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抗KDR McAb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

~(131)I-抗KDR McAb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

王源[1]2002年在《~(131)I-抗KDR McAb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31I-抗KDR McAb(3G9)在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移植瘤动物模型体内生物分布以及其对移植瘤动物模型瘤体生长抑制效应。为进一步探讨131I-3G9或131I-3G9片段放免治疗膀胱癌提供初步的试验研究依据。方法:Ⅰ. 常规培养T24细胞,建立荷人膀胱癌移植瘤SCID小鼠动物模型;Ⅱ. 使用抗KDR单克隆抗体(3G9),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KDR在T24细胞及瘤体中的表达; Ⅲ. Iodogen法131I标记KDR单克隆抗体并采用体外细胞结合分析,鉴定其免疫活性;Ⅳ.通过尾静脉注射将标记抗体引入荷瘤小鼠体内,分别于24、48、96小时测定重要脏器及血液放射性T/NT值; Ⅴ. 荷瘤SCID小鼠随机分为叁组,实验组从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抗KDR单抗;对照组从尾静脉注射非标记抗KDR单抗;空白组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比较131Ⅰ-3G9对SCID小鼠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Ⅰ. 26只SCID小鼠均成功长出人膀胱癌移植瘤,人膀胱癌T24细胞及移植瘤瘤体组织阳性表达KDR。Ⅱ. 131I标记抗KDR单抗与T24细胞体外特异性结合率为61.2%;生物分布实验显示,标记抗体在移植瘤瘤体组织达到浓聚峰的时间为注射后48小时,此时放射性T/NT值最大为8.9。Ⅲ. 注射标记抗体3周后,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瘤体组织出现大量空洞样坏死,部分癌巢出现机<WP=7>化,对照组瘤体组织也可见空洞样坏死;相对于空白组瘤体体积大小,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瘤体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5%、82.5%。结论:Ⅰ. T24细胞阳性表达KDR,以其建立的移植瘤动物模型瘤体组织保持了阳性表达KDR的特性,这为后续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Ⅱ.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KDR单克隆抗体标记后仍保持有较好的免疫活性,符合RIT要求。Ⅲ. 生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 131Ⅰ-3G9可在较短时间内特异地浓聚于瘤体组织,该结果为进一步探索131I-KDR McAb及其片段的RIT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试验研究基础。Ⅳ. 从瘤体体积变化情况看,标记抗体在注射后短时间内即表现出抑制瘤体生长的效应;病理切片观察,瘤体组织出现大量空洞坏死,且癌巢组织明显机化,初步显示131I-3G9对于治疗膀胱癌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源, 程绍钧[2]2004年在《~(131)Ⅰ-KDR单克隆抗体抑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 1 31 Ⅰ标记抗KDR单抗对SCID小鼠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复制SCID小鼠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基础上 ,用1 31 Ⅰ标记抗KDR单抗 3G9,尾静脉注射荷瘤SCID小鼠作为实验组 ,以非标记抗KDR单抗 3G9及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荷瘤SCID小鼠作为对照组及空白组 ,观察 1 31 Ⅰ标记抗KDR单抗对SCID小鼠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1 31 Ⅰ 3G9尾静脉注射荷瘤SCID小鼠后 3周 ,移植瘤瘤体内癌组织可见大片坏死 ,对照组移植瘤瘤体内癌组织也可见部分坏死 ,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瘤体生长大小的抑制率分别为 96.8%和 87.7%。结论 1 31 Ⅰ 抗KDR单抗对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程绍钧, 李前伟, 李忠俊, 王源, 黄定德[3]2005年在《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核素显像及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以荷人膀胱癌、胆管癌小鼠为模型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KDR、整合素αvβ3 受体在肿瘤的核素显像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①复制荷人膀胱癌小鼠模型 ,观察 13 1I anti VEGF的放射免疫显像 ;②将荷瘤小鼠分为实验组、非标记抗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探讨 13 1I anti KDR的放射免疫治疗 ;③建立荷人胆管癌小鼠模型 ,观察12 5I RGD 4CY的受体显像。结果 ①免疫组化结果示膀胱癌组织高表达VEGF及KDR蛋白 ,而正常组织极低水平表达 ;②13 1I anti VEGF、13 1I anti KDR及 12 5I RGD 4CY在各组织中均具有较高的T/NT ;③ 13 1I anti KDR的放射免疫治疗示实验组与非标记抗体对照组均能明显抑制膀胱癌的生长 ,但前者作用快且抑制率明显高于后者 ;④放射自显影示 12 5I RGD 4CY在肿瘤组织中浓聚影最强 ,肺、颈部及其它软组织呈低水平分布。结论 13 1I anti VEGF、13 1I anti KDR可较好地显示膀胱癌 ,并明显抑制其生长 ,12 5I RGD 4CY可望成为一有效的肿瘤αvβ3 受体显像剂。

王源, 程绍钧[4]2003年在《~(131)I-抗KDR McAb在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体内分布实验》文中研究表明笔者探讨了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单克隆抗体 (McAb)作为放射免疫导向剂的可能性 ,为膀胱肿瘤放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细胞为浸润性人膀胱癌细胞系T2 4细胞和正常人移行上皮膀胱细胞。实验动物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SCI

郑金旭[5]2011年在《核素标记多肽K237在肺癌分子显像和靶向治疗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99Tcm_K237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分布目的:探索99Tcm标记多肽K237的方法,研究标记物的稳定性及其小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方法:采用99Tcm直接标记多肽K237。探索不同标记条件下产物的标记率、放化纯、体外稳定性及其生物学活性改变。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99Tcm-K237(2.96 MBq,O.1 m1)后30 min和1、2、4、8及24 h后处死,取血液及主要脏器,称重并测量放射性,测定其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将99Tcm-K237(5.55 MBq,0.1 m1)经荷人肺癌A549裸鼠尾静脉注射,于注射后1、2、3、5及8 h显像。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得到99Tcm-K237的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最高特异性结合率为40.36%。99Tcm_K237在生理盐水和正常人血清中放置24 h后,其放化纯分别为(89.1±1.4)%和(88.3±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05)。静脉注射99Tcm_K237后24 h内,小鼠血液放射性清除迅速,放射性主要聚集在肾脏并经其清除,其它组织器官的放射性随时间逐渐降低。99Tcm-K237荷人肺癌A549裸鼠显像示肿瘤组织摄取高,不同时间的肿瘤/对侧正常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T)最高可达3.97±0.31。结论:99Tcm-K237易于制备,标记率高,体内外稳定性好,具有较理想且符合实际的动物体内动力学表现,可望成为一种新的靶向性肿瘤血管生成显像剂。第二部分131I-K237的制备及其在荷人肺癌裸鼠中的生物分布目的:探索131I标记多肽K237的方法,研究标记物131I-K237的稳定性及其荷人肺癌A549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采用Iodogen法131I标记多肽K237,人奇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值抑制试验和竞争抑制试验检测131I-K237的生物活性。将131I-K237经荷人肺癌A549裸鼠尾静脉注射后于不同时间处死,取肿瘤及主要脏器,测定各组织中每克组织的放射性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得制备的131I-K237标记率为(60.16±1.21)%,经分离纯化后其放化纯为(96.87±0.82)%。分别在生理盐水和正常人血清中放置24 h后,131I-K237的放化纯仍>90%。HUVEC增值抑制试验显示不同浓度下131I-K237与未标记K237的抑制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131I-K237经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后,血液中放射性清除迅速,肾脏相对高摄取。给药后肿瘤/对侧相应部位肌肉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12 h达到最高为4.3 1,24 h仍有4.19。结论:131I-K237易于制备,具有较理想的动物体内动力学和对肿瘤的高亲和性,是一具有潜在的新型靶向性肿瘤血管生成显像和治疗药物。第叁部分131I标记K237靶向治疗荷人肺癌裸鼠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多肽K237及131I标记K237(131I-K237)对荷人肺癌A549裸鼠肿瘤靶向和放射性核素双重治疗的疗效。方法:25只实验鼠建立荷人肺癌A549瘤裸鼠模型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31I组(11.1 MBq131I)、K237组(40μg)、131I-K237静脉组(含K237 40μg,1 1.1 MBq131I),以上各组均经裸鼠尾静脉给药,及131I-K237瘤体内注射组(含K237 40μg,11.1 MBq13’I)。各实验鼠均于15天后再次给药,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定期测量肿瘤体积。实验至第31天处死小鼠,比较肿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并通过生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组织学等方法检测131I-K237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毒副作用,检测CD34在各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两样本均数比较行成组设计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13I-K237静脉和瘤体内注射组、K237组及131I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5.01%、78.99%、31.15%、12.61%。131I-K237静脉和瘤体内注射组肿瘤平均体积较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K237组和131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显示131I-K237治疗组和K237组肿瘤细胞发生明显坏死;未发现肝、肾和血液的辐射损伤效应。结论:131I-K237对荷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钟世顺, 张振书[6]2001年在《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与人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观察了68例人大肠癌组织中的 VEGF 及 KDR的定位与分布,并对血管进行染色及计数。结果 68例大肠癌组织中 VEGF 表达阳性率为55.9%(38/68),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膜及胞浆:KDR 表达阳性率为45.6%(31/68),既可位于癌组织及癌组织旁的血管内皮细胞,又可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及胞浆。VEGF 表达与大肠 Dukes 分期密切相关。VEGF 表达阳性大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31.2±12.6)显着高于 VEGF 表达阴性(12.7±6.3)(P<0.01),而且随着 VEGF 表达强度的增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肠癌细胞分泌的 VEGF 既可以旁分泌的形式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也可能存在着自分泌形式,VEGF 与大肠癌的生长、浸泣和转移密切相关,是大肠癌主要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

冷怀明[7]2002年在《《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外文字母、数字1 2 5I标记1 2 5I-RGD - 4CY肿瘤αvβ3受体显像的实验研究 (李前伟等 ) 2 4(1 1 ) :1 340 - 1 3421 甲基 4 苯基吡啶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陈锦华等 ) 2

李琴[8]2014年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拥塞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增加,尤其现在的叁网融合已经趋于实现,用户对于互联网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主动队列管理(AQM)已经成为了网络拥塞控制的热点问题。网络拥塞控制的目标是尽可能少的丢包率、尽可能低的时延、尽可能公平地分配带宽、尽可能低的网络抖动、尽可能大的吞吐量等。目前较多的AQM算法都存在着参数固定、不能实时调整的问题,导致对动态网络的适应性较低。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拥塞控制方法,提高拥塞控制的自适应性。首先,详细分析了传统的AQM算法机制,诸如RED算法、ARED算法、PI算法和PID算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将队列长度和到达速率同时作为丢包率的参考对象,再与模糊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两种算法:RSPID算法和CNRPID算法,其中CNRPID算法还运用了CHOKe算法的“击中”理念。最后,利用NS2仿真软件对提出的两种算法和传统的AQM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算法相比于传统的AQM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收敛性以及稳定性。

吴媛媛[9]2009年在《大肠癌组织PRL-3、VEGF表达与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恶性肿瘤中已排第四位。大肠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却有15﹪~35﹪的患者已发生转移,其中肝脏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转移部位,进展期患者肝转移发生率高达50%~70%左右。目前,对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学治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但一旦发生肝转移后,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单个或局限于一叶的肝转移中位生存期低于24个月,两叶均转移者更低,中位生存期低于18个月,如果不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生存期不超过9~12个月。因此,对大肠癌患者,如能预测或早期发现肝脏转移,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及其产物有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浸润转移。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 cell-3, PRL-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PTP),众多研究表明其与大肠癌肝脏转移密切相关。同时,血管生成也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在众多的血管形成相关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PRL-3及VEGF在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肝脏转移的关系,同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8~2005年随访资料完整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病例114例,其中63例经影像学(B超、腹部CT、MRI)等检查手段证实有肝脏转移,并排除原发性肝脏肿瘤(其中36例为同时性肝转移,27例为异时性肝转移),51例术后随访至少3年未发现复发转移。全组男性71例,女性43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57岁;汉族102例,回族12例;肿瘤位于直肠74例,乙状结肠19例,升结肠11例,降结肠7例,横结肠1例,回盲部2例;根据2002年AJCC大肠癌分期标准,手术时病理分期为:Ⅰ期16例,Ⅱ期45例,Ⅲ期17例,Ⅳ期36例;病理类型:管状腺癌110例(低分化15例,高、中分化95例),粘液腺癌2例,小细胞癌及乳头状腺癌各1例;肿瘤大小以直径4cm为界分为两组,≤4cm者52例,>4cm者62例;其中51例患者采用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了血清CEA、CA199值。由于实验经费不足,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114例中抽取69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69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及28例良性病变大肠组织中PRL-3及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其中28例良性病变患者来自健康体检者。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RL-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其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PRL-3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与淋巴结、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无关。2、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其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3、PRL-3、VEGF均为阳性组患者肝转移率显着高于其中一项为阳性及两项均为阴性组。4、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病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A199值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民族及是否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无关。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患者病程为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肝转移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肝转移组,同时性肝转移组患者生存显示出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RL-3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与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无关,提示PRL-3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但尚不能作为大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预测指标。2、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密切相关,提示VEGF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肝脏转移,可以成为判断大肠癌肝脏转移及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3、PRL-3、VEGF均为阳性组患者肝转移率显着升高,提示联合检测PRL-3及VEGF对预测大肠癌肝脏转移可能更具一定指导意义。4、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病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A199值、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有关,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患者病程可独立地影响大肠癌肝脏转移。

管代禄[10]2017年在《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山羊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悠久的山羊驯化和养殖历史,拥有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遗传资源。山羊为人类提供肉、纤维、皮和奶等产品。然而目前对山羊特征体型体貌、重要的生产和繁殖等经济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多以单基因和候选基因验证为主,这严重忽略了生物的系统性,所以筛选的致因基因的准确度也较低,从而导致山羊经济性状遗传剖分和遗传机理研究进展缓慢。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从全基因组层面筛选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饲养在西南大学实验羊场的大足黑山羊(n=6)和内蒙古绒山羊(n=6)为研究对象,采集颈静脉全血样本用于DNA提取,经检测合格后用于构建350bp双末端测序文库,然后采用Illumina HiSeq PE150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通过BWA软件进行质检和过滤接头等后比对到参考基因组。接着利用SAMtools软件检测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tide Polymorphism,SNP)并用ANNOVAR软件注释。分别采用Cluster 3.0、ADMIXTURE和MEGA 5.2进行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和邻近进化树分析;变异比较分析首先筛选每个群体相同的SNPs,然后比较两个群体差异SNPs,并将外显子SNPs注释到基因;其次分别计算群体杂合性(Heterozygosity,Hp)和群体分化(Fst)来筛选候选基因,再分别用Goseq(Bioconductor 2.12)和KOBAS(kobas2.0–20120208)进行GO和KEGG注释分析初步了解候选基因功能。本研究共产生192.747Gb原始数据,平均鉴定了500多万个SNPs。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和邻近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能够被完全分成结构清晰的两个不同群体;变异比较分析发现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特有的SNPs各有1,873和1,706个,其中外显子变异各有21和17个,分别注释到16和14个基因;杂合性计算在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分别筛选到155和294个候选区域,分别包含86和97个候选基因;Fst统计检测到368个选择消除区域,含有候选基因164个;然后选取低杂合度和高遗传分化的前1.0%区域作为受选择区域,在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内分别筛选到239和176个候选区域,分别注释到135和176个候选基因。经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并结合参考文献报道和试验验证分析发现候选基因与山羊的体貌、生产和繁殖性能相关。如KIT基因(rs647214940)可作为山羊白毛的候选基因,FGF5基因是调控山羊被毛生长的关键候选基因;BIRC6基因可能是山羊季节性繁殖的重要调控基因;EGLN1基因(rs659097694)是内蒙古绒山羊适应性高海拔环境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全基因重测序、变异检测、群体结构、变异比较和选择信号分析等手段,筛选了系列与山羊经济表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度揭示山羊表型性状的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131)I-抗KDR McAb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D]. 王源. 第叁军医大学. 2002

[2]. ~(131)Ⅰ-KDR单克隆抗体抑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J]. 王源, 程绍钧.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04

[3]. 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核素显像及治疗的实验研究[J]. 程绍钧, 李前伟, 李忠俊, 王源, 黄定德.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05

[4]. ~(131)I-抗KDR McAb在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体内分布实验[J]. 王源, 程绍钧.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3

[5]. 核素标记多肽K237在肺癌分子显像和靶向治疗中的实验研究[D]. 郑金旭. 江苏大学. 2011

[6]. 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J]. 钟世顺, 张振书.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1

[7].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02

[8]. 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拥塞控制研究[D]. 李琴.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9]. 大肠癌组织PRL-3、VEGF表达与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D]. 吴媛媛. 宁夏医科大学. 2009

[10]. 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山羊经济性状候选基因[D]. 管代禄. 西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131)I-抗KDR McAb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小鼠瘤体生长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