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个世界”理论和世界的物质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性问题论文,物质论文,理论和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世界2 ”和“世界3”,并详尽论证了“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特性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有价值的。但他以“世界3 ”的客观性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宣扬所谓“多元论的实在论”,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本文说明,“三个世界”理论并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那种认为“三个世界”理论动摇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关键词 波普 “三个世界” “世界3” 多元论 物质性
“三个世界”理论是奥裔英籍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K.R.Popper)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他在1967年8月25 日于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三届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演讲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此后在《关于客观精神的理论》等著述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这一理论。
在波普看来,宇宙中存在着三个世界。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其中包括物质、能量以及一切生物和人脑,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1”。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 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其中包括全部感性知觉、认识经验、创造性的想象以及自我,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2”。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 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其中包括文化、文明、语言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提出的问题以及批判性论据等等,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1〕
可以说,“世界3”理论是波普学说中提出的新问题,也是他学说中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而且争议最大的问题。波普认为,世界3 虽然是人类的主观思维(世界2)借助物质存在(世界1)而创造的,但它并非是人合乎目的地、有意识地创造的,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活动的一种“副产品”。它类似于蛛网、蜂窝、蚁巢、獾穴、海狸构筑的坝或动物在森林中踩出的小径,是人类和动物的自然产物。它一经出现就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能在自身的范围内实现其发展。并且,它还能与世界2 发生相互作用,并通过世界2同世界1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世界3 中的客体如同桌子、椅子一样,也是客观的实在。尽管从起源上说世界1 产生世界2,世界2产生世界3,但世界3一经产生就独立于世界1和世界2,成为“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成为一种客观实在。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无疑对传统哲学观点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哲学看来,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归根到底无非是两类:一类是物质现象或物质存在;一类是精神现象或精神存在。因而无论观察任何现象,总可以把它或者归入物质领域,或者归入精神领域,不存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超越于二者之上的“第三态”。但是波普却明确提出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独立自在的“第三世界”或“世界3”。这种观点不仅向传统的一元论哲学提出了挑战,而且向二元论哲学提出了挑战,并且,波普也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是一个多元论的实在论者,“宁愿把这种多元论哲学当作”他“讨论问题的出发点”〔2〕。 虽然在此问题上他没有象在历史观上那样明确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作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这种“三个世界”理论显然是有意无意否弃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根本对立的。
由此便又重新提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世界究竟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所讲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还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不是物质性?
众所周知,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这是自古以来一元论哲学的基本观点。只不过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元论哲学否定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所派生的。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把世界如实地看作永远在一定时空中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为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这是所有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的世界观。在哲学史上,一切形态的唯物主义都正确地指出世界是物质世界,但是,旧唯物主义总是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在这个基础上来描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才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真正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尽管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等实体性事物统一于物质自不待言;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以及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统一于物质。也无多大争议,即使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归根到底也统一于物质。正如恩格斯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3〕“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4〕
那么,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特别是“世界3 ”理论是否“证明”了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从而否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从来源上说,“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否定也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因为“三个世界”理论只是对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作了新的划分和说明,并没有也否定不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表现在,尽管波普宣称他是一个多元论者,他也不得不承认仅从单纯的自然科学(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物理世界(世界1 )产生出意识(世界2),意识产生出意识内容和精神文化的世界(世界3)。因而,从起源上看,“世界2”和“世界3 ”归根到底来源于“世界1”,即来源于物质世界。
其次,从性质上说,“三个世界”理论也没有或者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因为波普尽管千方百计地声明“三个世界”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或世界,但他所说的三个世界,实际上是比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低一个层次的亚世界,或如波普所讲的“次世界”,而不是归根到底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世界只是一个世界,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只是由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进化,才逐渐出现了精神、意识,并且因此也出现了精神产品。所以,波普所讲的“三个世界”虽然使用了“世界”一词,这同唯物主义通常所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三,从所谓“世界3”的性质上看,也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性。 如前所述,“世界3”理论是波普哲学中提出的新问题,也是他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就在他花力气最多、最为得意的“世界3 ”问题上,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波普认为,“世界3”中的客体,包括“理论体系”、“问题和问题境况”、“批判性辩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等等〔5〕, 所有这些通常称之为“知识”的东西,一旦产生就成为客观的存在(因而他称之为“客观知识”),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三个特征。
所谓世界3的客观性,在波普那里不是指可证明的、 不依赖任何人和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意思,而是指“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非私人的”意思〔6〕。也即“世界3”中的客体处在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之中,包括逻辑等价性、可演绎性、可相容性、不相容性等关系,它可成为一个可能的批判对象。与世界2中的客体不同,世界3中的客体是抽象的客体,不是具体的客体;它不同大脑过程相联系,而是处于逻辑关系之中。简言之,世界3客体可以通过批判而得到改进,并且世界3客体可以引起人们去想、去做——这就是世界3客体的客观性的论据。
所谓世界3的自主性,是指世界3中的客体虽是人造的,但部分是自主的,是一个有一定程度自主性的领域。因此,波普所谓自主性,意味着独立存在或不可还原性。自主性的判定标准在于:存在自身固有的特性或规律,它们是其他领域(或对象)所没有的;这些特性或规律原则上不可断定为已给的特性或规律。世界3中的客体既不是物理的, 也不是精神的,并且还不能还原为物理的或精神的。世界3 客观上有迄今没有人想过的问题和推论。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但总是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和没有预见到的客体。世界3一旦在理论上存在, 就开始有自己的生命和历史。实际上,客观知识世界大部分是实际出版了的书籍和已提出的论据的意外副产品,连作为世界3 客体的语言本身也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活动的意外副产品。
所谓世界3的实在性,不仅是指世界3中的客体在世界1 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而且是指它们可引导人们去生产其他世界3客体, 并作用于世界1,所以,未具体化的世界3客体也可以是实在的。关于实在性的判定标准,主要在于相互作用。他声称,一个东西同世界1 的相互作用(即使是间接的)乃是称其为实在的决定性论据。换句话说,凡是实在的东西,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对物理客体,尤其是对易于操作的基本的物理客体,具有因果作用,特别是具有某种事出有因的效果。世界3 对于我们、对于世界2并进而对世界1大脑、物理客体等,具有事出有因的效果,所以是实在的。
我们认为,波普在当代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世界2和世界3的区分,详细论证了人类的精神产品同主观精神状态及物质的区别和联系,注意到了精神产品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在当代日益明显的作用,从而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即作为主观精神状态的知识和客体化了的知识,并着重探讨了所谓“客观知识”即所谓“世界3 ”客体的属性,这对于科学哲学,尤其是科学认识论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首先,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波普对世界3 客体的论述和论证,夸大了世界3与世界2的区别,并在一定程序上抹煞了世界3对世界1的从属性,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实体化,夸大为同世界1客体一样的客观实在,这是对唯物主义的一种对抗, 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有意无意的否定。我们说,不论世界3客体有多大客观性,它们也远非完全客观的实在,不能同物质划等号。对此,波普也不得不承认。所以他说世界3客体既不是物质, 也不是精神。但是,说世界3不是物质,我们赞同。说世界3不是精神,就难以令人苟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世界3中的客体,按其外部表现的物质形式来看,是客观实在,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观念的东西。一座优美的泥塑雕像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美感,并从中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决不因为它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一堆泥巴),而是因为它体现了雕塑艺术家独特的思想观念(勇敢的气概、谐和的线条等);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激动人心,甚至使读者流泪,也决不是因为它是物质的东西(一些装钉在一起的纸张,上面印有各种各样的线条、符号等),而是因为它凝结了作者的思想内容。所以波普把世界1、2、3均视之为客观实在,这是其“多元论而非一元论”的世界观在本体论上的表现,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对此,波普似乎也不否认。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中他明确地说:“我本可以把我的讲演称作‘柏拉图式的世界理论’或‘客观精神的理论’从而向那些听说我对柏拉图和黑格尔持反对态度的人们表示我的异议。”〔7〕并说他的世界3同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很相似,“柏拉图不仅发现了第三世界,而且部分地发现了第三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或反馈作用”。〔8〕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世界3 理论也否定了人类精神产品二重性的内在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精神产品既有反映的特性,又有对象的特性。早在上一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经对人类精神的产物即精神产品进行过科学的分析,特别是联系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对科学劳动及其产品进行过分析。他们着重指出,一方面,科学劳动的产品(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内容上反映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来源上是人的劳动的产物,“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机车、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它们都是人类工业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们一旦由人类的手创造出来,便成为“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智力”〔9〕,从而又成为主体的对象或客体。但无论如何,它们也离不开人类的大脑,离不开人脑的反映特性,因为它们即使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对于它们的理解或解释,也离不开活生生的人脑及其反映能力,否则,它们便不成其为什么对象,而只是一种与世界1 客体没有区别的物理实在而已。马克思所讲的“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音乐对它没有意义”,正是此意。而波普的世界3 理论忽视了人类精神产品的反映特性,夸大了人类精神产品的对象特性,把具有客观内容的可以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产品作为可以脱离世界1和世界2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否定了它的对象性依赖于人的反映特性,这就陷入了歧途,坚持到底还会导致不可知论。
由上述可见,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否定也否定不了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那种认为“三个世界”理论动摇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三个世界”理论中提出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已超出本文的论题,在此不赘。
注释:
〔1〕〔2〕〔5〕〔6〕〔7〕〔8〕波普《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第164页,第115页,第8章有关部分,第114页,第131、1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3页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