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国民经济论文,重点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8)07-0032-04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和新党章都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我国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都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方面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说:“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本文侧重论证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协调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只有国民经济实现了科学和谐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是迫切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国民经济中的关键环节或薄弱环节;难点是较难解决又需要较长时间、持之以恒去解决的问题。二者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时也很难区分。
一、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我国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时,主要讲的都是经济发展方面或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科学不协调的问题,其实这就指出了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报告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实际上也指出了当前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以“十七大”报告这两部分为根据,本文力图区分一下当前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目的在于更好地领会科学发展观,使国民经济在发展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问题都是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过去我们提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十七大”报告有一个新提法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此,我们要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完善体制和机制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还未到位,有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体系培育方面,有些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发展问题较多;宏观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防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等。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如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进金融监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规划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3.改善民生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并采取了众多措施,成就辉煌。但也要看到,改善民生问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平均在9%以上,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困难群体中并没有同步实现,少数还有恶化或止步不前的问题“十七大”报告第八个方面用很长的篇幅讲“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在过去的报告中是没有的,其中讲的六个大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但又是有难度的,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问题;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问题。这六大民生问题既是社会建设问题,又是经济建设问题,因为它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很多是分配问题,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合理分配。
4.合理分配问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还很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体现公平,保护效率,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客观存在,兼顾二者的难度很大,分配关系没有理顺仍然是长期没有解决好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配问题不论是个人收入的分配还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都受制于现有收入分配格局,谁都想多增加收入,哪一方面哪一个群体都不可偏废,积累率不能太低,扩大再生产要资金,各行各业各种事业的发展都要来自积累基金,剩下的才是消费基金。消费基金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当前除了要提高消费率,适当降低积累率以外,还要大力提高个人消费基金占整个消费基金的比重,降低社会消费基金所占比重。这也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抓紧贯彻,尽快扭转消费水平偏低的现状。个人消费基金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的合理分配问题是个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三个解决得最不好又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又必须花很大力气尽快解决好。
5.“三农”和城乡一体化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紧密相连。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落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民数量太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央已经连续五年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定在“三农”问题上,足见解决“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为此,就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的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这五个一体化的解决都是有难度的。城乡规划的一体化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但现实中乱占耕地、层层搞开发、盖新楼的现象比比皆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还刚起步,尽管这些年加大了农村建设的力度,但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城乡联网等方面的问题与城市相差太大,不少村庄长期生活在垃圾堆、臭水沟上,缺乏资金投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更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最为明显。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仍障碍很多,不合理限制很多,对农民工乱收费,子女教育、劳动培训、伤残养老保险、工资待遇、妇幼保健等问题还做不到全国政令统一,全国统筹协调。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也问题颇多,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户籍制度和农地征管、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普遍存在问题。
6.保护资源环境问题。我国从总量上看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是资源小国。资源投入量大,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有些资源严重匮乏甚至枯竭。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正因为如此,“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必须看到,不仅目前资源、环境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而且,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还将加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出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民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状况,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之所以提出全国要节能减排20%的硬目标,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因为资源浪费、污染物排放、生态恶化已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这既是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归根到底也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长期形成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二、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难点·
1.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问题。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任务。结构优化是宏观调控的中长期任务,难度更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结构优化更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按比例协调发展问题,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各级政府盲目追求GDP总量增长的强大动力下,很容易只顾速度、不顾效益,只顾数量、不顾质量。数量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容易上去,质量则要求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结构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解决但长期解决得不好的难点问题,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总量平衡。总量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短期任务,比结构优化问题解决起来容易一些,但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企业拼命追求产值和利润的利益驱使下,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且无有效机制制约的情况下,总量失衡也是很容易出现或经常出现的。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就出现过六次经济总量失衡。今年2月份我国CPI指数已升至8.7%,如果消极地只讲总量平衡,控制通货膨胀容易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严重时导致通货紧缩甚至经济衰退;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又将导致经济增长质量全面下降。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不严重影响速度是个两难选择,需要较高的调控艺术。
2.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质上讲就是要实现经济在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在发展道路上要实现由靠高投入、盲目追求速度,忽略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而协调发展的道路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其中,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实质性进展。本文把发展方式转变放在重点中,而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难点中,其实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都是难点和重点,只是发展方式转变涵盖面更宽,观念上的转变更迫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更高,解决难度更大。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产品缺乏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世界著名品牌、跨国经营还刚起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还处在低端,即“世界工厂”地位,向创造强国转变并非一日之功。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低,甚至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制约,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差,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差,引进技术的吸引再创新能力差,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差,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差,国民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差,如此等等,都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
3.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民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国民收入创造与合理分配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好,但在越来越开放的条件下,国际因素和不可预料因素日益增多。提高农民、农民工、工人收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很大,是个逐步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消费基金中各级政府的行政开支过大,机构臃肿,人员过多,老百姓30人要养1个官,负担太重。因此,中央提出要提高个人消费基金比重,降低社会消费基金比重。但又要看到,在就业压力加大和国家管理能力强化的压力下,减少行政开支的难度也是不小的。
4.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为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国防、科技、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现代化。虽然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要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的思路和措施可以概括如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市场和政府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但话好讲,做起来难,制约因素太多: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二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使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市场化程度低;三是2.5亿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结构和行为相似,与大市场衔接困难;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后,农民难以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五是我国是人口大国,种粮吃饭还是头等大事。
5.提高开放水平问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面临着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这就要加快步伐使发展由“要素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加快改变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服务贸易落后的现状。中央提出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两个创新,要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态势,这都是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6.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问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竞争力的步伐。我国制造装备业落后,加快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任重道远,无论在资金投入、科技能力、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都有难度。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偏低,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和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只有39.5%和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无论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服务外包业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都较低。三是发展现代农业。
三、解决重点、难点经济问题的条件逐步具备
虽然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但我们仍满怀信心,有能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因为我们有利条件很多。一方面,这些有利条件正在逐步具备,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继续保持、完善、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我们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预计10%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至少还可以继续保持10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力争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目标也有可能提前实现。有人预测过,到2039年我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第二,党的执政治国理念有了新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节能减排有了新进展。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央已经提出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中央已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提法、新举措将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的科学发展指路导航。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基本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党的“十七大”还要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仍大量存在,改革攻坚任务仍相当繁重,但要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手段、政策逐步完善,财力、物力大大加强,国家将通过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所有这些将为解决上述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信誉提高;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连续15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第一的国家;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国内众多企业走向世界跨国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显著;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和联合国中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成为众多国际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之一;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五,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总体资源丰富,社会安定团结,人心思富,市场潜力巨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正处在经济腾飞的重要阶段,而且,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竞争中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把各个方面工作做好了,就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已经有经济实力来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重要的是,国家和人民已经认识到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中国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人民收入水平已经并将继续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将会有一个更快增长。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将带动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增长。这都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收稿日期]2008-03-15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论文; 十七大报告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