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的“质量”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高职教育的“质量”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1)01-0096-03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与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自教高[2006]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并不清楚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到底是什么。本文主要借助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进行辨析,以求得对其真实意蕴的揭示与把握。

一、内涵:绝对质量,还是相对质量

英文中的质量“Quality”一词源自于拉丁文qualis,意思是“某一种”。《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quality”的解释是:人的性格中诸如勇敢、智慧以及忠诚等的品质;尺寸、颜色、感觉以及重量等让一样东西与其他东西不同的方面;一样东西好和坏的程度;一种高的标准。[1]《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一词的解释,一是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有时也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质量是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的变化而改变。二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2]去掉物理学上的用法,综合中英文权威辞典的解释,可以发现“质量”一词有三种涵义:性质、质地(中性词);事物好坏的程度(中性词);好的东西(褒义词)。而在“教育质量”这样的表述中,“质量”一词则主要涉及后两层涵义,即表示“教育的好坏程度”和“好的教育”,这样便产生了“相对教育质量”与“绝对教育质量”的分野:前者是指以一定标准衡量的教育的好坏程度;后者则仅指好的教育。

那么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而言,其是一种相对质量,还是一种绝对质量呢?如果一位家长说,“这所高职院校是有质量的。”他/她在绝对意义上使用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概念。但对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严格地讲,其质量却是一个相对概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院校并不是要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和最优秀的毕业生,它们只要按照顾客群的需要,即以他们的需要为标准,来提供教育服务。如果这样的教育服务达到了这样的标准,那么它就是有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种相对意义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就是其满足顾客群预定质量标准的程度。因此,正是在这样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绝对质量是属于学术教育的,是精英主义的(Elitist),相对质量则是属于职业教育的,是平等主义的(Egalitarian)。

二、外延:教学质量、科研质量还是社会服务质量

从中世纪大学到洪堡模式,再到美国现代大学的威斯康星思想,高等教育在近千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教育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等院校三种职能实现的程度。[3]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教学质量是其质量的核心内容,而科研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都是为教学质量服务而存在的。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科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创造知识、创新技术,而是为教学服务、为管理服务。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类型应该是基于行动研究的院校研究。这与以知识生产和创新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型大学有着根本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加强与企业、行业、社区等的联系,并与它们展开合作,共同培养特定工作岗位和职业群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吸引力、与外界增加联系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这些社会服务包括企业员工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以及与部分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基地等。

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而科研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两翼”。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依赖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三、标准:内部质量,还是外部质量

如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顾客群体,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顾客群的需求也会不同,这一外部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自身而言,它们可以通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等建立内部质量标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质量评估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到底应该是内在的,还是应该是由外部质量标准决定呢?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毋庸置疑,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其更加关注顾客,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以及雇主的满意度,更加关注技能习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由顾客群的质量标准来决定。当然,这绝非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设定的质量标准不重要: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标准是一切质量的基础,是“实际的质量”(Quality in Fact);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只有首先把顾客群的质量标准转变为内部标准,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如果外部顾客群的标准是质量的目标,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标准是实现外部质量标准的手段和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这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体现了两者分离与对立。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之间的这种对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逐步走向统一和消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可以与企业一起制定质量标准。顾客的要求,尤其是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将自然变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标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质量”学生即是行业企业所需要和认可的学生。高职院校“订单班”的尝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载体: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

在讨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所论及的质量其载体是什么,即所谓的“质量”是“产品的质量”,还是“服务的质量”。

很多情况下,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生产线,把毕业生比作我们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产品,无疑,这种观点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载体是我们提供给社会的产品,即毕业生。事实上,把学生作为产品的局限在于,这种观点会为我们在当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出现问题时把质量原因部分或全部地归因于学生自身素质(质量)问题找到借口——产品不合格是由于材料本身的问题造成的。此外,把学生看作是职业院校提供给劳动力市场和雇主的“产品”的观点也有违“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忽视了学习历程的复杂性以及每个个体学生的差异性,极易造成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工业化生产的误解,从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育人功能缺失。

所以,我们主张宜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载体看作是我们提供的服务,当这一服务的质量出现问题时,它通常会与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他们的职业观、学生观,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实习、实训环境的设备条件以及优越性等产生联系,从而为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线索,为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效途径。毋庸置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未来普及化的情况下,在高等职业院校对生源进行选择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以服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载体必将成为主流观点。同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内在地要求我们以服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载体: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在尽力为自己的内部顾客(Internal Customers)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包括学生在内的高职教育的顾客群体。

五、价值:内适质量,还是外适质量

质量大部分的秘诀来自于以同情和移情的态度倾听并回应客户的需求。一个机构除非把顾客摆在第一位,否则发展质量的先决条件将不复存在。但是,顾客是需要定义的。教育服务的顾客包括初级顾客(Primary Customers),即学生;次级顾客(Secondary Customers),包括家长、主管机关等;以及三级顾客(Tertiary Customers),包括未来的雇主以及整个社会。[4]众多的顾客,由于其各自利益的不同,他们对教育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质量要求都不同,从而形成了顾客群体内部之间的矛盾。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众多的顾客中,初级顾客与三级顾客之间矛盾是众多矛盾之中的主要矛盾。高等职业教育要处理好这一对主要矛盾,面临着“内适质量”与“外适质量”的价值选择问题。

内适质量观是以人的发展为关注点的质量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关键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养成。而外适质量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三级顾客的需要,更加关注人才对社会的有用性,它是一种工具主义的质量观。内适价值与外适价值的对立体现了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质量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由重视内适质量到倚重外适质量发展的过程: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压缩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比较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但由于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越来越注重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操作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但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人对以外适质量为价值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担忧: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凸显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工具价值被无限放大的结果是遮蔽了其育人方面的功能,其本体价值在外适质量观的笼罩之下日渐式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上岗前的培训班;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这正是国际职业教育提出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向“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转变的背景与深层原因。所以,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能在保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做出贡献,即如何在保证外适质量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内适质量,从而达到“内外兼修”。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不再是福利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在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我们也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能一味满足我们学生的“要求”。诚如莫利指出的那样[6],消费主义观念会导致过高估计学生观点的重要性,他们是重要的,但他们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一种线索,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才是最终的权威,学生需求有时甚至带有盲目性,高等职业教育在满足学生提出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消费”。

从世界范围看,对教育质量的关注首先发轫于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进修教育学院等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中。职业院校更加关注顾客的满意度,更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趋势对大批高职院校而言,质量有时可能会成为唯一的差别点,质量将成为各高职院校面对生存竞争时最有效的工具。而对质量内涵与本质的把握将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

标签:;  ;  

论高职教育的“质量”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