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到了一个变动活跃期。1992年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这标志我国在从以剩余劳动为特征的发展中经济向以劳动短缺为特征的成熟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这种势头将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持续的回落之势。非农产业就业增长在1993年达到了6.3%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4.9%,这已经低于整个80年代5.9%的平均水平。 这种回落首先是在第二产业中出现的,然后又传导至第三产业中,而且第三产业回落的幅度要更大一些(见表1)。与此同时,在国有、 集体部门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业危机,到1996年底下岗职工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1997 年年底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到1100万人,大量职工下岗一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国有和集体部门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部门,非公有经济的就业增长自1993年以来也以年均 0.8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下降。因而从就业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工业化似乎正面临着减速或停顿。与此相对应的宏观经济背景则是经济增长呈现出某种疲态,现有供给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胡春力,1996)。虽然从长期看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高级化是必然的趋势,但在当前阶段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对就业问题的不同考虑是产生这些差别的重要原因。直观地来看,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存在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前进、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新古典发展理论所一再主张的,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实践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林毅夫等,1994年)。然而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背景来分析,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却值得认真商榷,在当前如没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已不大,也将无法带动更多的就业增长。
表1 8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就业年增长率(%)
年份80~85 1986 1987 1988 1989 80~89* 1991
非农产业 7.22
6.94 5.48 4.57 0.10
5.892.48
第二产业 6.13
8.00 4.54 3.62 -0.01
5.011.56
第三产业 8.68
5.62 6.67 5.76 1.99
7.023.54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非农产业4.18 6.37 6.12 5.76 4.93
第二产业2.59 4.51 2.60 2.45 3.53
第三产业5.98 8.41 9.84 9.03 6.23
* 1990年因数据调整的原因与前几年没有可比性。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需求约束是导致就业增长趋缓的重要原因
1.传统发展理论和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经验
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主要特征是收入水平低、劳动要素过剩和资本要素稀缺,在封闭经济时就构成这样一个两难的矛盾。即如果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因为这类产品多为消费品而面临着由低收入水平决定的狭小的国内市场的制约;而如果发展资本品的生产,则又因为这一类产业多为资本密集型的,从而降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一矛盾则可以通过为国外市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所需的资本品而得以解决。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既克服了国内市场狭小的制约,又使经济沿着最大可能吸收劳动力的道路前进,从而顺利地推动了工业化前进。当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劳动要素逐渐由过剩转变为稀缺时,再适时进行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从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来看,它们的确都经历了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的时期,60年代的韩国、台湾都是以纺织、食品业作为其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上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被称为超级出口区。到它们经济开始转型的70年代时,“四小龙”都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剩余劳动经济向劳动稀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说在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上,就已经能够基本解决就业问题了。一时间“四小龙”的经验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竟相效仿,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绩。以至于有人戏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秘诀就在于从发达国家特别是从华盛顿那里取得足够的订单。
2.中国的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完成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性转移
但值得注意的是依靠这种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都是一些小国或地区,这种战略对大国的适用性显然还没有得到检验。从理论上看,大国一般都拥有较大的国内市场(这里的市场都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的),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国内市场是否大到足够吸纳完所有的剩余劳动力却很值得怀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且初期这种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支撑。一般认为这应归因于以下两点,一是因为,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实行压抑消费的政策,居民消费中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潜在的消费欲望;二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居民个人倾斜,居民成为了消费与积累的主体,这就为消费品提供了现实的购买力。这一时期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在非农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基本解决了城镇地区“文革”结束以来的严重待业问题,还吸收了农村地区约1 亿剩余劳动力,这一时期成为我国非农产业就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见表1)。 但即便是在曾经存在巨大消费缺口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极其迅速地走向了饱和。到了80年代未有利的国内市场形势就开始消失,各类产品普遍遇到了市场疲软的问题。这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其技术水准与投资强度都比较低,进入门槛不高,而又能大量获利,加之当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因而各地都大上项目。同时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凭借土地和劳动的低成本打进这一领域,导致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在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这说明此时国内市场约束对中国也开始发生作用了,并立即导致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率的陡降,1988 年以后的数年中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一直在2%左右的低速徘徊。而当时我国的情况是尚有约1.5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距进入劳动短缺经济还相当的遥远,这表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也无法只依靠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来实现充分就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其市场规模不可能伴随收入的增长而同幅度增长。其次是收入差距的拉大,发展经济学认为收入不均等程度随着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着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的变化过程,即库兹涅茨曲线。 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倒U字型的上升段,正是收入不均等水平上升的时期, 这即使是在公有制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陈宗胜,1993)。收入差距的拉大,一方面进一步缩小了市场容量,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另一方面也使需求明显区分出层次,过去对某种商品的集中排浪式消费的情形已不大可能重视,这也增大了供给方满足需求的困难。基于同样的原因,国内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有大的增长。
3.国际市场也没有足够的容量容纳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国内市场不足的情况下,增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1989~1991年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4.8%,净出口也由前期的负数转变为正数,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85~1988年的6.2%,骤升至30.5%,提高了24.3个百分点。 短短数年中,中国就取代了“四小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国际地位,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到1992年我国的纺织品、棉布、玩具类、鞋类、钟表、杂项制品等等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居于世界前几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的迅速扩张使我国的非农产业就业增长逐渐摆脱了前几年增长乏力的状态,得以稳步回升。到1993年时重又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达到了堪与80年代前期相媲美的6.37%的高速度。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1993年以后,在我国仍存有近1.2 亿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远未完成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增长又经历着一次新的滑坡。显然这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恶化有关,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明显减弱,已不可能继续维持以往高速增长的态势。从已有的迹象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已基本接近于饱合,主要表现在出口额在持续增长但出口效益却在下滑,在国内主要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的背景下〔1 〕,国内企业恶性竞争,争相压价导致中国产品的国际价格一降再降。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动的就业增长也大大减缓,表 2的产业部门按其在1995年的劳动密集程度排列,从中不难发现,除少数部门外,绝大多数的部门就业增长在“九五”期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的文体用品、木材采运业、纺织业和普通机械就业人数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在这种市场情况下,一些新企业的进入所导致的并不是总就业的增长,而往往是对已有就业的替代,这一点在非国有企业就业对国有企业就业的替代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国有部门与乡镇企业在一个技术和产品层次上竞争,由于其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乡镇企业,在市场广大的情况下尚可支撑,而一旦市场情况有所变化,其经营状况必然难以为继,职工大量下岗也就难以避免。
表2 劳动相对密集工业部门的就业增长变化情况
劳动/资本比率
就业增长率(%)
工业部门(人/亿元)1980~1985 1985~1990 1990~1995
服装及其他纤
维制品制造业 6282 8.93
8.04
6.54
文教体育用
品制造业 5975 7.66 15.96 -14.46
皮革、毛皮、羽
毛及其制品业 5551 7.52
8.58 12.68
家具制造业5502 3.75
2.45
3.66
木材及竹材
采运业5226 1.80
0.97 -4.51
木材加工及竹、
藤、棕、草制品业 4795 8.52
8.22
6.43
非金属矿采选业4640 4.79 13.37
2.17
金属制品业3794 3.78
7.93
2.62
仪器仪表及其他
计量器具制造业3370 3.20
1.40
6.5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368 3.61
7.58
5.3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368 7.81 11.48
3.90
橡胶制品业3292 5.61
6.99
3.88
普通机械制造业3287 2.78
4.07 -1.39
纺织业3251 8.66
7.45 -0.37
印刷业、记录
媒介的复制3072 5.49
5.53
2.29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源汇编》。
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大小的判断显然影响着我国结构调整的方向。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还应会有一定的增长,但前景也不容很乐观。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相对平缓,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潜力已很有限。且我国维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出口也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贸易平衡的压力。还有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因素也不可忽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某些资源的短缺,我国在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已逐渐丧失掉了竞争优势。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机制的变化有可能使中国能够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份额。例如作为一种方案,有人提出中国应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使中国能够分享到提高多边纤维协定(MFA )中进口配额并最终完全取消配额限制的好处,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的结果是到2005年时加入世贸组织会使中国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被排除在世贸组织之外提高10个百分点(王直等,1997年)。综合起来看,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作用也是有限的,还不足以使我国实现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任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我国一国的劳动力总量就占了低收入国家劳动人口的一半,超过了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全部成员国的劳动力总和。预计这种状况还会长期持续下去,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劳动力将会达到8.14亿,是所有OECD国家的2.1 倍。整个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容量相对于这样巨大的劳动力总量还是太小,根本不足以容纳中国如此众多的劳动力就业,更何况由于非经济因素的存在还不可能由中国一家来独占世界市场。所以传统发展理论所认为的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替代与转换作用,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是难以成立的。
二、发展技术资金相对密集型产业是克服当前市场瓶颈创造就业新增长点的重要依托
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无法象小国或一些地区一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上就能实现从劳动剩余经济向劳动短缺经济的转变。也就是说由于市场需求的制约,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无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如何打破市场狭小的制约就成为中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的关键因素。在现有市场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然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由于在当代社会中技术密集与资金密集已越来越不可分,不少同志担心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最终会导致中国过早走向资本深化的道路,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使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胡鞍钢,1997)。这种担心对个别部门可能是成立的,但从全面观点来看待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就业联系就会发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技术相对密集部门一方面可以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其产品更新换代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装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前后关联度大,渗透性强,通过其传导作用和延长产业链会在其他部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不会降低甚至会提高经济的总体就业吸纳能力。
钱纳里等人的经典研究表明,推动工业化前进的主要原因是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的增加,中间需求的增加则主要依靠深化投入—产出关系,即国内产业间联系的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是面向最终需求的,因而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其贡献是有限的,必须使提供中间需求的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才能最终完成工业化任务。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8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进入90年代开始遇到了市场需求制约的问题。不少国家的实践也表明,个别部门的繁荣如果不能传导至其他部门,这种繁荣往往是虚假的和短暂的。而从我国的发展现实来看,产业间的发展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代表的传统消费品的生产还是基本依靠国内的装备与技术支持的;而到80年代末以彩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品则由于国内机电工业的落后,则几乎都是依靠国外引进生产线、重要零部件支撑的。这是导致这些部门资本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市场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产品性能与质量上,资本深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与高资金密集度已经越来越不可分。过去人们常常把国有部门的资本深化归因于体制因素与战略偏好,但近年来在市场化程度和资金使用成本很高的乡镇企业的资本深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这表明中国工业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本深化本来可以成为发展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重要契机,但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资本深化所创造的需求大部分泄露到了国外,没有相应地带动提供中间投入的、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国内机电工业的发展,这使中国的工业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也使现代部门就业缺乏足够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面向最终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得不到国内机电工业的支持,也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过早地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由于这一产业从设备到技术都严重地依赖于国外,自主开发能力很弱,产品的规格、性能、成本都基本为国外锁定,供给就只能被动地适应需求。当供给恰好适应了需求时,产业就大发展,如前几年的家电产业;而产品与需求不相符时,则无所作为,如面对广大的农村家电市场,家电业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束手无策。在无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下,另一条开拓市场的道路是通过提高生产的集中度,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占领市场,目前中国许多家电行业正在进行这样的资产重组。然而,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在目前这种技术飞速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极快的情况下,这种生产的高度集中要冒很大的风险。如中国的录像机行业,一开始就走集中的道路,当开始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时候,新一代的影像产品 VCD出现了,录像机的市场机会几乎被完全封杀,而VCD从发展之初,就时时受到 DVD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危胁,VCD行业始终是在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发展成长的,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言这把剑何时落下。拥有世界上最大生产能力的中国彩电业,也已开始感受到电子产品数字化革命危胁的到来。一旦国外的技术进步把我们现有的这些生产能力淘汰出局,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提供不了就业机会,相反会成为主要失业来源。
可以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是不牢靠的。因而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工业,以加强这些工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作用。这样一方面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使之创造出新的需求和增长空间,带动更多的就业,以扭转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因需求不足而使就业增长减缓的趋势。实际已证明,技术进步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完全可以创造出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人计算机的整机制造,在80年代以前是地地道道的高科技,可是随着其上游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个人计算机的整机制造目前成了地地道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技术与资金相对密集产业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
从整个产业结构看,在均衡的工业化中,就业的主要增长部门是在制造业以外的服务业部门。在钱纳里的多国模型中,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60美元上升到2100美元过程中,初级产业的就业由50 %左右下降到20%左右,服务业由30%上升到了50%,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制造业仅上升6个百分点,由12%上升到18%。另外社会基础设施部门由8%左右上升到12%(钱纳里等,1986)。我国1996年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已经占总就业的14.8%,与多国模型中的18%相差只有3个多百分点, 而服务业的比重只有20%,远低于50%的比重。由于制造业本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现代部门就业份额提高的贡献相当少,因而在制造业内部过分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总就业的意义并不很大。第三产业中的主要部分是为直接制造部门服务的,其发展取决于直接制造部门对其的带动与关联作用的强弱。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成一项生产性活动,需要经过市场咨询、风险评估、融资、保险、开发研究、设计、建立生产设施、直接生产过程、运输、市场营销等产业链条,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属于服务业的范畴。这些产业链条的分化程度取决于生产的复杂程度和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在这两方面都要逊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其对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也要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对服务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也要弱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由较发达国家转移而来的,但这种转移往往不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而只是转移一两个直接制造产业链条,那些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大多数第三产业链条则被留在了发达国家内部,这也是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自己的服务业关联程度很小,其发展就不能带动起服务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这种方式除了在制造过程之外,几乎带动不了任何间接就业。
因而从就业角度来观察,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应是技术相对密集型的机电工业。通过加强机电工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促进两者共同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较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结构调整的目标并不是不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它转移出去,而是要把其发展置于整个工业化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更好地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型增长,而不必完全为外在的市场需求所左右。这样将为中国的就业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以顺利实现工业化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
注释:
〔1〕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 我国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和一半以上的产品约占37%,生产能力利用80%以上的仅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