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思考_创新教育论文

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他的理论经过费里曼( Christopher Freeman)等人的发展,突出了知识创新的地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里,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幼儿教育作为人的毕生发展的奠基教育阶段,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面向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创新教育已势在必行。

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以幼儿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启迪幼儿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新型教育。幼儿园应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认为:

一、营造良好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建立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激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其次,教师自身的创新言行,将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心须先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允许幼儿创新,积极鼓励、肯定幼儿创新的态度对于激发幼儿内部的创新动机十分重要。

二、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1、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宗旨,创新是一种对原有或现有信息要素重新组合的活动,要基于对原有信息要素的把握才能得以完成。由于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有限,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幼儿不受羁绊,敢于求异,善于探索信息的重新组合方式的一种心理习惯,从而奠定幼儿的创新素质。

2、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 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及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得以完成。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可通过以下几项主要内容予以实现。(1)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 包括仿编儿歌和歌曲,创编舞蹈,歌表演,意愿画,补画及学习经验迁移活动等。(2)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指的是教师提出某种要求, 幼儿按照各自设计的若干种途径达到该要求。如教师提出:春天真美,我们想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春天的美。于是,有的幼儿采用朗诵的手法加以表现,还有的幼儿或歌或舞或画加以表现。(3)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包括想象游戏,一果多因、一因多果探究活动等。如教师任意画一种符号“

”,启发幼儿这像什么,鼓励幼儿想出象妈妈烫过的头发,象线,象电波,象彩条等多种答案。再如,围绕怎样加快开水的降温速度这一问题,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开展一果多因的探究活动。

3、发现学习、求异学习、质疑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略。 发现学习要求幼儿亲身体验所学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带着问题观察体验具体事实,确立假设,上升到概念,转化为活的能力四个阶段。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探索发现的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遵循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概念→迁移运用的基本程序。这有助于幼儿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态度的养成。求异学习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幼儿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幼儿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乐于求异的态度。质疑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巧设谬误,引导幼儿激疑、质疑、归谬,从而培养幼儿不受羁绊,不墨守成规的意识。

三、范例的恰当运用和开放式提问是创新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传统教育往往将示范与范例作为主要的应用较广的教学方法。无可否认,示范与范例对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品德行为起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负面效应就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时常可见,一个班四十多个幼儿在乐声中完全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整齐划一地舞蹈;某班三十几个孩子画了同一主题的美术作品,从内容、构图、用色上千篇一律。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隐匿着有悖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所以,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请慎用范例。开放式提问相对于封闭式提问而言,其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可供学习者有广泛的思考余地,可用多种答案答题。而传统教育往往以封闭式提问或教育者臆想成的封闭式提问,框定幼儿的思维,如甲教师指着若干个不同的杯子提问“这是什么?”这种封闭式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杯子。”再如乙教师提问:“冰融化变成了什么?”幼儿答“变成了春天。”教师即否定此答案,而提出臆想中的标准答案“变成了水。”如果甲教师能设计成“你看到了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既可回答杯子的名称,又可回答杯子的数量、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乙教师能肯定幼儿“变成了春天”的答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将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标签:;  ;  ;  ;  

关于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思考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