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报刊的结构与功能分析_功能分析论文

网络时代高校报刊的结构与功能分析_功能分析论文

基于网络时代的高等学校校报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校报论文,结构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2001)03-0070-03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主导技术介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起相关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媒体在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的过程中其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校报——这一校园中主导与传统的媒介在这场变革中也自然经受着不可避免的洗礼,高等学校作为策源地,新技术与新文化合力并行正在给高等学校校报的传统结构以革命性的冲击。

传统的反思:高校报,作为宏观系统的结构与作为微观结构的系统

如果把高校的正常运转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能量转换过程,那么,学校党政、各职能部处与师生个人、班级团体就成了两大相向信息源,信息流程的两极互为信息源,同时又互为受众。而能在这一流程中实现信息传输的则是由各式媒介结构组成的传播系统,它包括校方文件、各类会议、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长信箱、民主参与机制等,校报也是其中的重要媒介结构。在这一传播系统中,校报的结构特征是:1.周期性,它是定期、定时在校园内编辑、出版、发行的;2.权威性,它是学校党委机关报,是校党政的“喉舌”,是党政与师生相联结的纽带,也是有国内统一出版刊号的正规出版物;3.纸质性,它是印刷出版物,受版面、发行量限制;4.档案性,由于它是实物印刷品,因此,它的查阅方便性和可保留性与许多媒介结构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5.协同性,它与其它媒介结构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于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差别在于作用的方式、方法、传播的手段不同而已;6.互补性,媒介结构的差异是实现功能互补的前提,正因如此,它们才能互相依存;7.辐射性,校报的信息辐射功能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信息能量转换,这一结构特性是优于许多媒介结构的。由于校报这些结构特性,使之具有了在高校传播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地位。

校报作为高等学校校园内相对独立的存在系统,由于机构、版面、栏目、宗旨、受体、信息源等结构因素的规定性,使这一传统的、主导媒体形成了与Internet、校园网等新兴媒体截然不同的形象特征。1.精兵减政的工作机构。大凡高校报的编辑部都是很精干的,人员少,采、编、印、发使校报工作人员成了多面手,但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在无法充分体味和消化生活的前提下就去写作、报道乃至升华生活,有时勉为其难。2.新闻传播成旧闻的时序结构。新闻生命点之一在于新,但在高校报这里由于出版周期长,或周刊、或旬刊,甚至是月刊,结果在新闻已被人淡忘之后又成为“新闻”;3.只有面对校园的新闻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本是读书人的好的品质,但由于校报作为媒体中的独特一员,其新闻视野基本被限定在校园之内,主要是教学、科研、后勤、产业、学生生活等,因此,其色彩、内容的丰富性无法同社会媒体相比,信息的饱满度降低,有时甚至要“填充物”支撑版面;4.“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随着媒体的发达,越来越讲究“接近性”,这种接近不仅是与新闻事件的接近,要避免隔岸观火和隔靴搔痒,更是与受众的接近,一副平民化面孔,对于问题、事件,编辑、记者、读者共同参与探讨,但高校报的出报与读报过程更准确的描述应当是“授”与“受”的过程,编辑、记者是真理的“发授人”,而读者却难以成为真理的探索者;5.不能越雷池半步的“大家闺秀”。媒体生命力的重要之处是触及问题、探索问题,但对于高校报,出于稳定、育人等多种因素考虑,许多话题是不能触及的,比如大学生的同居现象、食堂的伙食等问题,遇到这类问题,高校报的一般做法是或者绕开,或板起面孔谈出一些受众不用想就能说出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自我生存的小智慧,但却是对受众智慧的忽视和能动性的扼杀;6.总是扮演“心太软”的舆论枪手。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这是它的天职,但作为高校报由于没有足够的超脱高度,亲融性将报纸的主体性淹没,舆论枪手的枪膛不装子禅,也不把准星瞄向目标;7.必须“吃皇粮”才能运转的操作机制,由于发行面狭窄以及严禁刊登广告等一系列出版规定,校报靠自身生存的能力是没有的,作为党委机关报,它必须靠财政拨款才能运行。

目前的追问:高校报,基干网络时代的思考与对策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功运用,新闻出版业已经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革命性的变化,如异地稿件传输的瞬间化,排版、制版的数字化等。高校报作为新闻出版业中的一员,在经历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的过程中既有与其它媒体相通的共性变化,也有由于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个性表现,能充分认识、体验、适应并主动把握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巩固校报在高校传媒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由于前面所分析的高校报自身的结构缺陷和网络媒体的冲击,高校报也必须就自己的前途作出深刻的反思。

思考一,专业定位、指向明晰的深度报道将肩负起校报生存的半壁河山。网络时代的新闻阅读是在新闻类别选择程序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网络新闻没有版面限制,也没有可视信息量的限制,只要时间允许受众就可阅读一切信息。他想阅览世界上万家报刊的哪一种、哪一类信息,便能随心所欲。这样一来,新闻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其受阅性又高度个人化、定向化,在这种情境下,不是没信息可读,而是确定读什么。作为反映高等学校的专业报刊,所描述的信息必须要对准网络时代新闻受阅性的高度个人化和走向化趋势,而这需要高水平、思想深刻、具有卓识的深度报道,校报才不会失去自己的市场。另外,由于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便捷性,纵横交错的事件、观点同时出现在一个网点,这也为深度报道的撰写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将在非常简单的条件下实现历史与今天的对话、本域与他域的沟通,更为客观的结构将让读者情有独钟。

思考二,纸网并行,扬长克短,通过变体多元的方式赢得更多的读者。今年2月,斯坦福大学社会定量研究所发表的题为《孤独的群体》分析报告指出,美国人正在远离以家庭、社区和大众传媒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并特别强调互联网正在导致人们迅速地走出大众传媒。60%的网民说,他们已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1/3的网民说,他们很少看报纸了。与这一组数据相对比的是1999年底的调查,1/5的美国人说上网减少了他们看报纸的时间,近一半的人说,上网减少了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仅几个月的时间,网民对大众传媒的放弃速度可谓令人吃惊。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纸质报纸确有风光不再的趋势,这种现状作为美国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别国的明天。那么,对于高校报是否就是“狼来了”呢?应该说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由于校报自身的先天不足,也由于网络的强大魅力,校报也正处于失去读者的境遇。对此,我们的对策应该是纸网并行,扬长克短。也就是印刷报纸与网络报纸同时推出,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变化多元的方式实现失去印刷报纸发行量而不失去读者的结果。在这里,网络报纸作为印刷报纸的变化,不应被理解为一般的电子翻版,而是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使报纸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比如通过链接技术,实现网上新闻与该新闻相对应的网点的链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新闻画面化、动感化、声音化等。

思考三,坚持印刷报纸的真实感,是校报保持自身存在的坚固堡垒。传统印刷报纸的质感、可触及性和不可更改性是受众真实感的依托,而网络报纸的虚拟性、介入性和可更改性,有时使读者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对于网络新闻,美国《时代周刊》撰稿人埃尔默·德威特说:“通过电脑联机网络,凡拥有一台信息处理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成为发行人”。在《亚特兰大宪章报》开设的电脑联机信息服务中,个人报道已成为现实,用户纷纷输入自己采集的新闻及照片。在高校校园网中的BBS上,也有许多网民把在其它网站上的“道听途说”转贴上来。这足以证明,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报道可能变成纯个人的行为。“把关人”失去把关对象,也难以控制个人报道者的行踪,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化的偏见、虚妄,一些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没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网虫的胡编乱写,尤其是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大量的个人情绪化的编造可能漏进网中,而这时正是受众需要了解真相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网民们更需要了解来自具有权威性的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应该说,校报是能够满足校园内网民的这种需求的。校报也应该以此为依托,巩固阵地,赢得信任。

思考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方针,是高校报不变的精神旗帜,也是其不竭的生命动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随之获益匪浅,管理方便、沟通快捷、视野拓宽、资源共享等,所有这些对推动高校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对于校园的各种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语言到行为的反文化现象泛滥网络、标榜为“另类”的反主流文化先锋以相应的亚文化充斥网络,沉沦、堕落乃至反动的信息在网络中到处流窜,这一切都给本不平静的大学校园以更大的震荡。如何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守卫意识形态阵地、构建和引导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成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亟待进一步思考的课题。在这方面除了在传统的方式、方法和网络技术等做出有效的探索的同时,高校校报也必须以传统“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的主流媒体的角色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到守土有责。高校校报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完全可以形成强劲的、具有感召力的声音。因为它不同于网络,它是传播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和捍卫一种精神、思想、文化的主导媒体和舆论工具,对于这一结构功能、高校校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技术对高校校报的存在与发展既构成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和操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无论多么神奇,它终究是一项技术。

收稿日期:2001-04-04

标签:;  ;  ;  ;  

网络时代高校报刊的结构与功能分析_功能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