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干涉》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波的干涉是特殊情况下波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
(1)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3.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现象和波的干涉现象
三、教学难点
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仪器
自制声波驻波演示器、长约两米的透明水槽、改进的发波水槽6套、计算机一台、摄像机、投影仪等.
五、教学设计思想
“波的干涉”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课力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致力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
首先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整节课上安排了多个演示和学生实验,把对干涉现象的理解建立在坚实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手段方面则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多媒体动画课件复现“转瞬即逝”的物理过程,提高观察和思维训练的效果.同时,设计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难题,尝试使用“提示卡”.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直接切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是波特有的一种现象,今天我们来研究波特有的另一种现象——《波的干涉》.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
演示声音驻波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约2米长的有机玻璃管中平铺一些染色泡沫粒子,一头用平滑的盖子封闭,另一头接扬声器,当扬声器发出一列约160Hz声波,管中粒子排列成一个一个扇面,波腹处扇面高,波节处扇面小.把盖子拿掉,现象消失,盖子装上,现象出现.
教师说明:扬声器发出的一列波与平滑的盖子反射的波在管中相遇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图1中:(a)为课上演示照片,(b)为其原理图)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两列波相遇的情况?学生举例…….
1、波的独立传播性
播放雨滴落在水面的录像,要求学生边看边想:水波相遇后,是否与小球相碰一样,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波相遇后继续一圈一圈的向外传播,此时教师指出两列波相遇,跟小球相碰不一样!小球相碰后运动状态会改变;而两列波相遇,它们能彼此穿过,穿过后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不变,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彼此都不受影响,这种现象表明波具有独立传播性.
在了解波具有独立传播性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波具有独立传播的性质.
2、波的叠加性
在大水槽中演示波的叠加现象.演示时分四个步骤:第一次演示如何在水槽中造波,即摇动刮板;第二次演示如何产生单个脉冲波,即一个来回迅速抖动刮板;第三次,第四次请两位同学在两边同时产生单个脉冲波的叠加,但是两次观察的侧重点不同,一次注意峰峰相遇,另一次注意谷谷相遇.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出:峰峰相遇,新的波峰变高了;谷谷相遇,新的波谷变低了.(图2为赛场演示实况)
提问并请学生猜想:如果恰好一边是波峰传过来,另一边是波谷传过来,它们相遇会怎么样?
播放绳波叠加动画,分两次演示分析:第一次整个过程演示一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整体概念;第二次慢镜头演示并定格,从定量的角度,结合运动合成的知识研究相遇区域中各质点的运动.
结论:几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介质的质点是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峰峰相遇、谷谷相遇,引起质点的振动都是相长的;峰、谷相遇引起质点的振动是相消的.
板书:
一、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二、波的干涉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波的叠加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两列相同波的叠加.
(1)介绍实验装置:在同一振片上引出两个振源,因此就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
(2)学生分组实验:适当调节频率旋钮,观察方形水槽中两列相同水波相遇的重叠区域出现的图样,并与教师提供的雨滴在水面形成的叠加图样的录像相比较,找出相同及不同之处,特别是找出不同的特征;观察后小组内部交流,准备用语言描述水槽中图样的特征.
(3)教师指导观察:观察水槽的角度应适当倾斜一点,借助反射光线,可以有最佳的观察角度;对于个别小组的特殊问题,用“提示卡”帮助解决.
(4)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描述叠加区域图样的特征:
2、借助于三维动画进行研究:为什么两列相同的波相遇叠加会形成这样特殊的叠加图样?观察:①整体观察叠加后的波形;②剖面观察叠加区域里质点的运动,从而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图5 赛场演示实况
为了讨论这些区域质点是如何运动的.因此在边上找几个有代表性的质点进行分析.
(1)观察这些点的运动,学生发现有些点上下振动而且振动幅度大,而另一些点却几乎不动.
提问:两个振源传过来的波都要引起这一点(不振动点)的振动,为什么这一点的振幅几乎为零呢?而另一些点振动幅度却很大?
图6 赛场演示实况
(2)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分析:几乎不振动的点:当s[,1]产生的一列波传到这点的是波峰,则s[,2]传到这点的一定恰好是波谷,振动相消;过了半个周期,s[,1]传到这点的是波谷,s[,2]传到这点的肯定是波峰,因为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这点的振动始终减弱.
再分析:振动幅度很大的点:当s[,1]产生一列波传到这点的是波峰,则s[,2]产生的一列波传到这点也应该恰好是波峰,这时位移是最大的;半个周期后,s[,1]产生一列波的波谷到这点时,则s[,2]产生的一列波到达这点也是波谷,这时位移也是最大的,所以这点的振动始终加强.振幅是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3)提问:振动加强的点位移有没有为零的时刻?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振动加强点它的位移是在不断地随时间变化.
3、利用平面动画来寻找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分布规律及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的分布.
振源s[,1]、s[,2]同时产生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形成一幅动态的平面叠加图样.
(1)选择某一时刻的叠加图样.如果某一时刻该点的振动是加强的,那么它的振动始终是加强,如果某一时刻该点的振动是减弱的,那么它的振动始终是减弱.
(2)分析讨论图示A、B两点的振动情况,发现实线与实线相交的A点,即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实线与虚线相交的B点,是振动减弱的点.
(3)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在提供的图纸上(上面已印好某一时刻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叠加的图样)用红色的实心圆点标出振动加强的点,用蓝色的实心圆点标出振动减弱的点.教师边指导边介绍好的分工协作方法,两个同学负责描出振动加强的点,两个同学负责描出振动减弱的点,速度很快,提高各小组的效率.
(4)把白纸反面的投影片薄膜用回型针固定在白纸的正面上,并在薄膜上用红色的线把加强的点连成加强的区域,用蓝色的线把减弱的点连成减弱的区域.
交流:教师从小组完成的图样中选择两幅,请同学再一次观察水面重叠区域的图样相对于振源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判断哪一小组的图样正确.[图8中:(a)为正确,(b)为错误]
小结:从平面图中可更清晰地看到,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会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振动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干涉现象跟衍射现象一样也只是波才具有,所以是波的特有的现象.
板书:
二、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月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4、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
通过雨滴录像比较得出结论:当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会出现稳定的干涉图样;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同,就看不到稳定的图样.
教师说明:平时遇到波相遇的现象很多,但很少看到干涉现象,就是因为产生干涉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思考题:
在干涉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振动激烈的区域的质点位移始终最大
(B)振动激烈的区域的质点位移变化最大
(C)振动激烈的区域的质点总是处于波峰
(D)振动激烈的区域的质点振幅始终最大
(三)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
(1)波的叠加现象
(2)波的干涉——波的特有现象
必要条件:频率必须相同
干涉图样
解释驻波实验:开始上课的那个有趣实验就是两列声波的干涉现象,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两列相同的纵波也会出现干涉现象.设计和建设大礼堂,应该加强干涉现象,还是要消除干涉现象?人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个问题留给课后大家去观察思考.
2、方法和能力小结:本堂课,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的、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3、情感目标的小结:本堂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树立什么样的情感精神和学习习惯?这对同学们将来终身学习都很有用的.
(四)课外活动和作业
课本18页上声波干涉实验是一项集体活动,课后请同学们在操场上试一试,亲自体验声波的干涉现象.
作业:课本P18页 练习四(1)(2)(3)
七、教学说明
(一)实验说明
1、声波的驻波实验中有机玻璃管与喇叭的接口处密封性要好,这是为了防止粒子振动到喇叭的接口处;喇叭的功率60W~100W,同时有机玻璃管和管内的泡沫粒子要去掉静电;如果管子长约2m,信号发生器发出正弦声波的频率在80Hz左右,形成一个波腹;频率160Hz左右,就会形成两个波腹;一般最多形成四个波腹.
2、大水槽演示波的叠加实验中水槽是用20mm厚透明有机玻璃板制成,水槽长2m、宽20cm、高50cm,两头的刮板下端固定,加入水的高度在40cm左右效果最好,水太少叠加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说明
部分学生在纸上描出的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是错误的,如果时间充裕,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说明,还可用理论说明.振动减弱的区域的所有点都是振动减弱的,而如图10所示的黑线连线区域那些黑色▲的点就是振动加强的点,半个周期后就会振动到最高点.所以这样连加强区是错误的.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