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论文_杨顺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论文_杨顺国

(蓬溪县任隆镇小学校 蓬溪 629100)

【内容提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在教学中注重指导、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途径。

【主题词】浅谈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感悟,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实效。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不只会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以真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与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你我同行”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间”、“学会和谐相处”。如果老师教学时单纯的依据教材的内容教学,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肯定不会更深层次的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这些内容都不是他所经历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总是把班级里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融进去。比如说:在教学“朋友之间”这一内容时,我就把班里面一部分人为了拉拢人,经常给别人买吃的东西或文具,甚至替别的同学写作业等等不良的做法这一事实搬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此事的看法。让他们讨论“靠上面的做法,换来的朋友值得吗?这样做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这样做法是错误的,也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还助长了歪风邪气。我顺势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学生们说的都非常好,整堂课在学生用心思索中,积极探讨中结束了。由此可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与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能提高《品德与社会》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把它和其他的课程结合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教学“人类的家园”这一单元时,就可以与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地球”结合起来,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从而为了自己的家园,自觉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在教学“我爱祖国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些内容时,我组织所教学生以此开展了“我爱自己的祖国”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品德教学还可以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目的,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指导,方法灵活多样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了不同的教学创设活动: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

例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再见,我的小学生活”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在活动教学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就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方法是否运用恰当,或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最好的途径。

在活动教学中,首先就在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以教材为本,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论文作者:杨顺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论文_杨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