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等人作品编年史的更正_中国文学史论文

师陀等人作品编年史的更正_中国文学史论文

《师陀著作年表》勘误补遗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表论文,及其他论文,著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4)04-104-0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师陀以芦焚的笔名登上文坛不久,就得到了京派和左翼两方面作 家的关注。李健吾、朱光潜和杨刚纷纷撰文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新时期以后,新老两代 学者,如唐弢、杨义、吴福辉等,都认为师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在乡土文学、抒情小说、讽刺小说诸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师陀1988年去世后,卞之琳先生在纪念文章《话旧成独白:追念师陀》(载1989年第2 期《新文学史料》)中希望有人为师陀编一套文集,并说:“该是经得一读再读的,也 为我们新文学历史回顾研究与新文学前途借鉴研究。”卞先生也已去世,师陀文集的出 版也不见有人提起。现在研究师陀的人大多是依据1981年江苏人民版的《芦焚散文选集 》和198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芦焚短篇小说选集》等建国后的师陀作品再版本,比如 ,杨义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钱理群先生《精神的炼狱》两书中有关师陀的论述。 熟悉师陀的人该知道,师陀作品的改动是很厉害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同 一部作品拥有最多不同版本的作家。他的作品首次发表、再次发表、首次入集、再次入 集往往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建国后、他去世前再版的作品几乎都经过很大改动。1983年 7月福建人民版的《无望村的馆主》已不同于1941年7月的开明版;收入百年百种优秀中 国图书的师陀名著《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其所依据的底本195 8年上海新文艺版和初版本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版相比,差别之大、改动之多恐怕是不 看不知道的。上面提到的两个散文、小说选集更是有大的改动。做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应首先是“历史”的现代文学研究,这样才会接近科学的文学史研究。如果依据此年代 的版本研究彼年代的文学,那研究结果会有多大的科学性是可想而知的。

刘增杰先生编的《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以下简称《资料》)是师陀 研究必备的,也是迄今唯一的工具书。作为对师陀研究资料的第一次多方面整理,他为 本作家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也因是第一次,它必然存在着错误和遗漏。下文 中,笔者将根据对师陀的阅读,对《资料》中《师陀著作年表》的现代部分(1950年前) 做点勘误补遗,希望能对师陀的研究者和喜爱者有点用处。

《师陀著作年表》包括篇名、体裁、写作时间、发表时间及刊物、入集等几项,按写 作时间排序,不能确定写作时间的以发表时间为序。

一、关于篇名

(一)直接的编辑错误不多,只有四处:

1、《资料》第353页(以下凡提到页数皆指本《资料》,不再另及)《落雨篇》为《雨 落篇》之误。第13页的《师陀生平年表》中亦犯了这样的错误。(参见1935年7月27日《 大公报·小公园》及1936年5月文化生活出版社《谷》)

2、第357页《<里门拾记>的前后》应为《拾记里门的前后》。(参见1935年12月21日《 大公报·文艺》)

3、第360页杂文《但愿如此》为《但愿如彼》之误。第17页《师陀生平年表》亦有如 此错误。(参见1937年11月7日《烽火》第10期)

4、第362页、第369页、第370页《夏侯杞》都被误印成了《夏后杞》。《师陀生平年 表》亦有如此错误。(参见1944年3月1日《万象》第3卷第9期、同年8月1日《万象》第4 卷第2期及1945年6月1日《文艺春秋》丛刊之四《朝雾》)

(二)师陀不但对其作品有过多次修改,而且对许多作品的篇名亦有多次改动。因了这 点,《师陀著作年表》中所犯错误颇多:

1、第350页对短篇小说《鸟》的注释中说“发表处不详”,其原因就是它最初在《文 学》上发表时名为《鸟的归来》。所以本页与第352页《鸟的归来》实为同一小说,应 合并,注为:《鸟的归来》(短篇小说),1934年11月作,载1935年4月1日《文学》第4 卷第4期(《资料》误为第1期),署名芦焚,初收入1937年3月开明书店版《落日光》时 题目改为《鸟》。

2、第352页对短篇小说《毒咒》的注释犯有同上的错误。《毒咒》初发表时名为《墟 》,所以本页注释应与第354页对《墟》的注释合并为:《墟》(短篇小说),1935年5月 作,载1935年12月16日《文学季刊》第2卷第4期,署名芦焚,初收入1937年1月文化生 活出版社《里门拾记》时题目改为《毒咒》。

3、第354页和355页《里门拾记·过客之二》与《秋原》亦为不同名称的同一作品,应 合并注为:《里门拾记·过客之二》(短篇小说),1936年元月上旬作,载1936年4月6日 上海《大公报·文艺》第123期,署名芦焚,初收入1937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里门拾 记》时题目改为《秋原》。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第354页和第355页对这篇异名的同一作品的写作时间注释不 同。前页注为“1935年12月作”,后页注为“1936年元月上旬作”。后一注释是源自文 生版《里门拾记》里《秋原》篇末自注,而前一时间之注源自何处呢?它在《大公报· 文艺》发表时篇末并未注有时间。第二、有《过客之二》,那么《过客之一》呢?这里 应提前加一个补遗:《里门拾记·过客》(短篇小说),1935年12月作,载1936年1月1日 《大公报·文艺》第70期,初收入1937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里门拾记》的《过客》 ,《过客之二》下注的写作时间应是《过客》的写作时间。

4、第356页《巨人》下注“发表处不详”,其实是首次发表时篇名与此不同。本条应 这样注:《卑微的巨人·里门拾记》(短篇小说),1936年6月作,载1936年8月9日《大 公报·文艺》第194期,署名芦焚,初收入1937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里门拾记》时题 目改为《巨人》,收入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芦焚散文选集》时题目改为《老抓传 》。

5、第358页《病》、《死》、《千里梦》三篇散文分别注为“发表处不详”和“写作 日期不详”、“未见收入集子”。实际情况是:①1938年11月开明书店版《江湖集》首 篇总题《病》下有三个小标题:《童年》、《乌鸦》、《灯笼》。《童年》作于1937年 2月26日,以《关于病·病后再写》为题,发表于1937年3月20日《中流》第2卷第1期; 《乌鸦》和《灯笼》为1937年3月2日作,以《千里梦》的题目发表于1937年3月21日《 大公报·文艺》第313期。②1937年3月8日作,载1937年4月5日《中流》第2卷第2期的 《关于死》,收入《江湖集》时题目改为《死》。以上三篇发表时都署名芦焚。

6、第363页《<看人集>题记》应注为《看人小记》(散文),1939年8月29日作,载1939 年12月16日《宇宙风》第86期,初收入1939年10月开明书店版《看人集》时题目改为《 题记》。

7、第363页《鬼爷》和第364页《城主》也是异名的同一作品。前者注释完全正确,可 删除《城主》的条目。

8、第358页《虹庙行》收入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芦焚散文选集》时题目改为《除 夜的虹庙》。

二、关于写作时间

下注时间依据为作品初发表时或入集时篇末自注:

1、第348页杂文《做戏文学》,1933年11月22日作。

2、第349页散文《夜》(《资料》注之为短篇小说,不妥),1934年7月31日作。

3、第351页散文《谷之夜》,1934年作。

4、第351页短篇小说《父与子》,1935年10月18日作。

5、第356页短篇小说《里门拾记·受难者》,1936年6月3日作。

6、第356页《他给我们的不算少》,1936年8月28日作。

7、第360页杂文《事实如此》,1936年10月16日作。

三、关于发表情况

在勘误之前,笔者想先说几句沈从文和萧乾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问题。沈从文1 933年开始主办《大公报》副刊,名为《文艺副刊》;萧乾1935年7月进《大公报》,先 编《小公园》,9月开始编《文艺》。《文艺副刊》与《文艺》前后相继,而且萧乾也 确实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沈从文的大力相助。但毕竟两副刊名称相异,刊号不同(《文艺 副刊》1933年9月23日出版第1期;《文艺》1935年9月1日出版第1期),主持风格也会有 所变化。固然新华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新闻界人物(十)》第38页上说:“大公报的《 文艺》副刊由萧乾一手创办”有所不妥,但现在学界把这两种副刊混为一谈更非科学的 做法,还是尊重历史,把它们分开为好。师陀与《文艺副刊》、《文艺》以及和沈从文 、萧乾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可做专门研究。

1、第348页杂文《作戏文学》,载1934年1月2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4期。

2、第348页小说《阴影》,载1934年1月2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5期。

3、第349页散文《夜》,载1934年8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3期。

4、第351页散文《谷之夜》,载1935年6月10日《水星》第2卷第3期。

5、第351页短篇小说《父与子》,载1935年11月11日《大公报·文艺》第40期。

6、第353页短篇小说《雨落篇》,1935年7月27日《大公报·小公园》第1747号。

7、第354页散文《行脚人》,载1936年1月12日《大公报·文艺》第76期。

8、第356页短篇小说《一片土》,载1936年12月13日《大公报·文艺》第265期。

9、第357页随笔《拾记里门的前后》,载1936年12月21日《大公报·文艺》第270期。

10、第357页散文《父亲的酒瓶》与《陀螺的梦》一起总题为《陀螺随笔》发表于1933 年7月1日《现代》第3卷第3期。

11、第358页散文《虹庙行》,载1937年4月2日《大公报·文艺》第326期。

12、第359页短篇小说《寻金者》,载1937年6月27日《大公报·文艺》第354期。

13、第360页短篇小说《无名氏》,初载1938年8月20日《文丛》第2卷第3期,又收入1 939年4月《文丛》第2卷合订本,但合订本中改动甚大,可参见1996年第1期《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张伟著《新文学报刊版本考述》。

14、第361页散文《铁匠》,载1938年11月《少年读物》第6期。

15、第362页散文《故事集》,载1939年6月16日《宇宙风》第80期。

16、第368页随笔《<马兰>成书后录》,载1943年2月《文艺杂志》第2卷第3期,而非 《文学杂志》。

四、关于入集

1、第348页短篇小说《阴影》,初收入1937年林徽音辑《小说选》(《大公报》文艺丛 刊)。

2、第349页短篇小说《老包子》,初收入1982年江西(非四川)人民出版社《芦焚短篇 小说选集》。

3、第349页散文《夜》,初收入1937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版《黄花苔》。

4、第349页短篇小说《金子》,初收入1937年3月开明书店版《落日光》。

5、第350页短篇小说《太行行》,初作为《过岭记·上》收入1936年5月文化生活出版 社版《谷》。

五、补遗

1、《挽歌》(诗),篇后注“二十年中秋节后二日作”(这大概是能见到的师陀最早的 作品了),载1936年7月20日《大公报·文艺》第183期。

2、《三十六人与一匹马》(短篇小说)载1932年6月16日《尖锐》第1卷第2期。关于《 尖锐》,师陀在《两次去北平》(载《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2期)中说他和金丁、徐盈 合编的这个左翼刊物只出过三期,并说他顶多在上面发表过两三篇作品。《北方左翼文 化运动资料》(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中“报刊目录索引”编中收有《尖锐》两卷的目 录。目前师陀研究只注意他和京派的关系,而他和北方左联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值得 研究。

3、《决堤》(短篇小说),载1933年12月15日《文艺》第1卷第3期。

4、《“京派”与“海派”》(杂文),1934年2月1日作,载1934年2月10日《大公报· 文艺副刊》第41期。现在的研究者关于师陀是否京派的问题各执一端,看看这篇小文, 也许会有所启发。

5、《雪的故事》(短篇小说),发表时篇末注“1934年上元节作”,分两次发表于1934 年5月9日第1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5期和第66期。

6、《哑歌》(短篇小说),载1934年8月1日《当代文学》第1卷第2期,初收入1936年5 月文化生活出版社版《谷》。

7、《奈何桥》(短篇小说),载1934年10月1日《当代文学》第1卷第4期。

8、《小布尔面型》(杂文),载1934年11月1日《论语》第52期。

9、《蛙鸣》(散文诗),载1935年3月《文饭小品》第2期,初收入1937年3月上海良友 图书公司版《黄花苔》。

10、《摆(上)》,载1935年3月17日天津《庸报》副刊《嘘》(周刊)第3期。

11、《摆(下)》,载1935年3月24日天津《庸报》副刊《嘘》(周刊)第4期。

12、《什刹海与小市民》,载1935年4月《谩画漫话》创刊号。

13、《小事件》(短篇小说),载1935年7月《创作》第1卷第1期。

14、《娜拉的下落》(杂文),载1935年8月16日《论语》第70期,初收入1937年3月上 海良友图书公司版《黄花苔》。

15、《这世界》(散文),载1935年10月14日《大公报·文艺》第25期,初收入1937年3 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版《黄花苔》。

16、《大地的儿子》(散文),载1936年6月10日《榴火文艺》创刊号。

17、《白鸽》、《这世界》、《爱的花束》、《探索者》(散文),载1936年7月20日《 今代文艺》第1卷第1期。

18、《马兰》(短篇小说),1936年秋作,收入夏丐尊编短篇小说集《十年续集》。《 十年续集》为开明书店十周年征文纪念集。当时是巴金向师陀约稿,师陀就把正在构思 的长篇小说《马兰》写成了短篇。新时期,师陀又将长篇《马兰》修改一篇,并称之为 “新版《马兰》”,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可惜未能出版,不知修改稿落于何处。花城版 《马兰》系旧版重印。

19、《野种》(短篇小说),载1936年10月15日《作家》第2卷第1期,初收入1982年江 西人民出版社版《芦焚短篇小说选集》。

20、《光荣的死》(短篇小说),1937年10月19日作,载1937年10月31日《大公报·文 艺》第376期,初收入1939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版《无名氏》时题目改为《无言者》。

21、《八尺楼随笔》(杂文),载1941年7月30日《奔流文艺丛刊》第6卷,署名君西。

22、《李定国及其他》(历史小说),1944年12月——1945年1月作,载1945年6月1日《 万象》第4卷第7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始,直到晚年,师陀都热衷于历史小说和历 史剧的创作。本篇是师陀对历史题材的第一次尝试。

23、《河畔》(诗),载1946年7月16日《清明》第3期,署名师陀。

以上作品除第21项《八尺楼随笔》、第23项《河畔》外发表时皆署名芦焚。

新时期,师陀写了许多回忆性文章,对师陀研究应有很大的帮助。兹选几篇发表过而 未收入《资料》的作品,简列如下:

1、《哀应云卫同志》,载1978年12月19日《文汇报》。

2、《回忆<鲁讯杂感选集>》,载1980年《读书》第7期。

3、《记一位“外圆内方”的老友》,载1987年《新文学史料》第2期。

4、《杂忆我的童年》,载1987年《新文学史料》第3期。

5、《怀念赵伊坪同志》,载1987年《新文学史料》第4期。

6、《两次去北平》,载1988年《新文学史料》第2期。

7、《两次去北平续》,载1988年《新文学史料》第3期。

8、《师陀谈他的生平和作品》,载1990年《新文学史料》第1期。

9、《致杨义》,见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杨义著《扣问作家心灵》。

这是师陀写给正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杨义的信。在信中,师陀所谈的作家与 流派、鲁迅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理解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足应 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与重视的。书信是研究作家的重要参考,而目前所能见到的师陀书信 已是很少了。《雍庐书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的著者梁永先生也是位师陀的爱 好者。在弥留之际,还记挂着编篡《师陀散文选集》的事。《雍庐书话》里有几篇关于 师陀的文章,其中有师陀写给梁永书信的片段,涉及他的创作,也很有些该值得重视的 意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平津文学,京派与北方左联并存,而同时又有非京派、非左 联的作家。但三方作家处在同一种文学空气中,必然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沙汀研究 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收一封沙汀致师陀书信的片段,其中谈到沙汀的 小说《土饼》,必是师陀曾问及其创作情况。这封师陀致沙汀的信,应该能给师陀研究 以及三十年代平津各派作家关系研究一些启示,只是恐怕已很难寻找了。

以上是根据笔者阅读师陀所发现的《师陀著作年表》的一些疏漏与错误,《资料》中 其它部分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新的研究成果应增补进去,错误应予以修正指出,如第 21页《师陀生平年表》中1944年1月1日注为“发表短篇小说《妇人》,载《万象》月刊 第3卷第7期”。实际情况是芦焚在本期《万象》发表的是《邮差先生》,《妇人》乃高 岑所作。但《万象》目录中误把两人名字颠倒,才使《资料》犯了这样的错误。而且师 陀本人的回忆也有有误的地方,如第34页《师陀自述》中说其长篇小说《雪原》是为杨 刚主持的香港《大公报》副刊写的,因香港沦陷,《大公报》停刊才未写完。《雪原》 其实是1940年在上海《学生月刊》上从第1卷第1期开始连载。笔者只见到了第1卷的前6 期,这6期上每期都有《雪原》连载。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遗 漏了这个刊物,不知它何时停刊,《雪原》连载到何时为止。还有师陀的一些重要佚文 ,也应钩沉发掘。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给我们的不算少》中,师陀曾提到自己写 过一篇纪念高尔基的文章,而不见于《资料》;《资料》第18页《师陀生平年表》和第 364页《师陀著作年表》中都提及的《关于契诃夫一点感想》,既不知发表处,也不见 于师陀的各种集子,杨义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曾致函师陀,问及这篇文章,而 师陀在回信中没有回答。我想这两篇文章对研究师陀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研究高尔 基、契诃夫这两位著名俄罗斯作家在中国的传播,都该是很有用处的。现代文学史刚刚 过去五十多年,而已有许多史料在散失或混乱着,通过这个简单的勘误补遗,我想说明 的不仅是《师陀研究资料》的缺陷,而是整个现代文学史的史料问题。我们需要深刻的 理论研究,也需要花大力气去清理和整理史料。否则再过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 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该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收稿日期:2004-04-07

标签:;  ;  ;  ;  ;  ;  ;  ;  ;  

师陀等人作品编年史的更正_中国文学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