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跨越“卡富丁峡谷”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再研究_共产党宣言论文

恩格斯跨越“卡富丁峡谷”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再研究_共产党宣言论文

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关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方法论论文,峡谷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研究,多注重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殊不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恩格斯比马克思还要早,并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还继续研究。马克思研究这一问题,是由于米海洛夫斯基发表《卡尔·马克思在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引起的。茹柯夫斯基、米海洛夫斯基都借“跨越”发展的名义,来曲解《资本论》的理论,马克思为了维护他的著作的科学性,不得不对他的论敌进行回击。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开始的时候,就径直是针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问题的。

恩格斯对俄国“跨越”发展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方面说明跨越发展理论在马克思史学理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恩格斯前后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更为广泛,其中无论理论问题抑或方法论问题,都对理解当代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恩格斯关于“跨越”发展的第一次研究

恩格斯在巴黎公社之后,于1874~1875年间,为了分析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中的新趋势写过一些文章,其中就有关于俄国的,题目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1875年这篇东西以单行本出版,这年的5月, 恩格斯又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一篇“导言”。这本小册子的俄文本,就是由我们熟悉的查苏利奇译成的。

这本小册子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1861年以来,即所谓农奴解放以来俄国的社会状况”(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书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42页。)。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所关心的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问题。这是一篇论战性的文章,论敌是“民粹派”分子特卡乔夫。特卡乔夫受无政府主义分子巴枯宁影响很深。他按照巴枯宁的方式提出了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按恩格斯的说法,这是“在俄国可能轻而易举地,比西欧要容易得多地实现社会革命。”(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0页。 )这就是特卡乔夫的俄国跨越理论。

下面就是特卡乔夫对俄国国情的分析和作出的革命方法:“我们这里没有城市无产阶级,这是事实;然而这里也没有资产阶级……我国工人(特卡乔夫这里指的是‘农夫’——引者)只需要同政治权力作斗争,因为资本的权力在我们这里还处于萌芽状态。而阁下(这里指恩格斯——引者)不是不知道,同前者作斗争比同后者作斗争容易得多。”(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0页。 )斗争的对象确定之后,斗争的方法,他主张,“俄国人民用‘教派……抗税……匪帮……放火……暴动’等形式不断地反抗‘奴隶制’”;“只要在几个地方同时激起始终在我国人民心胸中沸腾着的……积愤和不满情绪……”那时“革命力量的团结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斗争就一定会得到对人民事业有利的结局。实际的必要性,自卫的本能”也将自然而然地造成“进行反抗的各个公社间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20~621页。)

这里,特卡乔夫提出的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跨越到社会主义的方法。恩格斯对这种跨越发展论提出了坚决的批评。原来在跨越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论体系的对立。特卡乔夫从“民粹派”小生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出发,用40年代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作为跨越发展的理论基础。特卡乔夫的跨越理论恰恰表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体系针锋相对的斗争。

恩格斯从捍卫唯物史观理论出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特卡乔夫的理论给予了批判。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指出特卡乔夫跨越发展的无知性。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任何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0页。)为了建立这种新的社会组织, 不仅要有实现这种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需要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现时代,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会有这样的发展。“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是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1页。)

其次,是批判特卡乔夫实现跨越发展的方法。特卡乔夫认为,俄国人民是“本能的革命者”,只要激起“人民心中沸腾着的……积愤和不满情绪”,用放火、暴动、不断地反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提出:“革命既然是这样难以置信的轻易,那为什么没有很早就实现了革命,为什么人民还没有获得解放,为什么俄国还没有变成模范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简直是无法理解的。”(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1页。 )在跨越的方法上,特卡乔夫的方法是典型的体现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

第三,恩格斯对俄国的“农村公社”进行了历史的分析。特卡乔夫想在俄国通过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依据,“据说是因为俄国人民有劳动组合和公社土地所有制,可以说是天选的社会主义的人民!”(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4页。)为此, 恩格斯又对俄国的“农村公社”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恩格斯指出,特卡乔夫的无知也表现在对劳动组合的理解上,劳动组合是在各种行业中自发产生的劳动协作形式,“它一同大工业发生冲突就必然遭到灭亡”。“完全不能证明他们靠这种愿望就能从劳动组合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6页。)

至于俄国的“农村公社”,恩格斯作出了两方面的分析。一个是对它进行了历史发展的层次的分析。恩格斯分析说:“土地公社所有制这种制度,我们在从印度到爱尔兰的一切印欧族人民的低级发展阶段上……都可以看见。”(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8页。)如果说, 这里说的是这种制度在世界各地人类历史发展低级阶段上的存在;那么,它在历史发展的以后各阶段上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在印度,直到今天还存在着许多公社所有制形式;在德国,它曾经是普遍现象,现在在有些地方,还常常看到它的明显遗迹,在俄国(指大俄罗斯)它一直保存到今天。

另一方面,是对俄国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农村公社”发展趋势的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它被保存到今天,“这就证明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关系还处在很不发达的状态”(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8页。)。与现代工业社会相比, 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和社会形式。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度之后,农民的人身得到了自由,但得到的份地,“小得不能赖以糊口”。“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趋于解体。”(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20页。)但是, 它也存在着另一种发展趋势,这就是,“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重点号是引者加的)(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20页。)。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 恩格斯认为需要使俄国“农村公社”从现有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要使之发展为“高级形式”必须在以下两个条件下才能实现:一个是,“只要它能够发展到农民已不再是个别而是集体从事耕作的程度,并且应该使俄国农民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而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恩格斯认为这种过渡在俄国是可能的。这是因为,在俄国的一些省区,“地主由于1863年的暴动而大部破产,农民现在往往购买或租赁地主庄园,并且为着共同的利益共同进行耕种。”(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20页。 )一方面是土地公有制形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恩格斯认为,这种生产技术变革所必须的物资,俄国“农村公社”是无法自然解决的,只有依靠国际先进国家的外力来解决,在当时的情况下,恩格斯认为只有“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20页。)

恩格斯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第一次研究,向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方面,其意义在于,研究历史的“跨越”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离开这一理论依据就会走到斜路上去。第二方面,其突出的重要意义在于,研究历史的“跨越”发展,必须重视史学的方法论,即实证的比较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是我国理论界往往忽视的方面,正是这一方面,使我们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研究方面引出了各种偏颇的理解。

二 恩格斯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第二次研究

恩格斯这次研究有两个时间标志:一个是1882年1 月《共产党宣言》第二个俄文本序言;另一个是1890年5 月《共产党宣言》第四个德文本序言,前后相隔八年的时间。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原因是第一个时间,即1882年的《共产党宣言》俄文本序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签署的;第二个时间的《共产党宣言》序言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一个人签署的。之所以会有两个时间标志,是因为恩格斯1890年写“序言”时全文引证了1882年“序言”的内容。以上的资料说明两个问题:以上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的见解,并纳入《共产党宣言》纲领性文件之中。第二个问题是,在1882年到1890年的时间内,恩格斯仍然坚持这一理论,并进行实证的再研究,进一步为它的宣传作努力。

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本序言,关于历史“跨越”发展是用如下的语言表述的: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以上这个表述,可以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从不同角度或侧面研究历史“跨越”发展的一个共同结论。对马克思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第二次是1881 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复信草稿”。 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本序言的表述,可以说是马克思研究这一问题的结论。这一结论,用马克思的语言表示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对于恩格斯来说,这个结论是他继1875年的研究之后,于1882年与马克思共同研究之后的成果。他们的不同之处,马克思是从维护《资本论》理论的科学性而阐述这一理论的;恩格斯则是径直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探讨这一问题的。马克思是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作出的结论;恩格斯则是从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这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其他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合作一样,是他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共同的署名表达于《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既表示着他们的亲密合作,又表示着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以签署《共产党宣言》序言的形式表示他们历史发展的“跨越”理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毋庸怀疑的。这里,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他们的共同研究时所表示的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这种方法论就是实证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逻辑思维方法不同,它要求具体地实证地研究该国的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在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国情的实证研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俄国国内情况的了解。1882年的“序言”开篇第一句话是:“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一版,60年代由《钟声》印刷所出版。当时西方只能认为这件事(《宣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如果这里说的是《宣言》出版情况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研究的情况。《宣言》的两位作者这样说:“当时(1847年12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宣言》最后一章《共产党人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正好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那时的俄国,不在《宣言》的关注之内。那么,到1882年的时候,情况又怎么样呢?两位作者分析说:“现在(指1882年——引者)来看看俄国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觉醒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沙皇被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这里是对俄国国情的分析。就统治者来说,沙皇由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变成了“革命的俘虏”。这里说的沙皇成了“革命的俘虏”,指的是1881年3月1日民意党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后,亚历山大三世害怕民意党人再采取恐怖行动而躲避的情况。而就无产阶级来说,则由“开始觉醒”的阶段,而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第二个实证的分析是国际情况,这就是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发展,第一国际是1864年成立的,欧洲自1848~1849年革命后,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经过1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工人运动又开始发展起来。《宣言》分析说:“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另一次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它的目的是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这种实证的分析表明,俄国国内沙皇成了“革命的俘虏”,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在国际上由于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发展,欧美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在这种国际国内的情况下,现在来分析俄国“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的情况。那么答案是很清楚的:俄国农民公社这一“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形式”,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土地所有制”的可能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宣言》序言中作出以上判断的同时,特意说明了他们如此作的史学方法。“序言”在分析了俄国国内情况和国际情况之后,恩格斯指出:“因此,它(指第一国际——引者)不能从《宣言》中提出的那些原则出发……至于说到《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失败更甚于胜利——不能不使进行斗争的人们明白自己一向所崇奉的那些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使他们的头脑更容易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恩格斯所表述的史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包含如下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原则或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其次,在实现原则或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万应灵丹,而是要重视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即客观的实际情况的实证分析研究;第三,这些实际斗争中的事件和变迁,由于国际国内的情况,可能有失败也许有胜利,这些是事先很难预测的;不断地研究这些情况,则会使我们“更容易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条件。”工人解放的真正条件,不在于“一向所崇奉的那些万应灵丹”,而在于不断地实证研究和总结“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

说到这里,使我们不能不想到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其原则和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实现社会主义没有什么万应灵丹,要不断地实证地研究和总结我们实践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即不断“摸”这些过河中的“石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容易透彻地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真正条件”。

三 恩格斯的第三次研究及其特点

恩格斯第三次研究历史“跨越”发展,是在1894年发表的《〈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一文中。这次研究是在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之后17年,距马克思、恩格斯联合署名《共产党宣言》俄文本序言也有12年之久。这时,无论是俄国国内,还是国际情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还注意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对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恩格斯在这一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上的观点及其变化。可以说,从1875年开始,到1894年(恩格斯逝世前一年),近20年时间内,历史“跨越”发展是恩格斯晚年所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

恩格斯前两次的研究,已如上述;那么,第三次的研究又有什么特点呢?因篇幅所限,我们着重指出以下特点。

恩格斯这次研究,很显著的特点是发挥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观点。一方面澄清一些人对马克思这封信的错误理解,又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他的论敌特卡乔夫观点的再批判,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理论。恩格斯的研究,在如下的问题上,使我们对历史“跨越”发展的认识更为深化和更加具体。具体表现在:

首先指出,在“农村公社”封闭系统内是无法实现“跨越”发展的。针对特卡乔夫关于“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这一历史特点,就可以给俄国带来新生的观点,恩格斯研究了人类历上原始的土地公有现象,指出公社土地所有制,实际上这是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就是在俄国,“俄国的公社存在了几百年,在它内部从来没有出现过要把它自己发展成较高的公有制形式的促进因素”(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恩格斯的研究表明,只强调公社土地公有制,又把农民看成是政治变革方面的“天之骄子”这是一种幼稚的观点。恩格斯说,认为“这一新生将来自俄国农民的最深处。我们批评也就是针对这种幼稚的观点的。”(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 510 、502、502~503页。)

其次,指出“农村公社”就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并存及其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也不能保证社会“跨越”发展。恩格斯分析说:“发生在商品生产和私人交换出现以前的一切形式的氏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公共所有和共同使用。但是单单这个共同特点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态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 、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其条件的,单单的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是不能解决高度发展了的生产力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和大工业的管理问题。

第三,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体问题。与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论证相比,以前的论证着重在俄国“公社”能不能跨越发展以及跨越发展的条件问题。恩格斯晚年关于这一问题的第三次研究,特别强调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体问题。这一社会主体从两方面作了论证。

首先,指出由低级的社会形态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发展其社会主体主要来自外部。在当时的俄国,特卡乔夫、赫尔岑,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都是把希望寄托在俄国农民身上。赫尔岑、特卡乔夫却把俄国农民看成是解决俄国新生的“天之骄子”。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把希望寄托于土地共耕的农民,只不过使这种农民与发展了的农业机器结合起来。恩格斯分析说:“对农民公社的神奇力量的信念,认为从农民公社的深处能够而且应该实现社会新生的信念(我们已看到,连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未能完全摆脱这一信念)……对于这些人,我们并不因为他们把俄国人民看做社会革命的天之骄子而去同他们争论。但是我们完全没有义务去跟他们抱同样的空想。”(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 497 、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从低级社会形态“跨越”到社会主义的社会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这个工人阶级的作用恩格斯论证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种历史“跨越”发展是由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完成社会革命之后对后进国家积极支持来完成的。恩格斯分析说:“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和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然而那时它们的成功则是有保证的。”(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恩格斯的这一论点,是发挥了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观点,这一观点,在1882年在两位签署《共产党宣言》俄文本序言时也作了论述。为此,恩格斯在明确论述了跨越的主体之后,特别引证1882年他们共同签署《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如下的话:“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第二种情况,是这种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体由该国的无产阶级来完成。恩格斯分析说:“在马克思写了那封信(指《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引者)以后的十七年间,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农民公社的崩溃都迈出很远了。目前,在1894年,情况怎样呢?”(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 510 、502、502~503页。)

17年间,由于铁路的兴建,铁路网络的形成,工业体系的建立,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银行体系的形成,在短短的时间里,俄国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举起了砍断俄国农民公社根子的斧头。”(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 497 、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那就是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变化了的情况下,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体将发生变化。恩格斯作出如下的分析:“我不敢判断目前这种公社是否还保存得这样完整,以致在需要的时刻,像马克思和我在1882年所希望的那样,它能够在同西欧的大转变相结合的情况下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要想从这种公社保全点什么东西下来,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俄国的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是在公社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都不可能达到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第四,社会“跨越”发展的极为主要的国际条件,无论是马克思抑或恩格斯,在论证跨越发展时,都关注的是现代生产力及其现代大工业条件下企业管理等先进经验和手段的超越的获得。

马克思在论述俄国公社跨越发展时就指出,要求“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里主要是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此,马克思曾进一步论证说:“俄国为了获得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生产发展的孕育时期呢?”他还向他的论敌问道:“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股份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这里建立起来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第436页。)

恩格斯在进一步阐述马克思这一观点时,着重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一是从“农村公社”方面作出分析。从历史“跨越”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以及人民的习俗风尚——共同耕作,这些只是手段:“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促使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农村公社”之所以能够跨越发展,仅仅有这种手段是不够的,它的重要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吸收国际的先进的生产力、机器设备及其管理经验等等。更具体一点说,对跨越发展的主要国家来说,这些国际条件包括:国际无产阶级的各种支持,甚至包括还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支持。

要汲取先进国家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及取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没有别的办法,那就是实行开放政策,在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

恩格斯晚年第三次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问题,对于解除“跨越”发展只是东方道路的偏颇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恩格斯在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之后,进一步指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但比较起来,这在俄国将最容易做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成果,因而在革命时期这个国家可以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注: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页,第500、497、502、508、502、503、506~507、507、510、502、502~503页。 )恩格斯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地、具体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由于囿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解,造成在历史“跨越”发展问题上诸多偏颇理解。如果不是单纯比拟的话,当时俄国的一些人,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囿于“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理解,在历史“跨越”问题上引出各种错误的违背唯物史观理论的各种观点。尽管二者有立场上的不同,但在方法上有相似的地方,即不能准确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历史“跨越”理论造成的。恩格斯的研究,为我们准确地、科学地理解这一“跨越”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次,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1874年开始到1894年,历经20年的时间,前后三次依据当时的不同国际国内的情况,对历史“跨越”的论证,逐渐深化,而且对问题的论证更加具体,恩格斯这样做,向我们提供的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方法,恩格斯所提供的这个方法,正如我们文中所分析的,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无论是准确地、具体地理解历史“跨越”发展的理论方面,抑或在史学研究上的实证方法方面(我们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都对我们进一步科学地理解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恩格斯跨越“卡富丁峡谷”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再研究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