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更多的是在引导小学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对相应的知识点的讲解。科学是依靠学生自身对世界的好奇心作为驱动力,去理解他们所认知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展现形式,根据课本上的死板"概念"去活用提问,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展开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科学课程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考察课程,没有实际的考试成绩,导致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方面的不重视。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安排数目少,每周课程数量极少,且经常被“主课”老师占课,科学老师的教学压力重,为了赶教学进度,只顾自己念课本,不注重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应该以学生为主,同时也不进行提问,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也会单纯将科学课程作为娱乐课程。只在乎课本上有意思的动画或实例,对概念、原理等知识选择无视。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科学这门课程并没有起到他原有的作用,没有起到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助力作用。
2.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在当代,小学科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大都是学生早已通过互联网了解过的基本常识。单纯的课本知识很难勾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仍是以课本为主,科学源于生活,只有将生活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才能脱离课本内容的限制。
二、在课堂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提问
1.课堂提问要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科学教师要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教师可以立足日常生活,从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有趣科学现象入手,根据科学课程的知识框架,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科学课堂的开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很难推动重物,此时可以试着推一推讲台等,学生就会根据这个问题,思考答案,此时进行提问可以很容易引出关于摩擦力这个知识点,同时还可以根据摩擦力的特性,让学生实验,还有什么会影响摩擦力,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概念,比传统的课堂教授更加直观。还可以在"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教学设计中,科学教师先讲解电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随后制定实验计划,第一步:仔细观察实验组件,问学生有何发现。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这几部分电路元件。"说明学生观察的还比较细致。第二步:请学生说说:"你所观察到的电线、干电池、灯泡的特点。"学生的细心观察之后,说的比较全面,如:"干电池有正负两极。""灯泡里面有灯丝。",被其他同学补充之后,更是完整的说出来了。第三步:在讲了连接电路的注意要点,示范实验后,请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能够,而且有的同学,还在课外自己动手做过实验了这次教学,通过学生多次观察、交流、探究、思考、实验等方法相结合,学生们学的乐在其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上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在他投入到任何一个科学内容的学习之前,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以及对这一课时内容的了解程度,他对这一内容的兴趣和期待值,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们的课堂提高更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合理设置问题中涉及知识点的深度,过深的问题学生可能没有思绪,投入度不高,过低水平的问题又会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起不到引导效果。问题的设计不能想当然,更不能随心所欲。
如在"认识电"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事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可能能想到"短路"这一现象,但是不了解"短路"的危害。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解释了"短路"这一现象后,提问:"你认为如果教师们的交流电不小心发生了短路现象会怎么样?"于是学生已经能够踊跃的说出:"短路"很危险,电线会发烫,可能会烧坏用电器或是电源,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爆炸或是其它更严重的危害。而在上课前他们只是知道电很危险,这一内容的重点学习的交流让学生横向的加深了学习的深度,也为下面的"连接简单电路"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3.创设情景进行问题提问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把提问作为牵着孩子鼻子的绳索,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留下的线索,联系到科学的课堂内容中去,问题的设置缺乏探究性。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其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创设环境式提问能使孩子从被动、消极的学习中走出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自发学习。促进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上的自发性、主动性、思维能力、语言交往、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如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第一步:教师让学生使用电流检测器,先认识了导体的意义,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第二步:教师在学生正在使用电流检测器时,讨论绝缘体是否导电,绝缘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导电。部分学生认为绝缘体不会导电,还是有学生有了不同意见:"如果让绝缘体的温度升高了,或许它就会成为导体了。"还有学生说:"绝缘体湿了,可能就会导电了。"学生催生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水会不会导电呢?",第三步,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有的学生去把小木板放在太阳下,用太阳晒的方式让它升温,还有的同学去把小木板浇上水,回来再用电流检测器做实验。
4.课堂提问要有让学生思考的宽度和广度
如在学了《溶解食盐》后老师提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你同不同意?"这样子的问题是封闭的,没有了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广度,如果换成:"在一定条件下,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你怎么看?"那么孩子们在动手实验后,就更能各抒己见,答案也就更有探讨性了。再比如:"一把尺子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孩子们先猜想,再动手实验,甚至在浮沉实验中,讨论尺子在水面两端的成像问题,引导出折射这一实验,统计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实验的成果,那么有效的科学课堂中的提问,也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它的效果。
简而言之,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局限的开拓者,实际有效的提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实际意义的和有引导作用的问题,辅助科学的课堂内容教学工作的展开,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桥梁。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立,本就是立足于生活,许多案例都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的知识为架构,填充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的去交流和探索科学,成就"科学生活"为目的,帮助科学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林雅梅.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73.
[2]徐丽.运用科学实验 提升提问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15):76-77.
[3]蒋毅.善用“问题”完善小学科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8.
[4]耿晨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陈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课程论文; 绝缘体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