企业有能力生产、加工、制造出优质产品——能够生产出与工业发达国家一样的“好产品”。这并不意味着:在全球市场竞争体系中,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变得强大起来。其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本土企业缺少世界性品牌,仅能赚取低廉的加工制造费用与利润,很少能够赚取到高额的品牌附加价值与利润。正因为如此,中国本土企业生产出来的“好产品”,只能交给别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只能贴上别人的知名品牌商标,以此让消费者相信“这是个好产品”。
今天,中国的媒体与言论正在鼓吹一个新名词——“中国创造”(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转变,期望借助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彻底改变“中国制造”的被动局面。好像凭借“中国创造”这样一个概念,就能在技术与产品上赶上所有的竞争对手,甚至超越所有的竞争对手。技术与产品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超越技术积累深厚的竞争对手,机会与概率究竟会有多大?中国本土企业人,难道都是到达地球的外星智慧人类,能够轻易赶超技术积累雄厚的竞争对手?别忘了,那些技术强劲的竞争对手,不会睡着大觉等待被人超越!“中国创造”的出路,不在于搞出什么先进的高技术、新技术。所谓高技术与新技术,不过是“集体自卑心理”的自我补偿。真正的出路,是创造“世界品牌”。创造世界品牌,不一定必须要用“高技术与新技术”。
看一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多少世界知名品牌依赖于“高技术与新技术”?例如,红牛(Red Bull)、立顿(Lipton)、耐克、锐步、飘柔(Rejoice)、潘婷(Pantene)、佳洁士(Crest)、高露洁(Colgate)、麦当劳(McDonald’s)、肯德基(KFC)、星巴克、棒约翰(Papajohn’s)、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阿迪达斯、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人们趋之若鹜的世界性消费品牌,有几个依靠“高技术与新技术”?要明白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心智里的品牌地位,而不是生产者掌握着的生产技术。要想在市场上赚得丰厚利润,首先要依靠品牌及其心智认知,其次才是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征服市场的武器,首先是征服人们心智的品牌,不是高技术与新技术。在这种竞争环境里,技术最终都会走向均衡。相反,人们心智里的品牌,很少处在均衡状态之中。
[结语] 营销是一场认知战。这个论断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营销的战场,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人们的心智里。人们的心智空间,构成了营销的“终极战场”。或者说,要想赢得营销战争的胜利,就必须用品牌攻占人们的心智空间——在人们心智里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地位。这意味着许多营销资源和营销行动,从根本上说用在了错误的地方与方向上,因此,难以收到期望的营销成效。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营销的方法问题——如何才能让品牌在人们心智里拥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