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续书多与寡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著论文,续书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样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续书多得出奇;而《三国演义》的续书却少得可怜。前者的续书在四十余部,后者的续书仅屈指可数的二三部。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按原计划将《红楼梦》写完,读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人,对于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都会产生种种猜测。也就是说,这位曹先生给读者留下的悬念真是太多了,同时给后续者留下的空间也太大了。于是乎,有志者、好事者便争相涉足,一试身手。高鹗先生捷足先登,续了四十回。这原本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也就只好各自为正,一续而不可收了。
而《三国演义》则不然,故事有头有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但符合历史的演进规律,而且与中国历代读者的心理也能同构共鸣。作者的正统观念,表现在作品中的扬刘抑曹的倾向,都能与读者的传统文化心理不谋而合。出于对历史的无可奈何,写了关羽之死,孔明之终,但又让他们成神显圣,香火不断,从而用艺术的形象力量对读者心理留下的遗憾作了补偿。所以,不但没给读者留下遗憾,同时也没为后续者留下插足的空间。从中看出,悲剧色彩较浓的名著续书就比较多,这几乎成为续书的一条规律性现象。那么,是不是可以用这一条来概括所有续书产生的原因呢?当然不能。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下面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满足需求为世人——心理原因
咱们还是接着《红楼梦》的话茬往下说。有一部“花月痴人撰”的《红楼幻梦》(道光二十三年刊本),这位“痴人”为什么要作这部续书呢?他在“自序”中说,《红楼梦》中的悲剧气氛太浓了,也太多了,谁听了谁会落泪伤心,谁读了谁都要为宝黛二人叹息,甚至是泪水往肚子里咽。为了让读者破涕为笑,才写了这部续书。让宝玉中举,光宗耀祖;让黛玉还魂,变得健美华丽,然后让皇帝赐宴,祝贺二人喜结良缘;晴雯也借尸还魂,续完前情,还了相思债;妙玉回到大观园,与宝玉重温旧梦;柳湘莲还俗,与三姐遂了心愿;鸳鸯还在,袭人未走,与众人同享人生之欢……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在心理需求上特别喜欢喜剧,而“少悲剧意识”呢?我想,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吃人”的悲剧,而悲剧的主角,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因此,人们再不愿在文学作品中去欣赏自己被现实挤压得变了形的躯壳和扭曲的灵魂。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理想的华筵,只有这种精神上的填补,才能使倾斜的心理获得暂时的平衡。秦子忱著的《续红楼梦》,写贾母死后到阴间,正巧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做酆都城隍,黛玉的母亲也在衙署,还有贾珠、司棋、潘又安等人也都在林如海手下任职或服役。上帝同意他们意中人团聚,于是,湘莲与三姐完婚;宝玉先与金钏圆了房;在贾母的主持下,宝玉与黛玉举行了隆重婚礼。接着,在七月十五日前后,原来的贾府诸人,现在有的成神,有的升仙,有的为鬼,有的仍是世俗之人,一齐来到京城长安,实现了空前的大团圆。
这些情节,乍看起来甚是荒唐,而从文化心理角度思考,其中蕴含着人们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理想式需求。人们需要的,基本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而凡是人们这种在现实得不到的,就往往是文艺作品所重点表现的;长期得不到的,就很可能成为文艺作品的基本题材和永恒的主题。文学是什么?这是长期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依我之见,所谓文学就是人的理想的感性形象显现。在古小说中,表现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题材格外的多,又总是皇帝赐婚,大团圆结局。这就是因为现实生活就缺少这个。而把婚姻爱情理想的实现,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无非在表明,自由婚恋的实现,关键在于社会;而剥夺自由婚恋权利的也是社会,于是便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掌握社会、同时也即掌握人的命运的最高统治者的身上了。作品中大团圆的公式,就是生活公式和心理公式的艺术再现。
同样原因,也使得古小说中表现忠臣良相、豪侠义士、草莽英雄的作品非常发达。人们希望他们为自己做主,幻想着他们也来打抱不平。然而现实中又没有,也就只好到小说中去寻求。实际上,到作品中寻找的不是艺术形象,而是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上的平衡。因此我们说,续书的实质是在续心理;对原书的延续,也就是读者和作者心理的延伸。
应诏受托别有心——政治原因
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原因,是广义的,包括社会的功利目的在内。就说丁耀亢于清顺治十八年(1662)作的《续金瓶梅》吧,他声明写这部书,是为了响应皇帝的号召,说现在看到圣明的皇帝下令颁行《感应篇》,还亲自为该书作序,以此来教戒臣民。我丁耀亢不聪敏,现在杭州西湖卧病在床,以我对《感应篇》的理解不深的水平来解释这部《感应篇》吧。用什么来解释呢?用小说,因此才与了《续金瓶梅》。这位丁老先生想把这部小说作为《感应篇》的“无字解”,也就是用小说这种形象化的形式加以“参解”。黄霖教授在1988年第四期《复旦学报》上,曾发表《丁耀亢及其〈续金瓶梅〉》一文,其中谈到了丁耀亢写《续金瓶梅》的原因:
《续金瓶梅》在描写这幅乱世画时,不仅仅一般地把罪孽归结于上就算了事。而是面对当今现实,胸怀亡国之痛,多方面探究了明朝亡国的历史教训。现在看来,作者之所以要选择《金瓶梅》来作续书,根本不是由于《金瓶梅》是一部有名的“淫书”而可以招徕读者,而是由于《金瓶梅》的续书可以顺理成章地以宋金征战的历史背景来影射现实的明清易代。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留下了许多痕迹来暗示宋犹明,金即清。……
如果说《金瓶梅》是通过家庭写社会,那么,《续金瓶梅》则是通过社会写家庭。从而让人看出,续书的政治目的越发强烈了,特别是关于宋金的关系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对异族入侵的爱国情绪。因为作者是明末清初人,对明朝被清朝所取代,耿耿于怀。于是便借小说形式,把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以及明朝灭亡的教训全发泄出来了。如书中的第六十二回,描写三世丁野鹤的一段文字中,作者自称为“明人”,“朱顶雪衣”,实即隐喻自己是朱明王朝的人,身穿丧服凭吊自己的被满清统治集团蹂躏的人民和国土。
还有一部在近代著名的小说《孽海花》,作者署“东亚病夫”,实即为曾朴。这部书有两部续书,一部是晚清著名作家陆士谔写的《新孽海花》。李友琴女士在为该书作的序中,记录了李友琴与陆士谔关于写作此书原因的对话。李问道:“君前所作,意多在惩恶;此书意独在劝善,然乎?”陆答道:“唯,子何由知之?”李说道:“君前著之《官场真面目》、《风流道台》等,其中无一完人,嬉笑怒骂,几天不至;而此书中人物,如慧儿、其昌、孔生,人格之高,实为前著所未有者,即海里奔,不过江湖一巨盗,而磊落豪爽,自异猥鄙繁琐之徒,读之令人精神勃发,君非欲以此书鼓舞国民乎?”作者笑道:“子真知我者也。”李作完序,祝曰:“墨为旗帜,笔作刀枪,辟兹新世,宏发其光。飞龙破壁,鳞爪郁张;醒狮怒吼,万国震惶。”《孽海花》的另一部续书,是“燕谷老人”(张鸿)著的《续孽海花》。作者是曾朴的同乡挚友,是受曾朴之托而作续书的。书中以赛金花为线索,主要续写了清末戊戍变法和庚子事变两大历史事件。从中也看出续作者的一片政治用心。
随形就势赋新魂——时代原因
当历史车轮驶入19世纪上半叶,即1820年前后,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社会步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转折期。正是在这个历史大转折时期,产生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等。他们的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也影响到《红楼梦》的续书创作。如归锄子在1819年(嘉庆己卯)写成的《红楼梦补》,其立意就是“补天”。林黛玉死而复生,胸襟顿开,才干大增。其寓意是旧的林妹妹已死、新的林黛玉诞生,蕴含着借尸换魂的内涵,其中也有预示变旧革新的政治意味。林黛玉主持家政,首先是驳正了王熙凤、探春的偏颇寡恩之处,清除积弊,改节流为开源,分派族人营运生财,终于扭转了贾氏家族的经济困境。《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缩影,预示着不可挽回的灭亡趋势;《红楼梦补》则是写改革,以补救封建社会这个“天”。其次是带有民主思想的色彩。宝玉、黛玉广济博施,不忘天下百姓。他们修了一座太虚宫,宫内设立施药、施棺、施衣、施粥四大舍局。宝玉认为贾府原先的那些题字已经过时,应当换上新的话头。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折射的影子,也能摸到了跳动着的时代脉搏,嗅到了一股民主气味。
到了本世纪初,在改革维新大潮的冲击下,又推出了一大批续书。其内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变法维新,其中有正面鼓吹维新强国的,但更多的是从反面嘲讽、批评那些假维新派。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旧瓶装新酒。如贾宝玉、林黛玉、柳湘莲、薛蟠、焦大等《红楼梦》中的人物,《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的君臣们,《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吴月娘、潘金莲、应伯爵……等等,都来到了20世纪的上海,而且参与维新,创办公司,都俨然成了政治界、经济界、教育界、妇女界的风云人物。贾宝玉在欢迎会上发表维新演说(南武野蛮著《新石头记》,1907年版);宝玉、薛蟠在老少年导游下,参观“文明境界”的“自由村”(老少年著《新石头记》,1907年版),据作者“老少年”即著名作家吴沃尧说,他写这部小说“旨在爱种爱国,保全国粹,反对媚外,反对一味崇拜洋人”。另有陆士谔著的《新三国》(1909年版),写诸葛亮制造飞艇,命关兴率空中侦察队去魏国侦察;邓艾化名时维新,出卖革命党人;孙权锐意维新,命鲁肃、周瑜议定变法,改革官制,还派人出洋考察;司马昭开办银行,贾充受贿嫖妓反受奖励等。“煮梦”著的《新西游记》中,在江东学堂里,唐僧和孙悟空做了学长,八戒成为学生。一个外国教师用英语讲课,学生听不懂,唐僧用汉语翻译一遍。行者当场揭穿,说唐僧根本听不懂英语。唐僧恼羞成怒,摆出师父架式,要念紧箍咒,行者毫不示弱,说现今已是平等自由时代。在陆士谔著的《新水浒》(1909年版)中,吴用倡言变法,并说新世界盛行的是“文明面目,强盗心肠”,还提议成立梁山会,进行民主选举。接着众头领分头下山,有的办银行,有的开学堂,有的成立公司,有的办铁路……
看了以上的简介,您一定会感到滑稽可笑,甚至是荒唐。然而,应该看到这些小说虽属游戏笔墨,但却是出自作者内心的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为什么严肃的社会问题不用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呢?为什么不独立创作,非要以续书的形式来写呢?这是因为,在小说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传统类型,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寓政治、社会问题于诙谐幽默之中。自吴敬梓的不朽之著《儒林外史》诞生后,这种讽喻型作品有增无已。特别是到了清末,政治腐败已经透顶,社会黑暗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在文坛上谴责小说风行,上述续书就是其中之一。作者是些有识之士,因此在玩世态度的背后,是一种含泪笑闹的忧思;他们对现状愤懑不已,又苦于无力回天,于是便以荒诞无稽的内容,曲折地发泄无可奈何的心绪。同时,为快速便捷地反映社会问题,表露自己的补天拯世之心,便借助古典名著的威望,易于引起读者兴趣,以满足其好奇心理。
扬善惩恶费精神——道德原因
电视连续剧《渴望》播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看完这部连续剧,在心理上感到不满足的是,慧芳的结局让人遗憾。所以有如此的感觉,是因为人们不但渴望有善,而且更渴望善有善报。这便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愿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母题,就是扬善惩恶。凡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基本上都是善心善行善终,即或未得善终,也让他来世得到善报;而那些反面人物则恶人恶行恶果,即使得志于一时一世,也让他死后入地狱来世变牛作马。也正是出于这种扬善惩恶的目的和原因。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把“替天行道”作为自己的宗旨,聚义厅前迎风招展的大旗上,写的就是“替天行道”四个大字。“替天行道”,实质上就是“替天行善”,因此,这些好汉们才专打人间不平,除恶灭奸。若让这些行善的善人,一个个死在恶魔的爪牙之下,谁能甘心?于是便有《水浒传》的续书问世。《后水浒传》和《水浒后传》中,让死去的英雄转世再度起义,让活着的英雄辟疆略地成为国主良臣,无外是告诫人们,为善者终得善报。而蔡京、高俅等奸臣恶人,戮尸荒郊,鹰叼狗撕,也昭示人们,为恶者必遭恶报。这正应了一句古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若说为扬善惩恶而写续书,那自然要说到丁耀亢的《续金瓶梅》了。丁耀亢有感于“天下无道”,想用小说来劝世。正像《续金瓶梅》最末一回说的那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今讲一部《续金瓶梅》也外不过此八个字。统治者劝善,是劝百姓做个“良民”。因为“百行孝为先”,善恶的标准和准则,是对统治者的态度如何,最大的善,是忠孝;最大的恶是“犯上作乱”。丁耀亢却不这样看,他说劝善首先应劝那些为官作宰的,“世上风俗贞淫,众生苦乐,俱要说归到朝廷士大夫上去,才见作书的一片苦心”(《续金瓶梅》第五十八回)。
原书中的西门庆,是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淫棍。他家开着几个铺子的买卖,是当地的首富。他之所以横行乡里,抢男霸女,就因为他有钱贿赂官府,直至当朝的太师蔡京。说西门庆是个恶棍,但与大官小吏们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人们对原书写西门庆因淫欲过度而亡,还觉得不解恨,要让世人看到西门庆这样的恶人,应受到更重的惩罚,才能警策后人。于是便有《续金瓶梅》出现。一位化名“四桥居士”的人,在为《续金瓶梅》(又叫《隔帘花影》,作的“序”中说:西门庆这样的恶人,应该让他活着的时候就遭到惨变,现世现报;他死时,家境殷富,是在享福的环境中离开人世的,到他死后,也不过是妾散财亡,家门冷落而已,似乎西门庆所遭到的报应,与他的恶行相比,还差得太远。这正是《隔帘花影》这部续书产生的原因。在该书中,将人情的恶薄,感应的分明,极力描写,以此让人们看到不是不报,而且直到他的妻子也历尽艰辛,最后西门庆的妻子吴月娘、儿子孝哥奉佛向善,以此赎西门庆的罪恶。这就告诫世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
还有一部“讷音居士编辑”的《三续金瓶梅》,写于道光元年(1821),共四十回。据作者在序中说,他不满意续书《三世报》,认为西门庆、春梅不过淫欲过度,利心太重,若至挖眼、下油锅,三世之报,太过分了。这样写容易造成“人皆以错就错,不肯改恶从善”。为了让恶人也看到光明,给他们一个改恶自新的机会,所以写了这部《三续金瓶梅》。书中写西门庆死去七年后,被普静长老幻活还阳,回到家中与妻儿团聚。后来儿子孝哥中举为官,把吴典恩、殷天锡参倒。西门庆虽然觉得解了心头之恨,但一想到自己的后果不知如何,不免心灰意懒。于是拿出普静长老赠给他的《参同契》、《悟真篇》阅看,顿觉大悟,从此,他静心修行,不近女色,还把钱财周济穷人,后来毅然离家,上峨嵋山了。
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劝善,把西门庆写成浪子回头、立地成佛的典型。这种给出路的政策,未必不是一个好想法。而实际上,这也只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一厢情愿罢了。像西门庆那样的恶人,要想改恶从善恐怕也是很难的。但,作者出于劝善的目的而作续书,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这些续书的作者和作序者,尽管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作为古代人,出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出于对恶人恶势的憎恨,用带有迷信色彩的因果报应去警悟世人,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来,我们就不能同意这些观点了。一是因为那些世袭贵族们,世世荣华,而百姓们却代代受苦,难道这是天理昭彰吗?看起来,天道也并不公平。二是所以造成千百年来恶人得志、好人遭殃这种极不合理的现状,原因不在“天道”这个实际并不存在的幻想,而在于社会制度。三是当时这样说、这样写,非但不能使那些恶人翻然改悔,立地成佛,反倒使百姓受到欺骗,甘心受苦,只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从而消磨人们的斗志,不起而反抗,安身立命。
以上是从心理、政治、时代、道德等方面谈了续书产生的原因。通过具体分析,我们会解开续书香火不断的谜。也就是说,续书的作者尽管遭到诋毁责难,但出于某些原因还要硬着头皮续下去。而且越是名著续书越多。这是因为名著不但影响大,而且所包含的意蕴也深广,从而为后续者提供了驰聘的天地。看来,小说的续书不仅仅是个小说艺术问题,它们在研究社会思想史方面似乎有更大的价值。
标签:金瓶梅论文; 西门庆论文; 红楼梦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四大名著论文; 感应篇论文; 丁耀亢论文; 曹雪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