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物价水平论文

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物价水平论文

中国消费市场与物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物价论文,消费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展望

从2000年下半年起,消费需求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有所缓解,经济增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7%,较之1998年、1999年的增长6.8%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贡献颇大。进入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比较高,1—10月增长了10.1%。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消费水平有望继续走高,一部分学者、专家认为财富的缩水将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我们分析认为,关于居民消费的走势,可能既不会像前者那样乐观,同时也没有后者那样悲观,保持平稳增长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居民消费增长的基本特征。

(一)2001年前三季度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特点。

2001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品市场商品销售稳中有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其中9月份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9%,比7、8月份又略有回升,10月当月增长10.5%,增幅进一步回升。分析前三季度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大致有如下特点:

1.城乡市场销售增长差异明显。分销售地域看,城市零售额16841.7亿元,同比增长11.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951.2亿元,增长7.8%,城市零售额增长幅度比县及县以下高3.7个百分点。9月份城市零售额199.6亿元,同比增长11.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141.3亿元,增长7.5%,城市零售额增长幅度比县及县以下高3.8个百分点。特别是若拿城市增幅与县以下增幅相比,差距更大。

2.东部市场相对活跃一些。分地区看,东、中、 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5%、9.7%和9.8%,东部地区消费增幅略高一点,但从9月份当月看,三大地带月同比分别增长10.4%、10.1%和10.3%,地区间增长幅度接近,差别缩小。

3.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对消费增长贡献比较大。分销售行业看,前三季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近70%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18280.3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9月份当月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15.4亿元,同比增长10.6%,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和主要因素;1—9月餐饮业零售额3065.6亿元,增长16.2%,9月份当月餐饮业零售额376.3亿元,增长16.3%,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对社会消费品增长贡献最大;其他行业零售额5447亿元,增长4.7%,较之2001年也略有改善。

4.通讯、石油及制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较快,是居民消费中的热点。分商品销售类别看,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累计,吃的商品类增长10.2%,其中饮料类增长16.3%,其他食品类增长13.2%;穿的商品类增长9.5%;用的商品类增长10.3%,其中通讯器材类增长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8.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6.6%,居民消费趋向进一步明朗化。从9月份当月情况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统计,吃的商品类增长2.1%,增幅下滑,穿的商品类增长11.7%,增幅上升,用的商品类增长4.7%,增幅下滑,当然这也有季节性的原因。

5.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上半年实现商品零售额2441.2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倍。

(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是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2001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4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2%。收入的稳步增加是居民消费增加的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调整工资收入、增加职工的现金收入,缩短了消费购买周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改善了消费者收入预期。上半年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2.8%,增加工资约210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12.6%。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测算,2001年上半年仅工资增加一项,就拉动城镇居民新增约400亿元的货币购买力。

2.节假日消费热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经过两年的实施,节日经济已构成城镇居民的重要生活内容。2001年春节和“五一”两个黄金周所在的1月份和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5%和11.1%,形成上半年的两个增长高峰。中国居民历来重视节假日消费,一般节前职工的工资外收入会增多,一些单位也利用过节发送购物券(卡)等,使节假日成为消费品市场的黄金时段,再加上商业部门日益注重营造节日市场氛围,促成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节假日消费情结。另外,城镇居民在节日期间的消费也愈加成熟,节假日消费热己不仅仅局限于黄金周,个别地区已向黄金月方向演变,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3.市场商品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市场竞争激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了市场的活跃。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不仅商品货源充裕,而且在供给结构上也有较大改善,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吃的商品上,季节性因素逐渐淡化,各种中高档和反季节的绿色食品在各类超市十分旺销;在用的商品中,传统家用电器不断更新换代,通讯、交通、电子等新兴高科技商品成为市场新宠,特别是面对中国消费品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形势,国际商业巨头加快进军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步伐,国内大型商业和生产企业积极应对,加大了重组和扩张的力度,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消费品市场上形成了消费品生产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以及商业企业不同业态之间的激烈竞争,打折让利、降价销售、赠品促销愈演愈烈,不断挑战价格极限。这些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活跃了消费品市场,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

4.居民住房消费热度不减,拉动了相关商品的销售增长。福利消费体制改革的深化,对消费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特别是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商品房的需求不断扩大。200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仍然热度不减,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住房装饰装修用品以及部分耐用消费品销售的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1%和26.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0.2个百分点。

5.各种会展活动,商务、公务等应酬性消费日益增多,加上购物券(卡)的发放等因素,也带动了商品销售的增长。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跨国和国内跨地区的商务会展活动急剧增多,使举办城市和地区人气集聚,消费品市场直接受益,也对餐饮和零售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分析,在餐饮业新增的零售额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商务活动带来的。名目繁多的各类商务、公务应酬性活动,也直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与金融企业及部分企事业单位联手发售购物券(卡)的情况,在2001年表现得仍比较普遍和突出。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于1月份发出紧急通知,明令限期停止购物券(卡)发售和使用,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地区的购物券(卡)的使用期限被放宽。这种由财政和企业拿钱,由居民未消费的情况,事实上是增大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并对零售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等因素对消费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各地商家抓住申奥成功的商机,配合有组织的庆祝活动营造喜庆氛围,开展多种促销活动,给夏日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如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在申奥成功后的第一个周末,甚至出现了排队购申奥物品的热潮。同样,中国足球的十强赛由于成绩很好,球市火暴,球迷激情高涨,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拉动作用。另外,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对消费者的信心也有促进作用。

另外,国家消费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比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放开了国产轿车市场,各地也对家庭汽车消费的不合理收费做了清理,这些举措有利于拓展消费空间,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三)消费市场发展预测。

从未来一段时间看,中国居民消费将保持平衡增长态势,其原因:

一是居民消费大幅增加的热点消费商品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形成。目前,城镇居民正处于由以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性消费为主到以住房、私人轿车为主的消费需求跨越阶段,但由于一系列税费政策和法规严重制约着其增长,造成住房、汽车的生产、消费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房价的过高与居民收入较低构成明显的反差,大多数居民尚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即使利用积蓄买下了,也对其他消费形成了冲击。汽车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价格偏高,另一方面是价外收费多而乱导致使用费用过高,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规定,使一部分居民感叹买得起而用不起,导致其处于持币观望状态,这些均对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扩大构成约束。

二是农村大范围的消费快速增长现象很难形成。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情况下,生产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城市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短时间内实现转移,在有限资源(上地)的约束下,由于人口多,因此平均收入水平很难有大幅提高,而这又不是短期内可以改观的。

三是贫富差距拉大使更多的消费购买力沉淀或滞后。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在测度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别时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研究结果均作出现阶段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判断,甚至有专家称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无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何在,但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收入差距扩大,使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收入断层,产生了购买力脱节,进而形成消费断档。同时,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产生不良影响,对消费需求的增长有一种收缩力量。而这个问题目前在中国仍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拉大。

四是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应该说,恩格尔系数下降,信贷消费上升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中国消费方式主要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会影响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提升。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使消费模式发生变化,过去人们生活是“先攒钱再消费”,往往是“量入为出”,即遵循“储蓄、消费、再储蓄”的模式,如今则倡导“消费、储蓄、再消费”的模式。但是消费信用的缺失使中国倡导形成新的消费模式时有所顾忌,中国从自主性消费向信贷消费的转型仍需较长时间。特别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国情约束,中华民族传统的量入为出等思想观念至今在许多居民头脑中仍根深蒂固。尽管其存在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所需求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如果这种思维观念转换不到位,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及消费结构的提升将产生影响。

五是需求潜力与供给能力割裂。一方面大多数中低档次产品由于质量性能的相对低劣,形成库存积压与滞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造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衡,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含量较高、使用价值较大、消费需求强烈的高技术产品和公共产品等,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乏力和垄断因素,供给难以满足居民的内在需求。

六是每年由新增人口需求形成的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影响趋于稳定。

七是受加入WTO的影响,加上物价水平的增长将稳定在合理的幅度内,短时期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居民普遍有持币观望的心态。

综上所述,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将在10%左右,城乡消费差距明显的格局将继续保持。

二、中国物价分析与展望

(一)2001年价格形势分析。

2001年市场价格形势基本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谷,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左右。这种市场价格形势的取得,是国家进一步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的结果;是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结果;是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结果;是价格管理体制、价格形成机制适应新世纪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价格监督、检查不断强化的结果。

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的另一个原因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的大幅上涨。2000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97.4%,比1999年下降2.6个百分点。2001年1—9月,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8.3%,预计全年能在109.0%左右,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以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2001年1—9月份居民居住价格指数为101.3%,预计全年能够维持这个水平,也是全国居民价格指数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2000年相比,影响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行的因素主要有:(1)食品类中鲜菜价格的上涨幅度有所回落。2000年洋菜价格指数为105.5%,2001年1—9月仅为102.5%,预计全年也就是103.0%左右,对整个价格指数的贡献远远小于2000年。(2)水产品价格下跌对食品价格指数有所影响。2000年水产品价格指数为101.7%,2001年1—9月水产品价格指数为97.1%,预计全年在98%左右,对全年食品价格指数向下拉的作用明显。(3)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老大难的负作用仍然明显。2001年1—9月份烟酒、衣着、交通通信产品价恪指数分别为99.6%、98.1%、99%,预计全年也只能起到一个向下拉动的作用。

(二)2002年物价运行展望。

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市场物价经历了一个持续下降到止跌回升的逐步向好的变动过程。但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进入2001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再次走低,总体上呈现出低位波动下滑基本态势,其中9月份首次出现下降,降福为0.1%。虽然10月份连续7天的“黄金周”,使得物价出现了小幅上涨,但总的来看,仍处于低位徘徊,商品零售价格2001年几乎都处于下降的状态,10月份也难逃“恶运”,同比下降0.6%。

从中国下阶段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看,市场物价仍将在低位徘徊,不排除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主要依据有:

一是从国际传导因素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下行,国外需求进一步减弱,总体上将对下阶段国内市场价格起一种向下的打压作用。

二是从国内需求拉动因素看,进一步扩张内需还面临不少障碍,需求不足对市场物价的抑制作用仍比较明显。

三是从成本推动因素看,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对下游产品价格的成本推力将进一步减弱。

四是粮食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五是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关系将继续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多数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价格水平仍将继续走低。

六是政策性调价仍将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力量。由于价格总水平面临下行压力较大,各地可能会继续利用价格运行比较平稳的时机,加大对政府管理价格结构性矛盾的梳理。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低收入阶层人数扩大的情况下,政策性调价也必须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能会影响政策性调价的力度。

几种主要商品价格趋势预测:

1.粮食价格会有上涨,但不可盲目乐观。经过近几年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粮食价格恢复到了比较合理的区间,目前的价格水平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有利于提高粮食种植的科技含量。但是由于2001年粮食价格上涨,棉花价格下跌,2002年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会很强,如果2002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收成会是近三年最好的一年。同时2002年是加入WTO的第一年,根据协议要履行粮食进口的部分配额,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优势对国内粮价有比较大的压力。因此2002年粮食价格会有所上涨,但上涨的空间不会很大,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要加快。

2.肉禽、蛋价格会继续平稳上浮。由于养殖成本上升,加之这几年养殖业效益不好、生产有所调整,预计2002年肉禽、蛋价格仍将平稳上浮。

受此影响,水产品价格会相应上浮,不会低于2001年水平。在调整结构、搞好与出口国关系的基础上,蔬菜价格涨幅会超过2001年。烟酒及在外用餐的价格水平预计都会有所提高。

整个食品类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会超过2001年,仍是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上涨趋势的主要因素。

3.棉花价格呈现稳中上涨格局中。虽说2002年世界经济景气程度不会太高,棉花需求会有所影响,但国际、国内市场棉花价格2002年会出现略有上涨的局面。受棉花价格影响,沉寂多年的居民衣着类价格水平,不会再有大幅下降的形势,预计能与2001年持平。

4.食糖价格将渐趋合理。2001/2002榨季甘蔗重点产区种植面积比上一榨季有所扩大,比上一榨季增长近100万亩,全国食糖产量将比本榨季增长130万吨,总产量约750万吨,加上国储糖及进口糖因素的影响,2001/2002榨季食糖总的供求形势将基本平衡,略有缺口。

中国入世后,国内糖市与国际糖市的关系由若即若离变得异常紧密,国内糖价的捉摸不定和国际糖市的风云变化,将为下一榨季糖市注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入世后制糖业的对策和政策工作,随着国家调控作用的增强,企业对市场把握能力的提高,预计2002的食糖价格将逐步回归至合理价位。

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的上涨幅度会明显低于2001年。国家大幅下调中小学教材价格,整顿学校收费、治理娱乐文化场所,会明显影响到2002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的价格涨幅。

其它如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等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仍将维持小幅下降的趋势。随着治理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入,居民居住价格也不会有太多的上涨。房屋建设费用的逐步治理,房地产价格会有所下浮,水、电、热、气等价格也不会有太多的上涨。

6.石油价格稳中回落。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冲击后,国际航空用油需求量大幅减少。200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减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会有所放慢,因此,若目前美国对阿富汗的打击不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可以预计2002年的油价走势不容乐观。但是,也不能低估欧佩克调价机制对稳定油价的作用。因此2002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应当是持平或略低于2001年的走向,每桶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

7.2002年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会有比较明显的改观。受近几年国债持续投入的影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渐作大,其滞后作用开始显现;再加上西部开发和奥运项目的逐渐启动,2002年建筑材料的需求趋旺,价格会在近几年持续低迷的基础上明显改观。

2002年国债投向结构会作比较大的调整,技改项目会有所加强,加工工业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行业等生产秩序整顿工作不会停止,该“关停并转”的,国家也不会手软。这样一方面扩大新的、高质量的需求,一方面淘汰落后的、低水准的供应。因此2002年其它工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除汽车外)也会呈现稳中上涨的格局。

综合分析,预计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防止通缩仍是物价乃至经济工作的重点。

标签:;  ;  ;  ;  

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