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惠涛[1]2002年在《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形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现代科技的发明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种种挑战。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加强网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本论文侧重研究了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问题。 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互联网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提出的挑战。第二部分,论述了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内涵。第叁部分,着重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论述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第四部分,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途径:“网上学校”、“电子家庭”、“虚拟社区”、“网上政府”等。第五部分,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方法。 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将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分开;第二,本文对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第叁,本文着重在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内涵和评价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创见性的论述;第四,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手段。
穆慧涛, 魏全胜[2]2004年在《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某事物或活动进行“评述”与“估价”。互联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力进行评判的一种活动。对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
穆惠涛, 李毓萍[3]2009年在《如何使“黑客”变“红客”——提高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中由"黑客"变"红客",是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时代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互联网世界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因此,本文从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途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邵丽莹[4]2015年在《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该话语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也提供机缘。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看,因网络成为话语活动的重要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群体与话语内容,话语主体间的交往互动频率加快;但是价值观疏离,社会约束性淡化,话语权分流,话语自身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亟需强化。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从将话语仅仅视为语言的工具,到网络语境下重视话语本身的生命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话语是语言的具体实践,因而话语从根本上讲与人的存在有关。话语不是单纯的载体或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讲,话语也是权力。话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存在,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就是社会语言在网络语境下的具体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自身的话语范式,范式不是静止而是不断发展上升的。语境的变化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缓慢前进,生活化、人本化、理性与非理性并重的话语范式是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孜孜不倦的追求,网络最终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谐共生。
耿洁[5]2011年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产生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为璀璨的科技景观。它是全球性的计算机互相连接的网络。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深刻且密切的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接受与适应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早已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使用人群。随着高校校园网的陆续建成,在高校中互联网普及率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经超过90%。网络的神秘面纱已经退去,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力。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肯定。然而,一切社会的进步都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人们在欣喜网络带给人类福祉之余,也会发现这一社会变迁尚有许多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时还无力应对的。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多元化等特点加大了网络的管理难度,弱化的网民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责任感,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与负面的影响。很多好奇心强、自律性差、性格冲动的大学生经不住网络中铺天盖地的非法信息、不健康言论等网络垃圾的诱惑,网络失范行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涉及的方面也在不断的扩大。目前许多迹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引起了社会学的普遍关注,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不仅具有改善大学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等现实意义,同时对研究失范社会学和丰富德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在整理、分析以往网络失范行为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理论为支撑,从社会失范和政府治理的高度定义网络失范行为的含义。将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网络的特性相结合,在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剖析,解析了这种新的失范产生的原因。在网络对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道德潜移默化影响的大背景下,针对网络失范行为这一负面效应,提出了政府治理的若干思考。
覃凯[6]2019年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移动社交网络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随着第一批00后参加高考步入大学校门,属于他们的新时代也即将开启。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00后高职学生的社交网络素养成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00后高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的思想及行为的解读,提出了加强00后高职学生社交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研究[D]. 穆惠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评价研究[J]. 穆慧涛, 魏全胜.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3]. 如何使“黑客”变“红客”——提高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途径[J]. 穆惠涛, 李毓萍.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4]. 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D]. 邵丽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5].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治理研究[D]. 耿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6].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移动社交网络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覃凯. 电子商务.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