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中国农村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说是有希望、有条件的。但是,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考虑到中国尚有约2/3的人口属于农村人口,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可以说,在今后10多年内,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为此,应当认真研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问题和难点,找到解决问题、克服难点的突破口,以科学地确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和优先次序,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小康指标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由2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以全面反映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该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该课题组还确定了该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到2010年的目标指数及其权重(注:参见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本文将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提供的反映2002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数据,测算2002年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注:由于本文完稿时2003年的全国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本文还难以对2003年的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与2001年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一些对策。本文将首先对全国以及各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测算和排序,然后对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全国和各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
(一)全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
从全国来看,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在2001年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测算,2002年,全国农村实现的小康水平已经达到2010年目标水平的70.6%(参见表1),比2001年高出4.8个百分点(注:经过调整,2001年的实际进度不是67.7%,而是65.8%。)。因此,在余下的8年时间(含2003年)里,全国农村小康建设距离2010年的目标还有不到30%的路程。按照2001~2002年的发展速度,亦即如果从2003年起,小康水平每年提高4.8个百分点,则中国农村还需要6~7年的时间,即可达到预定的小康目标水平。换句话说,按照2001~2002年的发展速度,中国农村确实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阶段的目标。
表1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实现程度
指标 权重 2010年
2002年2002年实
2001年实
小康目标
实际数现进度(%)
现进度(%)
综合指数 100 70.6 67.7
一、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30 68.5 65.9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45 39.1
86.9 83.8
2.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4 45 34.1
75.8 72.7
3.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3 50 27.4
54.8 54.3
4.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 95 84.6
89.1 89.3①
5.每一农村劳动力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 4 2.0 0.19
59.5 57.2
6,每一农村劳动力的农村用电量(千瓦小时) 41000 616.9
61.7 54.1
7.每一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 4
100005221.3
52.2 48.8②
8.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 4 60 41.8
69.7 69.5
二、经济效益 20 79.2 67.4
9.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元)
4
15000
12394.2
82.6 74.1
10.每一农业劳动力农业增加值(元) 460005038.1
84.0 66.7
11.每一农村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元)412001015.3
84.6 64.3
12.每百元农民纯收入的费用(逆指标,元)4 25 34.7
72.0 68.3
13.每一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提供的利税(元)4
100007263.4
72.6 63.5
三、人口素质 20 66.4 66.6
14.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国,‰) 5 7.0
9.3
75.3 72.0
15.农村6岁以上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5 60 44.5
74.2 71.8
16.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人)3 5.0 7.59
65.9 65.0
17.每万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技专业人员数(人)4 40 20.0
50.0 59.2
18.每万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实用技术人次数(人次) 31500
910③ 60.7 60.6
四、生活质量 30 69.8 70.3
1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38302475.6
64.6 61.8
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428401834.3
64.6 61.3
2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4 32 26.5
82.8 80.3
22.农民恩格尔系数(逆指标,%)3 38 46.3
82.1 79.6
23.农民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数(部) 3 90 40.7
45.2 68.0④
24.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部)3 80 60.5
75.6 68.0
25.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 3 85 56.6
66.6 64.8
26.每万人口医生数(人)3 20 14.7
73.5 82.5⑤
27.每村有乡村医生、卫生员人数(人)2 2.5 1.89
75.6 72.8
注:①此数据有误。2001年的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为84.2%,相应地,该指标2001年实现小康的进度应为88.6%。
②该项指标的名称在《中国小康社会》中被误为“每一农村人口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
③此为2001年数,取自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朱庆芳还提供了2002年的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和每万农村劳动力中有农技专业人员数,特致谢忱。
④朱庆芳改变了目值标,即从“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50部”改为“90部”,按照新的目标值,2001年的实现进度应为37.9%。
⑤朱庆芳在计算2001年这一指标的实现进度时,使用的是全国每万人口医生数,如果按当年农村数据计算,则2001年的实现进度应为58.5%。
资料来源:①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9~130页(第2列、第3列和第6列数据);②《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第4列、第5列数据)。
但是,正如表1所示,在衡量农村小康建设水平的各个指标之间,明显存在着进展的不平衡。
首先,就四类指标来看,人口素质指标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度最慢,仅为66.4%;经济效益指标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度最快,达到了79.2%。与2001年相比,2002年,四类指标的变动幅度分别为: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实际提高约2.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指标提升11.8个百分点;人口素质指标实现小康目标的水平有所回落,估计主要原因是第16个指标值下降了9个多百分点;生活质量指标实际提升约5个百分点。可见,经济效益指标实现小康目标是比较容易的,而其他三类指标要较快地实现小康目标则不那么容易。如果按照2001~2002年的发展速度,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方面,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需要13.7年,亦即要到2014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人口素质指标方面,实现第一阶段目标所需时间尚不可预测;在生活质量指标方面,经调整后,2001年的进度应为64.8%,2002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因而这类指标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时点大约在2009年,略可提前1年;而在经济效益指标方面,从2003年起,再有两三年即可达到第一阶段的目标,但这里假定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实际上,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可能不受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
其次,这四类指标内部不同的具体指标达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度有一定落差。从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方面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可以按预期时间实现或者超前实现的,而农业生产条件本身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度明显较低,且发展速度也明显滞后。考虑到真正务农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农业,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滞后不能不是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问题。
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各个具体指标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展都比较令人乐观,第9~第11个指标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与第一阶段目标水平的距离都在20%以下,按照2001~2002年的发展速度预测,估计两三年内即可达到目标;第12个、第13个指标所达到的小康水平,虽然与第一阶段目标水平的距离为28%左右,但进展很快,最终达到第一阶段目标水平也应当是两三年内的事情。
从人口素质方面看,如果不考虑第17个与第18个这两个指标,那么,其余3个指标在2002年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综合进度为72.7%,比2001年的70.3%提高了2.4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全国农村这3个指标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时点大约也是2014年。其他2个指标的进展情况不令人乐观,并且,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农民的技术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尽快改进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是特别需要予以注意的大事。
从生活质量方面看,按照2001~2002年的速度,所有9个指标达到第一阶段目标水平的预期时点分别为:人均纯收入在2013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2012年,人均住房面积在2009年,恩格尔系数在2010年,百户拥有住宅电话数在2010年,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数在2008年,饮用自来水的人口比例在2021年,每万人口医护人员数在2005年左右,每村医护人员数在2010年左右。可见,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以及饮用自来水的人口比例将成为2010年能否实现第一阶段生活质量小康目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应当指出,以上的预测分析并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本文据以预测的数据的时间序列太短,许多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进程的随机扰动因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各个方面的指标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程,可能加快,也可能放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其向第一阶段小康目标推进的速度。如果继续保持2001~2002年的进度,甚至出现某些不利因素的负向扰动,那么,要在2010年达到全部预期目标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事。
(二)中国各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农村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此,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本文运用上述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一方面有力地显示了这种不平衡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这里,首先对各地农村小康建设的综合进展情况进行测算和排序,然后分别就各地区农村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人口素质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四个方面实现第一阶段小康目标的进度进行测算和讨论。
表2是对各地农村小康建设的综合进展情况测算的结果(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在测算各地区的小康目标实现水平时,没有计入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技专业人员数、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人次数和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这三个指标。每百元农民纯收入的费用这一指标也被排除在综合评估的范围之外。一方面,这是因为,由于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存在内部差异,笔者担心根据这种内部不统一的数据进行测算的结果会与实际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这个指标的设计是有问题的,它对于农村小康建设的涵义不是很清楚。例如,生产投入多可能意味着农民的收入也高,尽管由于投入的报酬递减法则的影响,产出的效益不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加。这样,在对各地农村小康建设进度进行综合评估时,必须把赋予这4个指标的权数(合计14分)从总权数中减去,因而,实际用于测算的总权数不是100,而是86。)。从综合排序的情况看,各地农村小康建设进度的差异,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社会发展地带的现有落差。排在前10位的省(市),在经济、社会、地理上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带,其中,有6个省(市)已经提前实现并且超越了2010年的预期目标,另有4个省(福建、广东、河北和山东)的农村小康建设水平都比较接近2010年的预期目标。排在第11位~第20位的,有7个省属于中部地区,1个省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海南),2个省(区)属于西部地区(内蒙古和重庆)。而排在第21位~第31位的,有10个省(区)属于西部地区,只有1个省属于中部地区(安徽),这些省(区)的农村小康建设水平与2010年的预期目标都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甘肃、云南、青海、西藏和贵州5省(区)的差距,都在50%以上。这些地区要在2010年实现小康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表2分地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水平指标进度综合评估
社会结构和生产经济效益 人口素质 生活质量
综合评估
地区条件指标评估 指标评估 指标评估 指标评估
进度
排序 进度
排序进度
排序
进度排序
进度排序
上海
146.1 1 125.2 1564.7 1
142.4 1204.4 1
北京
124.6 2 113.3 3432.9 2
112.2 2165.2 2
天津
119.1 3 95.8 6289.1 490.9 5131.6 3
辽宁77.8 7 81.3 9298.5 374.110110.7 4
浙江96.1 4 112.9 4115.013
107.1 3105.5 5
江苏90.9 6 82.3 8169.3 696.8 4103.0 6
福建77.8 7 120.1 2 89.52188.7 6 90.9 7
广东91.9 5 88.6 7 90.02083.2 7 88.2 8
河北68.610 68.211129.3 975.9 9 80.0 9
山东68.111 68.710113.41479.8 8 78.710
海南46.730 109.9 5 75.62356.727 66.017
湖北62.712 55.118165.6 765.717 77.811
黑龙江 55.123 41.622186.4 571.811 77.712
吉林58.515 62.212153.9 867.013 76.213
湖南57.816 56.817121.71166.715 70.114
河南54.824 59.615 99.81866.216 66.116
山西56.517 33.025112.21568.312 64.319
江西60.914 56.916 75.62365.717 63.920
安徽53.525 48.120 84.72264.819 60.824
内蒙古 55.920 60.813119.91260.823 68.015
重庆55.721 31.327124.31063.120 65.918
新疆73.2 9 59.814 67.82551.329 63.021
陕西55.622 31.228105.81666.814 62.222
四川56.019 40.023105.81659.824 61.723
广西46.929 45.121 90.71962.821 58.225
宁夏62.613 32.526 55.62661.322 55.526
甘肃46.928 27.331 67.82558.025 49.927
云南44.531 36.324 48.82957.426 47.728
青海51.126 30.929 43.43053.028 46.829
西藏56.517 48.219 27.63143.831 46.530
贵州48.527 30.929 50.12847.630 45.23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不仅各地区之间存在上述显著差异,大多数地区内部的四类指标实现第一阶段预期目标的进展也相当不平衡。即使排名在前10位的,也只有上海和北京2个市内部各指标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度比较平衡,四类指标各自的排名均与综合排名基本一致。另外,贵州在四类指标上的排名的差异也不大,最高名次与最低名次之间相差4个位次,但这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因为这意味着贵州在这四个方面的小康建设的进度都很滞后。
总的说来,大多数地区内部存在的这种差异表明,在总体水平相对或绝对较低的情况下,各自存在着“短腿”,这些地区特别需要加以注意。例如,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方面,云南、海南、广西、甘肃、贵州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进度都在50%以下;在经济效益方面,甘肃、贵州、青海、重庆、陕西、山西等几个省份的进度特别慢,仅为27.3%~33.0%;在人口素质方面,西藏、青海、云南的进度差距较大,仅为27.6%~48.8%;在生活质量方面,西藏和贵州的进度也在50%以下。总的来看,贵州在各个方面都落在了后面。
二、影响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因素简析
为了定量地考察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因素,笔者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是后向(backward)回归,即在回归分析过程中逐步剔除所有不能通过统计检验的变量,最后保留通过了统计检验的变量。
(一)各类指标实现小康目标的进度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作用的比较
这里,首先分析四大类指标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影响,然后分析各大类指标内部的具体指标对该大类指标的影响。
就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而言,四大类指标对实现小康预期目标的进度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见表3)。表3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提供了比较它们所起作用的依据。显而易见,到2002年为止,人口素质指标实现小康预期目标的进度对于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最大,分别为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作用的2.1倍、3.2倍和2.7倍。
表3四大类指标实现进度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度的作用分析
未标准化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显著度
常数 0.1680.332
— 0.505
0.618
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
0.3460.007 0.24446.185
0.000
经济效益 0.1820.004 0.15546.583
0.000
人口素质 0.1520.001 0.500
131.348
0.000
生活质量 0.3170.009 0.18836.993
0.000
注:R[2]=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在每一大类指标内部,不同的具体指标的实现进度对于各该类指标的实现进度的作用也有较大差距。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方面,从表4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劳均用电量的实现进度所起作用最大,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所起作用最小,前者大约为后者的14倍,与其他几个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作用的差距也在1~2倍之间。
表4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诸指标实现进度的作用分析
未标准化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显著度
常数 0.0610.096 —
0.6370.531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330.0000.201746.4430.000
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0.1340.0000.165358.7300.000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0.1010.0000.150292.8980.000
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0990.0010.031 91.0840.000
劳均农机总动力
0.1330.0000.152557.4490.000
劳均用电量
0.1330.0000.433825.2660.000
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0.1340.0000.172693.5530.000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 0.1330.0000.200729.7660.000
注:R[2]=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在经济效益方面,百元人均纯收入的费用这一指标未能进入回归模型,因而被舍弃。换句话说,这一指标在推进农村经济效益指标实现预期小康目标方面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其余4个指标中,根据表5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最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最小,前者是后者的3.8倍;另2个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与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的差距也有2倍左右。
表5经济效益诸指标实现进度的作用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 显著度
常数
-0.0270.017 —
-1.545
0.135
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0.2500.0000.5982484.410
0.000
劳均农业增加值 0.2500.0000.2691189.225
0.000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0.2500.0010.156 427.722
0.000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利税0.2500.0000.302 847.498
0.000
注:R[2]=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在人口素质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出奇地大(见表6),分别为6岁以上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和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这2个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作用的13.7倍和4.7倍。这种结果显示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成功,也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严峻现实。另外,前面提到的人口素质指标的实现进度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影响最大,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表6人口素质诸指标的实现进度的作用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
t值
显著度
常数 0.020 0.027 — 0.7260474
人口自然增长率0.385 0.000 0.85212942.121
0.000
6岁以上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0.384 0.000 0.062 845.3050.000
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0.231 0.000 0.1812190.2980.000
注:R[2]=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在生活质量方面,大多数具体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相对均衡一些(见表7)。比较而言,人均纯收入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较大,每万人口医卫人员数、恩格尔系数和每村医卫人员数3个指标的实现进度所起的作用较小,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是最小标准化回归系数的3.6倍。
表7生活质量诸指标的实现进度的作用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 t值显著度
常数
0.7131.294 —0.5510.587
人均纯收入 0.1840.018 0.279 10.1830.000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0.1510.016 0.233 9.5830.000
人均住房面积
0.1440.009 0.197 16.1680.000
恩格尔系数 0.1390.023 0.085 5.9960.000
百户住宅电话数 0.1260.013 0.170 9.3960.000
百户彩电数 0.0860.011 0.125 7.9570.000
每万人口医卫人员数 0.0900.009 0.077 9.6070.000
每村医卫人员数 0.0730.005 0.095 15.7760.000
注:R[2]=0.9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应当指出,在上述分析中,某类或某个指标的作用特别大并不意味着它特别重要,而仅仅意味着,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必须特别注意那些目前所起作用较小的指标,这些指标正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腿”,影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
(二)影响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理论上讲,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类指标、经济效益类指标是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两类基础指标。在这两类指标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土地生产率)可以说又是重中之重。后面的分析也表明,加快这3个指标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具有重大的“辐射”和“带动”意义。因此,这里将特别分析影响它们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因素。
对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实现进度而言,人们可能会认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实现小康目标的进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回归分析表明,只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对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有一定影响:前者每提高1个百分点,后者可提高0.618个百分点(模型的标准误=0.147,标准化回归系数=0.614,显著度=0.000,解释力为37.8%),其他因素均未能进入回归模型。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更多地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国家的城镇化战略和政策安排。
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将同样会受到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可提高0.674个百分点(模型的标准误=0.086,标准化回归系数=0.824,显著度=0.000,解释力为67.9%)。当然,本文的指标体系未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展,如果把这个因素包括进去,估计模型的解释力还会有所提高。
在本文所依据的指标体系中,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的实现进度主要受劳均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两个指标的实现进度的影响(见表8),其他因素均未能进入回归模型。表8的回归模型的解释力仍然不高,可能的解释是,农业结构调整这一因素未能进入本文所依据的指标体系,因为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无不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生产率。
表8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实现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显著度
常数 -36.50230.552 — -1.1950.243
劳均农机总动力 0.8710.350 0.350 2.4840.019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1.2440.265 0.661 4.6970.000
注:R[2]=0.48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从上述分析来看,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村劳均农机总动力亦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之基础。
(三)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实际上是农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而分析结果表明,衡量农民生活质量实现2010年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的几个主要指标,大都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相应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高度相关(参见表9)。一般而言,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可以把收入水平视为生活质量状况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尽管其他因素之间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很难说这些相关关系具有因果关系的性质。因此,根据表9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把人均纯收入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作为衡量农民生活质量实现预期小康目标进度的关键因素。
表9农村生活质量诸指标实现进度的相关分析
人均纯收入实现
人均生活 人均住 恩格尔百户住宅百户
小康目标的进度
消费支出 房面积 系数 电话数彩电数
人均纯收入1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0.950**
1
人均住房面积0.747**
0.835**1
恩格尔系数 0.682**
0.614** 0.363*1
百户住宅电话数 0.921**
0.856** 0.666** 0.770** 1
百户彩电数 0.847**
0.761** 0.472** 0.815**
0.865** 1
注:**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双侧检验;*表示在0.05的上平上显著,双侧检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没有把农村每百万人口的医卫人员数和每村医卫人员数2个指标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纳入表9的相关分析,因为一般而言,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相关措施(例如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等)密切相关,因而,在这2个指标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2个指标不重要。
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现进度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综合来看,生活质量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仅仅受到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的实现进度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后者每提高1个百分点,前者可提高0.757个百分点(模型的标准误=0.068,显著度=0.000,解释力为81.2%)。经济效益指标的整体进度对生活质量指标的整体进度没有影响,但其中的个别指标单独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此,本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现进度进行了回归分析(见表10)。表10所显示的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达到了95.9%的高水平,这表明该模型是非常有效的。从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纯收入实现进度可提高0.411个百分点。而且,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在4个影响因素中,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作用最大,劳均用电量的作用次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作用最小。因之,就目前而言,加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是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主要路径。
表10人均纯收入实现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显著度
常数6.9225.717
— 1.2110.237
诚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660.049 0.1973.3690.002
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0.4110.087 0.4004.7460.000
劳均用电量 0.1250.037 0.3213.3380.003
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0.1160.024 0.2604.7730.000
注:R[2]=0.9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的实现进度不直接受人均纯收入的实现进度的影响,而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的影响(见表11)。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实现进度将提高0.143个百分点;类似地,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实现进度将提高0.204个百分点。而且,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几乎同样重要。表11的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虽然只有57.1%,不算很高,但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表11农村恩格尔系数实现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t值显著度
常数
57.6994.452
— 12.9610.000
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0.1430.046 0.421 3.1440.004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2040.056 0.487 3.6360.001
注:R[2]=0.5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四)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分析
农村人口素质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同样主要受社会结构和生产条件指标实现进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者每提高1个百分点,前者可提高3.869个百分点(标准误=0.486,显著度=0.000,模型解释力为68.6%)。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衡量人口素质的几个指标中,只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实现进度较大程度地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这2个指标的实现进度的影响(见表12)。从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值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实现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实现进度将相应提高3.835个百分点;类似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其预期目标的进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其预期目标的进度将提高4.238个百分点。而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实现进度的作用更大。人口的文化程度(包括6岁以上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以及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少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表明,还有其他不属于本文所依据的指标体系的因素在影响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其中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政府有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投入。
表1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实现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未标准化 标准化
回归系数
标准误
回归系数 t值显著度
常数 -362.669
60.152 — -6.0290.000
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3.8350.7580.455 5.0560.00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2380.6160.619 6.8780.000
注:R[2]=0.80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
需要指出的是,表11和表12显示,农户人均纯收入实现预期小康目标的进度未能进入回归模型。这与通常的看法相违背。可能的解释是,首先,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高度相关,这一点已经在本文表10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对于恩格尔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说,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通过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而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恩格尔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收入的相关不是一种虚假相关,收入也只是中间变量,而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其次,之所以人均纯收入不能成为最终决定变量,是因为恩格尔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更多地反映了一种与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市居民哪怕是低收入的贫民也不愿意或不能够多生育,就是一个明证。
三、几个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就全国而言,如果说经济发展本身已经进入一种较为顺利的轨道,那么,如何加快社会发展,则是需要倍加注意的问题。如上所述,在人口素质、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饮用自来水人口的比例等几个方面,如果不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将难以在2010年实现第一阶段的预期小康目标。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目标,已经不是单靠农民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是说,在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尤其需要关注农村的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村人口的素质。
其次,就各地区而言,在许多指标上差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缩小地区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进一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甚至取消像农业税这样的不合理、对国家财政影响也不大的税种,或者改“税亩”为“税市”,切实减轻以农为业的农民的负担,已经是当务之急。同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帮助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和提升发展能力,是在近期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举措。
第三,加快落后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在这方面,可以考虑逐步改革农村教育收费制度,甚至应当考虑实行免费教育的可能性,真正使义务教育成为国家的义务,而不只是农民的义务。同样,为解决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问题,也应当加强国家的作用。
第四,各地区需要认真分析本地农村小康建设中的“短腿”,找出切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的发展思路与战略。在东部地区,虽然发展的水平已经很高,但同样存在“短腿”,尤其是一些发达省份,应当在社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下大力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点,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加快社会发展,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在推动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尽早消除一切阻碍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制度藩篱和人为障碍,促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实现职业转移的同时也实现身份转变,真正从农民转化为市民,从而达到减少农民、增加收入的目标。
最后,还应当提到的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应当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由于资料的限制,也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存在的缺憾,这里没能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测算和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中不重要,相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据统计,到2002年,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仅及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的1/22(注:参见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步的瓶颈,不突破这一瓶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是没有保障的。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回归系数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农村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