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探析论文

《庄子》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探析论文

《庄子》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探析

桂 莉 娜

(广东药科大学 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澳门城市大学 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999078)

摘 要: 《庄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阐述,赋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庄子》中的生命观、自由观以及教育哲学思想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庄子生命智慧的核心在于超越人生的困境、获得生命的逍遥,为世人树立真正科学的生命观,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开辟出独特的认知实践路径。《庄子》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世人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庄子》中所蕴含的丰富处世哲学和深刻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调适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也为改进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供了重大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庄子》;生命观;自由观;心理健康教育

《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所著,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堪称中华民族源头性经典之一。《庄子》文章结构独具风格、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捭阖、酣畅淋漓,想象奇幻丰富,情致滋润旷达,意象雄浑飞越,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今本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共三十三篇。全书虽才十万余字,却是包罗万象,书中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阐述,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庄子》中的生命观、自由观以及教育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乃至当代社会的影响意义深远,作为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好了重要的精神铺垫。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信息化程度日趋发达,传统的价值观、旧有的社会规范及保障体系等面临挑战且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而个体内心对未知充满不确定性,对未来缺乏充足的安全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不足,对外界多元化自我认同不够充分,由此而引发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导致心理扭曲和心理疾患。《庄子》中所蕴含的丰富处世哲学和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调适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也为改进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供了重大的借鉴和参考。

killall & iptables -D INPUT -s 198. **.98.245 -j DROP

一、《庄子》中的生命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庄子哲学的主题在于敬畏生命和顺应自然。庄子最为关心的是生命本身的问题,即个体生命存在的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状态,他不但笑谈生死,更能直接坦然面对死亡,体验死亡,把自己整个生命投入生死问题进行主体性探索,借以找寻一条不依靠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彻大悟的精神解脱之路。庄子生命智慧的核心在于超越人生的困境、获得生命的逍遥,与此同时也为当下世人如何看待生命(知生)、如何更好地安身立命,合乎自然(养生),树立真正科学的生命观,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开辟出独特的认知实践路径。

其一,关于知生,即如何看待生命,珍惜热爱生命。《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万物皆生于气,死后又复归于气。“气”是生命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也是天地万物起灭之根本[1]410。《庄子·大宗师》述及“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生与死是生命世界的自然之序,如同白天黑夜交替那样永恒轮转变化,这也是现实存在的生命困境,虽无力摆脱,却可以通过一种明智的态度而获得精神的化解和超越,净化心灵,释放压力,回归生命世界的纯真与自然。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原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强调“道通为一”自然万物的生命整体性,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融化于“齐物”这一生命整体性境界[2]。庄子哲学关爱与呵护生命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天地一体、万物共生的自然主义大生命观世界和“兼怀万物”生命价值基础上。庄子强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一草一木,用心灵深处的悲悯与热情去呵护生命世界的整体性、多样性和自然性,放弃高于万物的优越感,平息急功近利的心态,感受当下个体生命存在的幸福感。

2月20日,水利部直属机关2012年党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到会指导并讲话。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主持会议。水利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董力传达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十六次党的工作会议暨第二十四次纪检工作会议精神。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周英作工作报告。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国英,总工程师汪洪,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出席会议。

研究对象是2017年1—10月患有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60例,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40.0±0.8)岁,病程均值(7.0±0.1)d;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 60岁,平均年龄为(35.0±0.7)岁,病程均值(6.0±0.8)d。所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要求。

二、《庄子》中的自由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再有,《庄子》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庄子的视角,无比博大开阔,既不限于人类,更不限于自我,而是推及自然、宇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有限的个体融入无穷的自然整体之中去,从而使个体体验到无限和自由,这是庄子自由的最高境界。庄子强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都处在一张大网中,体现了万物相互蕴含的整体性思维。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以求“至德之世”。而现代人面临着高竞争、快节奏、功利化的生存困境,急于展现自己的存在本质,野心勃勃意图征服一切,这也是现代人价值分裂、情绪焦虑、心灵迷失、行为浮躁的深层次原因。庄子的顺应自然,遵循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构建和谐生存世界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有助于调适现代人的心态,实现真正的自由,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

首先,《庄子》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获得心理和谐。庄子所言的“自由”是强调人的精神、心灵的自由翱翔,追求精神的自我超越。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生存环境不尽如人意,也是文明异化、人性扭曲、心为物役、险象环生的时代,面对世俗的污浊和黑暗,庄子从精神上、心灵上寻找出路,追寻个体意识的觉醒,实现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新问题和新任务,集中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心理压力过多,如学业、情感、择业竞争;挫折、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等。这些心理压力随之引起如自卑、焦虑、抑郁、网络沉迷、暴力冲突、自杀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庄子哲学强调自我修身,通过“心斋”“坐忘”,从精神上排除成见,摒弃杂念,控制意志,坚持物我两忘、处虚守静,使心性纯一平和,从而获得心灵的淡泊与宁静。这种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无疑有益于我们摒除外在的羁绊,化解内心的压抑和矛盾,克服心理失衡及焦虑,完善和健全自身的人格,提高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二,关于养生,即如何摆脱人世间生命存在的困境,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如何在错综复杂荆棘遍地的世界为心灵找到安全的栖息之地。庄子生命哲学的最高理念是“以天合天”“天人合一”,承认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生命意义具有“内在性”。庄子给世人承诺的幸福、“至乐”,不在来世,也不在彼岸,就在个体当下生存和生活境遇之中。《庄子·知北游》曾借孔子之口提及:“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庄子所述的“外化而内不化”指的是在与外在的现实世界相处时要通达,使自身行为与社会相顺应,内心则需坚持自己的秉性,凝静不变。养生的真谛就在于:在复杂和拥挤的现实世界中发现空隙,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人的本性不应为外物所奴役左右,要让精神从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之中获得解放,排除众多欲望杂念,在纷乱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凝定。同时充分尊重自然秩序的整体性以及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

自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价值体现,庄子主张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表达了一种超越限制、不受束缚的精神向往,一种超越物性的理想精神境界,逍遥游境界也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逍遥尘垢外,“乘物以游心”。作为庄子思想的灵魂——自由观,充分体现了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为世人揭示出如何真正实现内在的精神自由、外在的行为自由以及如何建构自由社会秩序,其逍遥自由境界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庄子》中的教育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寓教于乐应该是庄子最为突出的教育思想。《庄子》独辟蹊径,脱离语录体形式,不是一本正经进行说教,而是采用寓意深刻的哲理性故事,运用各种譬喻,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风趣幽默,睿智深刻,并予以后人感染和启发。由于庄子强调“言不尽意”“无言之言”“言辩而不及”,认为世界的本相不在言说之内,故其教育思想也蕴含“无言之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需加揣摩以理解其中之深意。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发挥其主体性。在庄子看来,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形成过程,每一个个体都有它具体的形体,正所谓“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意为:形体中寄寓着精神,而且各自有着一定的规则,各自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是性。《庄子·马蹄》篇以伯乐治马为例,阐述了违背物的本性必然招致祸害。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长短等性质都是自然给予的,是性之本然,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下都要维护个体人格的独立,应当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类成员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其本质特征在于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科学组织安排各项工作与任务,引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实现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心理健康”一词虽源于西方,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厚根基,对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庄子》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源。庄子清晰认识到构建和谐秩序的重要性,其中就涵盖心理和谐。庄子坚决抵制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关怀和倡导人的自然本性,其意义超越时空、深邃高远,尤其对于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庄子及道家学派思想包含的心理启蒙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人珍爱生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合理进行情绪调节,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与研究角度[3]。综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哲学和思想智慧,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坚守文化根脉,充分取其精华,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引领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J].哲学研究,2014(04).

[3]经纶.构建道家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之尝试——以《老子》《庄子》为中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600(2019)10-0012-03

收稿日期: 2019-05-12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心理资本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DY45)。

作者简介: 桂莉娜(1979—),女,江西鹰潭人,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助理研究员,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韦琦辉】

标签:;  ;  ;  ;  ;  ;  

《庄子》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