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产销形势的历史分析和改革建议——Problems in China#39;s Cotto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and Their Solution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销论文,棉花论文,形势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1996年我国在棉花流通领域里实行“三不”政策,至今已3年多了。在去年棉花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棉农卖难、收购畏难、出口(纺织品)较难的局面。当前国内外棉花供求相对过剩的局面为我国棉花购销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新机遇。
棉花是仅次于粮食而且是商品率最高的大宗农产品,但与粮食等其他农产品相比,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近期我国粮食改革方向,主要是“四分开、一并轨”,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分开、新老挂账分开;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并轨。因此,参照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经验,改革我国棉花购销体制已势在必行。
一、棉花产销形势的分析
1978年以来,与粮食等其它农产品生产已形成稳定持续的发展趋势比较,棉花产量至今仍未形成主体上升的趋势。改革18年中,我国粮食年均递增1.3%,油料递增5.9%,糖料递增4.72%,水果递增14%。1979~1984年,棉花生产仅用6年时间,就从220万吨增长到625万吨,年均递增23.2%。而1985~1996年,尽管政府高度重视棉花的生产、经营及其出口创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棉花年均产量仍呈递减趋势,而且一直处于恢复性的波动中;尽管棉花单产有所提高,但由于棉花受市场制约比较大,十几年来,棉花总产仍未达到198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波动周期大都在5~6年,其年际间最大的减幅为43%。
1994年以来,为保证纺织企业生产和出口,国家对棉花流通实行不放开市场、不放开经营、不放开价格的政策,并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但调拨价格也相对提高)。1994年和1995年棉花总产分别达到434和476.8万吨,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6%和10%。1995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世界棉花产量供大于求,1996年国际市场棉价又低于国产棉价,我国棉花总产约为380万吨,比上年减产20%,我国市场已经受到国际棉花的很大冲击。
1996~1997年全国棉花总资源可达580万吨,供求相对过剩。如果1996~1997年棉花总产为380万吨,加之上年度国内市场积压和进口总数为200万吨左右的棉花,按正常年景的需求计算:纺织用棉360万吨,社会用棉50万吨,国家储备50万吨,棉花总需求为460万吨左右。全国棉花供需有余百万吨左右,比上年棉花年度剩余增多。虽然去年底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出口有些起色,但由于产品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出口创汇额不会很快上升。
1997~1998年我国棉花生产将继续下滑。由于国家着重解决了粮食丰收之后的政策问题,如增加专储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等,今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会降低,而且还将继续占用部分棉田。此外,近两年棉花市场疲软,农民在售棉过程中接受的信息是:“棉花多了就不好,涨价好处没得到”。1997年农民将继续减少植棉面积,地方政府的行政力度减缓。据农业部1996年10省秋冬种情况汇总分析,明年棉地预留不足。由于棉花种植效益低于粮食,一些地方出现了压缩棉花面积的现象,例如江苏、山东省预计明年植棉面积比上年分别减少16%和30%。根据我国棉花生产波动规律分析,1997年棉花生产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总产估计在300万吨左右,很可能是1984年以来棉花产量的最低点。如果按现行棉花购销政策,到本世纪末我国的棉花产量可能达不到90年代的平均水平。
二、棉花流通体制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问题主要是现行棉花购销体制不适应农户生产经营体制和纺织企业经营机制。目前,由于我国棉花生产具有区域性,尤其是由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棉花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已由市场调节,农民植棉受市场制约较大。而纺织产品的棉纱、棉布随行就市,尤其受国际市场的制约较大。但由于纺织原料供给由供销社计划调拨等原因,致使纺织企业购棉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较多,并已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加之纺织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体制等因素,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削弱。棉农是棉花生产和市场的主体。但他们普遍感到,在棉花市场紧缺之时,收购部门抬级抬价;棉花丰收之时又压级压价,致使农民“惜售”。1996年11月,农业部对17个棉花主产省进行了调查,结果反映压级压价的问题十分严重,并有16个省很多地方棉农卖棉的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各地反映,去年棉花病虫害轻,秋季气候好,棉花品质好于上年,但收购品级大多都在三级以下,一二级的很少。去年山东省因棉花实际收购平均品级、单价比去年同期下降,棉农卖棉每担少收入19.6元。1995年全国棉花总产达476.8万吨,供销社收购商品棉350万吨,由于实行“三不”政策,农民没有其它销售渠道,滞留在农民手中的棉花至少有几十万吨。1995~1996年,因农民手中的陈棉未售完,新棉又卖难,所以收购进度缓慢。据统计,截止1997年2月10日,全国棉花收购250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36%。
棉花库存积压,调拨滞缓,占用国家资金严重;而外贸又进口较多的棉花及其原料。据统计,1995年9月至1996年6月,全国供销社调拨棉花280万吨,其中,供应纺纱用棉数量不足计划的50%;省际间调拨数量仅完成计划的30%,库存棉花数量是前年同期的6倍,占压资金200亿元。据有关部门分析,库存占压的资金占收购资金的61%。在棉花需求不足的同时,进口较多。1996年1~12月,出口原棉0.45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9.2%,而净进口原棉68万吨,比上年仅减少8%,加之“三资”企业进口棉花、棉纱,致使国产棉花积压更加严重。
棉花的进出口呈逆向调节。我国从1984~1988年的棉花净出口国变成1989~1996年的净进口国。1985~1988年棉花连续减产,但出口年年增加;而1991年和1995年棉花虽增产,但进口量却很大。这种现象加剧了国内棉花生产和市场的波动。
纺织产品出口受阻、内销不畅,企业继续亏损。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份额占国际市场的13%。据统计,1996年1~12月,全国服装和纱布出口额为371亿美元,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2.2%。纺织企业的问题主要是国有纺织企业亏损,而非国有纺织企业却盈利。
三、我国棉花产量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近3年来,世界棉花总产量连续增加,消费量增长,但贸易量和库存下降,价格呈下降趋势。1994~1996年世界棉花价格每磅分别为94、83和74美分,年均下降16.5%。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测算,1996~199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达1870.87万吨,比上年减产约6%;出口总量为573.26万吨,比上年减少约3%;进口总量为581.75万吨,与上年度持平。虽然全球棉花产量下降,消费需求却上升,其消费总量为1858.02万吨,比上年增约1%;库存比上年度增长幅度较大,初期库存为787.28万吨,比上年度增约23%。国际棉花价格预计仍将低于我国棉花价格,这对我国原棉及其纺织品的出口都将不利。
我国棉花生产的丰欠直接影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沉浮。同时,我国是丰年进口,歉年出口,这一特点在90年代以来非常明显。据国家信息中心分析,近10年来,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与我国棉花产量基本呈反方向发展。我国棉花产量的波动直接影响国际棉花市场的波动。例如1989年和1991年分别是我国棉花生产的欠年和丰年,其产量分别为378万吨和576.5万吨,而同期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分别上升和下降30%。丰年出口和欠年进口,导致国家外汇损失惨重。如按上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计算,1989年和1991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分别损失2.24亿和1亿美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近期我国棉花年总产量控制在400万吨左右比较适宜。
四、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简略回顾
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曾几度改革,基本确定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改革目标。但由于丰年过后又出现棉花连续减产、供求紧张的状况,特别是由于部门利益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问题,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至今不能到位,最终使棉农和纺织企业两败俱伤。1984年和1991年我国棉花产量曾创历史的冠亚军,那时国务院曾经提出:允许纺织企业到原料产地的棉麻公司或农户直接购棉,使产需直接挂钩。1992年国家体改委出台了“三放开”(经营、市场、价格)的纲领性文件,即《关于改革棉花流通体制的意见》,并先后在山东、河南和江苏3省进行试点,争取用2~3年时间基本建立起棉花流通的新体制。1996年国家尝试改革棉花供应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国务院关于做好1996年度棉花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从1996年度开始,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供需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的棉花供应方式,对销区和半产区需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外调入的棉花,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交易会方式衔接供需;改进棉花供应价格管理形式,棉花供应价格由现行国家定价改为国家指导价,1996年棉花供应价格的中准价为现行棉花供应价,允许上下浮动的幅度为4%。为此,去年11月6日,在郑州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棉花交易会,但成交量较小,订货仅有26.5万吨,而经过鉴证的合同仅为19.14万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加快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步伐。
五、关于改革现行棉花购销体制的政策建议
本世纪末我国将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在这两年棉花供求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棉花购销体制改革。
1.培育市场,搞活流通领域。首先,要打破国家垄断经营、地区封锁的局面,总结推广棉农合作组织的经验,实行合作经济组织对棉农的代理制,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棉花的加工和经营,并建立利润返还制度。其次,纺织企业也要建立棉花生产供应基地,实行农工商一体化。这样,既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也可形成流通领域里的竞争机制,对棉花的生产和经营都有利。
2.建立棉花风险基金,对棉花实行保护价格。在棉花丰年时候,适当增加棉花的国家储备;在棉花相对过剩的时候,按照保护价把农民手中的棉花收购上来,保护农民生产棉花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应着手建立棉花期货市场,稳定棉农的市场预期和规避市场风险,并为棉花市场提供价格指导。
3.要充分发挥我国优质棉基地县的主体作用。我国优质棉基地县近200个,植棉面积占全国的55%,棉花产量占总产的60%,平均单产高出全国的10%。因此,国家要在财政、信贷上予以支持。
4.要树立“大纤维”的观点,在适宜地区发展麻类、蚕丝等天然纺织原料生产。如东北地区发展亚麻,长江流域发展苎麻,广东、广西、海南发展龙舌兰麻,以及在全国发展红、黄麻等生产,因为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并且稳产高产,经济效益也比棉花高得多。
标签:棉花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农民论文; 棉花市场价论文; 价格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棉花价格论文; 种植业论文; 投资论文; 纺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