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教育机会期望及其制约因素--对武汉市五所中学的调查与分析_教育论文

城市教育机会期待及其制约因素——武汉市五所中学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期待论文,机会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记 本文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美国匹茨堡大学社会学系、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教育分流及教育机会分配”的中期成果之一。以武汉市五所中学1992年初中毕业生作样本,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机会期待的个体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匹茨堡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C·M·布劳戴德(包梦德)博士参加了本文的讨论及资料处理。

关键词 教育 机会 期待 中学

* *

研究教育机会期待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形成一种合理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建立一种合理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消除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均等则是前。有鉴于此,本文对教育机会期待的分析,拟从教育机会分配差异或不均等入手。

一、城市教育机会的差异

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对武汉市五所中学所进行的跟踪调查。

首次调查时间是1992年6月,调查对象是当年武汉市的初中毕业生,实施调查的学校是洪山中学、15中学、18中学、65中学、“七一”中学。这五所中学分布在洪山、武昌、硚口、江岸等四个城区。五所学校,有办得较好的,有一般的,也有较差的。仅从历年来的升学情况来看,“七一”中学和洪山中学较好,18中学较差。样本人数721人,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占全部问卷的93%。

第二次调查是在一年以后,即1993年6月。追踪第一次的调查对象,了解他们的升学考试结果,以作为第一次调查结果的对照。这次调查的有效样本586人,升入重点中学的109人,占18.6%。从未来前景看,这部分初中毕业生三年后继续升入大学深造的可能性最大。

表1 初中学校与升学结果的相关表 单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升入重点高中和中专的,洪山中学和“七一”中学这两所中学所占比率最高。15中学虽然录取重点高中和中专的比率不比18中高,但是升普通高中的比率相当高,达63.8%;相比之下。18中录取职业高中和技校以及就业和待业的比率超过50%,明显高于其他学校。普通高中,虽然就其录取分数并不高于技校和职业高中,或者录取分数相差不大,但录取普通高中,未来的发展前景、继续获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则大不相同。报考以上两类学校的毕业者及其家长,教育期待和教育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

在城市中小学中,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机会分配上的差距越来越大。重点学校在经费、师资、校舍、教学设施方面样样具有人为的优势,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不同,最后升学结果不同,未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不同,形成“马太效应”。

不仅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许多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就按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分重点和非重点班,从而使优的更优,差的更差,造成教育机会两极分化。

表2 武汉市5所中学1992级初中毕业生升学结果

C单位=% G=0.45 D=0.35 R=0.52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升学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同一学校中的不同班级间,也有很大差别。学生就读的学校不同,所在的班次不同,升学结果大不相同,因而所获得的继续深造的条件和升学的机会也就会大不相同。学生所进学校不同,所分班次的不同,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性别也是与升学结果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别的初中毕业生的教育机会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升学考试成绩上的差别,因而造成升学结果的不同,特别表现在男女毕业生在升学考试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升学结果却有很大差别。据统计计算,5所中学男女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高分、低分和中等分数所占比例相差很小,但最后的升学结果却有很大差别。

表3 武汉市5所中学初中毕业生性别、升学考试成绩及升学结果交互分类表

全体高分段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高中的占38.1%,高分段的男生考取重点高中的却高达44.4%,同样是高分段,女生考取重点中专的则高出男生20个百分点。考取普通高中的,也是男生的比率高于女生(见表3)。在中等分数段和低分段,男生考取重点高中的比率均高于女生,女生考取中专的则高于男生。计算统计结果表明,男生向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倾斜,女生则向中专、中技、职业高中倾斜。反映了男生终身教育机会期待高于女生,男生的实际教育机会也多于女生。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在这里同样表现得非常突出。女生教育机会期待低于男生,既表现女生自身方面,也表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相比之下,家庭、学校、社会对女生的教育机会期待也低于男生。人们往往认为:男子如果不多受些教育,学一身本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难以有美好的个人前途;女子受教育少一些,差一些,“问题不大”,将来结婚成家,丈夫的事业总是更重要,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也就有了。有的人是理直气壮地宣扬这些观点,有的则改头换面转着弯子说,骨子里也还是这样的观点。还有的人口头上不说,理性上也许不赞成上述观点,但潜意识里藏着的还是这样的观点。

从中可以看出,在总人口中女性文化素质低,其根源始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女性受教育机会就受到诸多限制。自基础教育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女性的教育机会都劣于男性。由此造成全社会总人口中,女性文化素质低于男性。这也成为女性在就业、参政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里难于与男性取得平等地位的原因之一。

二、影响教育机会期待的制约因素

(一)自身因素对教育机会期待的影响

首先分析自身因素对终生求学意愿的影响。为了测量学生的终生求学意愿,调查问卷列举了从初中到研究生共9种受教育程度,请受试者回答:“你希望自己最后完成哪一阶段的教育?”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正表明了受试者教育机会期待上的差异。

表4 学生自身因素与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关系

表4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终生求学意愿的相关程度最高,文科成绩与理科成绩同终生求学意愿之间相关度的G系数分别高达0.42和0.48,D系数和R系数也较高。就是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终生受教育的期待程度相应也高,希望能受到更高程度的教育。其次是朋友的升学愿望和学习成绩与终生求学愿望相关程度较强,G、D、R三种相关系数均仅次于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与终生求学愿望的相关系数。如果把朋友看成是相对于学生自身的客体,也可以把朋友的学习成绩和升学愿望看成是影响学生教育机会期待的社会因素,从中可以看出朋友对学生终生求学意愿的影响是深刻的。再次是对于教育形式的满意度,这一因素对教育机会期待呈负相关,就是说,对教育形式(方法)满意的学生,终生求学意愿不强烈,教育机会期待程度低;反之,对教育形式(方法)反感或不满意的学生,终生求学意愿反而强烈,教育机会期待程度高。这是因为,求学动机强烈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也好,或者智力强于他人,他们往往学习得积极主动,对于教育形式有一种超前的或更高的要求他们并不满足于现行的或按部就班的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除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外,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共青团员,以及性别,与终生求学意愿也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学生干部、共青团员教育机会期待相对较高,终生求学意愿较为强烈,男学生较之女学生教育机会期待要高,终生求学意愿更强烈些。相比之下,其余一些因素,如对丧失上学机会的态度、对上学的兴趣以及课余时间支配对教育机会期待相关程度不高。这是因为,这些因素包含一种复杂的心态和情况,并不能直接表现出与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程度。例如,一个终生求学意愿强烈的学生,可能对课余时间支配得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更多地投入智力活动,也可能更多地投入文体娱乐活动。

如何选择升学第一志愿,同样表现了一种教育机会期待,但它反映的只是初中毕业生近期的求学愿望,比较具体和实际,与其一生的求学意愿虽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所以,表4所显示的相关程度也有一定差异。但是,两种相关关系程度上的排序大体一致。比较突出的是,是否共青团员,与升学第一志愿相关程度较强,同学习成绩与升学第一志愿的相关程度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从升学成绩和升学结果看,与性别的相关程度并不高,但从教育机会期待方面看,与性别的相关程度则较高,即男生与女生的教育机会期待差异很大。男生对终生求学有较高的期待,希望升入高中后还要进一步争取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而较多的女生只打算读中专或职业学校,以便早些就业。女生教育机会期待低,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根源,而女生教育机会期待低,又是整个社会女性文化素质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生活条件对教育机会期待的影响

表5 家庭生活条件与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关系

表5显示的是家庭生活条件与学生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关系。该表中“家庭文化资源”一项,是“家庭藏书数量”、“报纸订阅数量”、“杂志订阅数量”的综合。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为家庭住房面积、厨房、浴室等物质设施相比,家庭文化资源与学生的教育机会期待相关程度最强。而父母亲辅导子女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前受教育条件,对于学生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程度也非常微弱。教育机会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所以,教育机会期待与家庭文化资源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家庭注重文化价值,特别是父母注重文化资源的积累,必定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家庭藏书,订阅报纸杂志,本来就是为在校子女提供课外辅助读物,这样的家庭及其子女,一般都有较高的教育机会期待,希望通过为子女提供丰富的课外文化知识读物,帮助子女提高智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三)父母对子女教育机会期待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机会期待,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表6列举了父母社会角色、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等七项指标与两项家庭综合指标与子女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系数。表中数据显示,父母亲对子女的升学期待和终生教育机会相关程度最高。

表6 父母状况与学生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关系

父亲对子女教育机会期待与子女一生求学意愿的相关系数G、D、R系数分别是0.76、0.57、0.53;母亲对子女升学期待与子女一生求学意愿的G、D、R三种相关系数则分别是0.73、0.56、0.51。这表明,父母亲对子女教育机会的期望值,对于子女一生求学愿望的产生,相关极为密切,简直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与子女教育机会期待相关程度较高的其他几项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政治面目、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工作单位性质等。父母社会角色的这些要素,大都会对子女的学习兴趣、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表现的教育机会期待。有趣的是,在父母上述社会角色的诸种要素中,父母的职业与子女教育机会期待的相关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母亲的职业与子女教育机会的相关程度较之父亲要强得多,这或许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与母亲的接触多些,心理沟通多些,母亲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母亲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从而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此外,父母的年龄与子女教育期待相关微弱,但相比之下,母亲的年龄与子女教育机会期待相关程度稍强一些。女性对事业(包括对子女的未来事业)的心理预期,往往与年龄相关较强。

一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的工资收入多少,对子女的求学愿望会有很大影响。可是表6显示,父母亲的工资收入与子女的求学愿望、教育机会期待,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综合父母亲工资收入及其他家庭成员工资收入的家庭总收入亦是如此,与子女教育机会期待没有多少关系。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的经济收入,对子女期待和获得受教育机会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收入与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或者无大关系或者呈负相关,而在西方则不同,前者与后者不仅相关,而且相关度很大。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或合理分配,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为学龄青少年和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这是全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艰巨任务。研究表明,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条件下,影响中学生教育机会期待,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升学志愿、升学考试成绩和最终的升学结果,主要的影响因素不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及其与之相关职业性质和特点。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影响,主要是观念、志趣、价值取向、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受教育者在争取教育机会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早在他们父母那一代就已经开始了。全面素质首先是文化素质高的父母,他们的子女也有望取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条件、教育机会。

标签:;  ;  ;  ;  ;  

城市教育机会期望及其制约因素--对武汉市五所中学的调查与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