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

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

田贯三[1]2000年在《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使用低环害替代制冷工质,已成为制冷技术发展的趋势。由于大多数低环害工质是可燃的,克服其可燃性产生的不安全隐患是制冷剂替代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HC和HFC类可燃工质爆炸参数和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可燃工质的燃烧温度、定容爆炸压力与爆炸极限影响因素的研究根据燃烧学和热力学理论,推导出含有F元素的可燃工质燃烧温度和定容爆炸压力计算公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可燃HFC类制冷剂的理论燃烧温度和定容爆炸压力受F原子的个数与H原子个数之比β的影响:当β=1,该制冷剂具有较高的理论燃烧温度,定容爆炸压力比含有相同碳原子的CH类制冷剂高3~4×10~5Pa; 当β<1,该制冷剂的燃烧温度随β的减小而变小,定容爆炸力的大小和变化范围位于具有相同碳原子HC类物质和HFC类物质(β=1)的爆炸压力之间。通过对可燃工质爆炸极限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研究可知:传统实验方法测定的可燃工质爆炸极限与实际的爆炸极限有差异,在选用有关可燃制冷剂爆炸极限参数时,应根据测试条件考虑安全系数。2对含有阻燃组元混合制冷剂爆炸极限的实验与估算的研究本文设计组建了可燃制冷剂爆炸极限测试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了R134a、R125、R227ea分别与R290、R600、R600a、R32、R143a、R152a混合后爆炸极限的变化关系,首次得出了上述9种工质18种组合爆炸极限的变化曲线。根据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混合法则,建立了由二种可燃组元与一种阻燃组元和由一种可燃组元与二种阻燃组元混合物爆炸极限的估算模型。根据含有阻燃组元的三元混合工质达到临界抑爆浓度时的条件,建立了由二种可燃组元与一种阻燃组元和由一种可燃组元与二种阻燃组元混合物临界抑爆浓度的估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一般小于10%。模型可以估算本文研究9种工质组成的150多种含有阻燃组元三元混合工质的爆炸极限与临界抑爆浓度。用摸型估算的结果指导三元混合工质的爆炸极限实验测试,可减少实验次数和费用。3阻燃工质对可燃工质爆炸极限抑制的研究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基团贡献法推算阻燃工质对可燃工质火焰传播速度的抑制效率,通过阻燃工质对可燃工质燃烧速度的抑制指数模型,得出相对燃烧速度随阻燃工质浓度的变化关系。这一方法也可用于推算哈龙替代物的灭火效率。可随燃工质的燃烧速度随阻燃工质浓度的增加按指数关系递减,HC类化合物所需阻燃工质的最小抑爆浓度比HFC类工质高; 在HFC类可燃工质中氢原子与氟原子之

张奎[2]2010年在《低GWP可燃制冷剂燃爆惰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环境友好型HC和HFC类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有关其作为替代制冷剂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大多工质具有可燃性,克服其可燃性产生的不安全隐患是制冷剂替代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可燃混合制冷剂的燃爆惰化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低GWP可燃混合制冷剂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本文对可燃气体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和爆炸极限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含有可燃制冷剂系统的危险评估参数,包括火焰传播速度、点火能的大小、可燃制冷剂充灌量和系统的最小运行空间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危险评估参数对可燃制冷剂安全使用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了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包括化学抑制和物理抑制两种机理。此外,利用基团贡献法分析了HFC类阻燃剂对火焰传播的抑制效率,提出了一个基于火焰传播速度的最小惰化浓度估算公式。并对R134a、R245fa、R125阻燃剂的惰化浓度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这几种阻燃剂对可燃制冷剂的抑制效果依次增强。最后,估算了三元混合物A/B/C的可燃浓度区间和临界抑爆浓度,估算结果为爆炸极限的实验测定提供参考依据,并选取多种二元和三元混合可燃制冷剂进行爆炸极限惰化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大量混合物的爆炸极限实验数据,为可燃混合制冷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二元混合物爆炸极限实验结果表明:在可燃制冷剂中加入阻燃剂,提高了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缩小了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阻燃剂对纯质可燃制冷剂爆炸上限的抑制效果较爆炸下限明显,即爆炸上限下降很快,而爆炸下限提高较慢;阻燃剂对可燃制冷剂存在一个最小惰化浓度,当阻燃剂浓度超过最小惰化浓度时,混合物可燃制冷剂被惰化为不可燃工质,可安全使用。三元混合物的爆炸极限结果表明:混合物中B对混合物可燃性贡献比A要大,B的浓度越高,惰化为不可燃物时需要阻燃剂浓度越高,当混合物中初始B组元超过一定浓度时,阻燃剂将不能将其惰化为不可燃混合物。

吴曦[3]2014年在《制冷剂可燃性和溶解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冷剂是空调热泵及冷冻冷藏系统中流动的“血液”。当前广泛使用氢氯氟烃(HCFCs)和部分高温室效应的氢氟烃(HFCs)类制冷剂因对环境不友好而正在或即将被淘汰。理想的新一代制冷剂应该兼顾:不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低、热物性优良、能效水平高、安全无毒、充注量少、运行压力适宜、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低、适用于冷热源温度、可循环再利用、政策壁垒小等特点,但遗憾的是当前却并未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方案。当前国内外研究表明:R744, R290, R717, R600a, R1150, R1270, RE170, R32, R161, R152a, R1234yf, R1234ze (E)等工质及其混合物可能会在新一代制冷剂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工质几乎都(R744除外)具有可燃可爆性。国内外近年来制冷系统事故频繁,警示人们可燃制冷剂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燃爆事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痛定思痛,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与对制冷剂泄漏燃爆特性的深入认识及科学对策缺失有关。然而当前现有相关成果远不能满足新一代制冷剂的发展需求。本文以制冷剂为研究主线,研究内容包括可行性替代物物性、复杂环境下制冷剂基础燃爆特性、可燃制冷剂的惰化、制冷剂与润滑油相溶性,及制冷剂分代理论等。以自然无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HCFCs、HFCs、不饱和烯烃(HFOs)、醚类、氟碘化合物、以及混合工质等几类制冷剂为研究对象,理论和试验相结合地研究环境温度、湿度、点火能、润滑油、反应容器、惰化物等对多类制冷剂基础燃爆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微观分子键离解能理论,提出了新的制冷剂基础燃爆特性估算方法。而且剖析了制冷剂燃烧本质特性,再辅以对气体典型燃爆特性参数研究及燃烧产物分析,提出了制冷剂最大运行充注量修正方案。关注制冷剂发生燃爆反应的要素,分析在其全生命周期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并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在多种初始和边界条件下,模拟家用分体式空调中发生泄漏后制冷剂的空间浓度场特性和危险域。明确了较小的LFL、较大的制冷剂充注量、较慢的出风速度、空调停机后发生泄漏、用户不经常开窗换气、在室内存有有效点火源等都会增加燃爆事故发生的风险。参照GB/12474-2008和ASTM E 681-2009标准,结合新试验技术,建立了制冷剂基础燃爆特性综合试验系统。并测试了多类制冷剂在复杂环境下条件下的燃爆特性以及多种阻燃剂的阻燃惰化效率,获得各类制冷剂燃爆特性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参照Le Chatelier表达形式,分析出虚拟的阻燃剂LFL'值与阻燃剂/可燃制冷剂体积浓度比之间的线性规律。最后提出了阻燃剂对可燃制冷剂的燃爆惰化灵敏度指标。本研究还关注了制冷剂的燃烧火焰状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温度、自由基、氧气浓度、燃烧程度、电子跃迁、烟炱积灰、分解物的热吸收性、蒸发和升华、元素构成、润滑油助燃等。观察到不同测试方法下,火焰传播的“直冲”和“折回”现象差异。此外又测试了润滑油与制冷剂在三种混合状态下,与纯制冷剂燃爆现象的显著区别,并从气液相平衡下逸度系数特性角度分析作用机理。除了可燃性,润滑油对制冷剂的影响还体现在相溶性方面,也是新一代制冷剂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探明的问题。本研究以多类润滑油(如:MO, POE,混合油)与制冷剂(如:HCFCs、HFCs、醚、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溶液为研究对象,参考SH/T 0699和JIS K2211标准,建立了一套高精度制冷剂与润滑油相溶性试验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制冷系统工作温度范围内,并非所有HFCs都不与矿物润滑油相溶;并非任意充注HFCs/HCs混合物的制冷系统都可以使用矿物类润滑油,适用的前提是HCs类工质在混合物中的比例不能过低;矿物油的残留,对于新注入制冷剂系统中的含HFCs混合物的溶解性造成不良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基于气化潜热,沸点温度,相对分子质量,制冷剂密度,偏心因子,和有效常数所建立的制冷剂与矿物油溶解性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常大军[4]2016年在《沈阳市燃气公司燃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煤气等可燃气体泄漏到外界后,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会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当混合气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达到可燃浓度极限范围时,一旦遇到点火源会引发爆燃或爆炸事故。其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包括可燃气体的温度、压力、纯度、容器尺寸、点火源性质以及其它影响因素。通过对单组份纯可燃气体、纯可燃气体混合物、多组分可燃混合物等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采用纯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作为研究燃气泄漏扩散规律的理论依据。按照本研究的需求,开展可燃性气体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室内搭建燃气泄漏扩散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室内燃气泄漏扩散浓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对建立的泄漏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可燃气体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得出室内燃气泄漏的扩散规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方法开展分析,探究三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计算方法,并把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计算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进行计算。第二,基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无反应多组分输运方程、密度方程以及考虑浮力修正的k-ε湍流方程,建立了室内燃气泄漏扩散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应用有限体积法和SIMPLE算法来对方程进行离散和求解。第三,以天然气为对象开展研究以燃气输配理论、气体射流理论、计算流体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依据燃气泄漏扩散过程浓度分布的规律,利用现代化的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各种影响因素下的现场小型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泄漏扩散模型,利用CFD技术进行数值模拟,既着眼与实际实验的验证,又注意结合理论模型的优化,整个研究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沈阳市燃气公司燃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的应对措施包括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大对违章占压的消除力度、强化推进管网隐患专项整治、加强对管网巡线和重点部位的监护、保障施救过程的安全等。

刘焕卫[5]2011年在《基于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和环保等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制冷热泵行业的研究热点。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是以天然气或其他清洁能源为一次能源输入,为建筑物提供冷、热、生活热水及系统自备电的节能环保新系统。本文主要针对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及新型环保制冷剂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方面,采用热工性能优异、市场可获得性、低GWP以及ODP为零的环保制冷剂,并对具有可燃性的环保制冷剂进行了惰化及爆炸极限实验研究。本文对阻燃制冷剂与可燃组元DME、R32、R152a、R290形成的二元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了爆炸极限实验研究,得到了混合物的爆炸上、下限以及阻燃剂的最小惰化浓度。在此基础上,应用基团贡献法和燃烧学相关理论对上述阻燃制冷剂的抑制系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提出了计算阻燃制冷剂最小惰化浓度的理论估算公式。通过理论估算值和实验测量值之间对比分析可知:在可燃制冷剂火焰传播速度测量(计算)准确前提下,理论估算值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理论估算公式对可燃制冷剂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了工质循环性能实验系统,对通过理论分析获得的一种HCFC-22替代制冷剂和一种中高温制冷剂在此实验台上进行了循环性能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替代制冷剂充灌HCFC-22系统中,其在相同工况下的制冷量、压比、排气温度以及制冷性能系数均比HCFC-22优异,两者压缩机功率接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HCFC-22替代物;中高温制冷剂充灌HFC-134a系统中,可获得高于80℃的热水,其排气温度为95.3℃、排气压力为1.93MPa、压比小于6.0。在蒸发器进水温度44℃、冷凝器出水温度80℃时,系统性能系数达到2.92。在独立式燃气机热泵供能系统方面。基于替代HFC-134a的新型环保制冷剂,进行了制冷、制热性能实验研究,并对影响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的因素(制冷工况——蒸发器进水流量、蒸发器进水温度以及燃气发动机转速等;制热工况——冷凝器进水流量、冷凝器进水温度、燃气发动机转速以及蒸发温度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的示范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制冷和制热工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应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可获得较高的性能系数(COP)和一次能源利用率(PER)。

王晓明[6]2012年在《可燃制冷剂燃爆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鉴于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对此越来越重视。随着之前有一定环境危害性的制冷剂加速被淘汰,开发使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已成为全球制冷行业的紧迫任务。根据新型环保制冷剂的要求,现可供选择的替代制冷剂有两类HFCs和HCs,由于其具有很好的环境性能、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其应用前景被制冷界所看好。但由于部分HFCs和HCs制冷剂都具有可燃性,存在安全隐患,限制了其推广使用。因此,有必要对新型环保可燃制冷剂的爆炸极限做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分析,并且要求实验条件尽可能的与实际情况相符,以此正确指导可燃制冷剂在实际生活中的生产和使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可燃物质的燃烧反应理论和爆炸理论,指出燃烧与爆炸之间的关系及反应机理。以此为基础,又对可燃制冷剂的爆炸极限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原因,并对影响爆炸极限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说明,为后续的实验研究作理论铺垫。根据相关国标要求并加以改进,自主设计搭建了一套由上位机自动控制、内部环境温度可调的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以此为基础对新型环保制冷剂HFC161、HFC152a、HC1150和DME在变温(-5℃、10℃、25℃、40℃和55℃)工况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得到了爆炸极限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并研究了阻燃制冷剂(HFC134a、HFC227ea)在三个不同温度(10℃、25℃和40℃)下对可燃制冷剂HFC152a、M和DME爆炸极限的影响,得到了二元混合物爆炸极限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抑爆浓度比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同时,为了解可燃制冷剂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安全性,根据泄漏孔大小和空调风速的不同,利用FLUENT软件分多种工况对充灌有HFC32的家用空调泄漏造成的危险性进行了模拟,根据泄漏后可燃气体的浓度分布来分析其发生燃烧的危险区域。以此指导实际生活中如何注意防范可燃制冷剂的危险性。

姜程山[7]2017年在《氢气的爆炸极限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最常用作浮空器充装气体的是氦气,但氦气的制取困难且价格昂贵,而氢气的制取则容易很多且价格仅为氦气的约八分之一,此外氢气还具有更小的密度,所以氢气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替代氦气作为浮空器充装气体的理想选择。但阻碍氢气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氢气的易燃、易爆特性,氢气的最小点火能很低(约0.02m J)且爆炸极限范围很大(4%~75%),因此想要用氢气替代氦气则必须要对氢气的爆炸极限进行抑制。本文通过对影响氢气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后,确定采用添加抑制剂的方式对氢气爆炸极限进行抑制,并通过理论研究不同物质对氢气的爆炸抑制机理提出可行的抑制剂方案,然后搭建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实验台对氢气添加各种抑制剂之后的爆炸极限进行测定,分析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指导氢气的安全应用,同时推荐在控制浮力损失情况下抑制效果最好的抑制剂。不同物质对于氢气爆炸抑制的机理大致包括物理热力学抑制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抑制两方面,惰性气体以前者为主,不可燃卤代烷烃和可燃不饱和烃气体则以后者为主。本文最终考虑将三种惰性气体(He、N_2和CO_2)、四种不可燃卤代烷烃(CHF_3、CHClF_2、CH_2FCF_3和C_2HF_5)和两者混合形成的二元混合物作为氢气的抑制剂备选方案。实验结果显示,在三种惰性气体抑制剂中,CO_2相对于He和N_2对氢气具有更好的抑爆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CO_2具有较大的比热容。而不可燃卤代烷烃对氢气爆炸极限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惰性气体。二元混合抑制剂对氢气的抑爆效果则与两种组分的浓度配比有关。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族讨论,发现在不可燃卤代烷烃中碳原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卤代烷烃对氢气爆炸极限的抑制效果跟其与氢气燃烧链式反应活化中心的化学反应速率直接相关。此外,本文还通过根据合适的计算方法对两种不可燃抑制剂与氢气的三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取得精度良好的估算值。由于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添加抑制剂则必然带来浮力的损失,关键如何在控制浮力损失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好的抑爆效果。通过对文中提出的各种抑制剂在极限掺混比例下加入氢气后的爆炸极限的比较分析,发现CHF_3对氢气的抑爆效果是最好的抑制剂,在控制氢气抑爆后浮力损失不超过20%的情况下,其加入氢气后的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范围可以缩小至5.39%~58.12%。

石玉琦[8]2012年在《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可燃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臭氧层进行保护和抑制全球变暖已达成了世界性共识,因此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作为根本前提。这样就对制冷剂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的制冷剂无论从使用还是开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绿色环保型制冷剂的大家族中很多成员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的可燃性化合物。在今天制冷剂可燃性研究本身仍然尚待规范化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出台的时候,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对制冷剂的可燃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单独对可燃性制冷剂的燃烧极限、燃烧速度、燃烧热也就是燃烧强度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针对实际中的应用,如哪种阻燃剂的阻燃性能更加优秀,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烧极限的确定等问题,需要更好地去解决。润滑油在制冷机中的使用十分频繁,尽管在常温常压下呈较好的热稳定性的液态存在,但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同时,该种石油产品本身具有一定闪点和助燃性的特性也会对可燃性制冷剂燃烧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根据美国材料测试协会的标准实验条件,将设计并完成了测试燃气燃烧上下限的装置并加入了油雾化元件,改造成能够在原标准测试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掺入雾化的润滑油蒸气进行点火测试,从而得到有润滑油混入的可燃性制冷剂燃烧的上下限。同时测试了阻燃组分加入后临界抑爆比在有润滑油掺入后的变化。本文主要工作为:1.对可燃性制冷剂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根据HFC-32的燃烧性能较其他可燃性制冷剂弱的特点,将HFC-32作为未来环保型制冷剂开发使用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同的引燃条件下,HFC-32燃烧下限的量是如HC-290等可燃性制冷剂的数倍。HFC-32由于操作失误或某些原因引起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危害,大大低于HC-290等可燃性制冷剂。2.综述了可燃性燃气燃烧上下限理论计算的研究现状,同时根据耗散理论和熵产的分析理论,提出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大大简化实验操作。缩小实验的数据选择点的范围,从而减少实验次数。因有润滑油掺入,理论结果和实际实验测试点往往有较大出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难度。3.基于美国材料系会标准,自行设计并搭建完成了用于测试可燃性制冷剂在有润滑油掺入的实验测试装置,完成有一定危险性的爆炸极限测试实验。得到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后的爆炸极限。实验中为得到更加准确的测试结果,采用更加先进的测量控制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测量;为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性,通过通信方法,远程操作点火,实验更加安全可靠。

解元飞[9]2015年在《R290应用于房间空调器的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益严重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严重关切的问题之一,其中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及其温室气体效应尤其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尽快寻找到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替代制冷剂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R290在家用空调中替代R22的实验研究,试图探究R290作为替代物的可行性与性能表现,并对未来R290的全面推广使用做好一定基础铺垫。本文首先对比并分析了几种潜在的替代物,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R290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然后进一步详尽对比了潜在替代物R290与被替代物R22的相关物化性质及热力学性能,并对使用R290作为制冷剂的理论循环进行了计算。本文在焓差实验室中进行了对R290家用空调器性能研究的探究性实验,在额定工况下,分别测试了在不同內外机型号(760~800mm)、外机流路(四/五/六流路)及內机管路管径(Φ5/7)对系统制冷制热性能的影响。并且每一组实验中,又分别对该型号配置下的毛细管和充灌量进行了详尽的匹配,试图找到该配置下的系统最优工况点。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知R290的充注量远小于R22,约是R22的30%。然而即使充灌量非常小,在合适的系统匹配下,系统的制冷性能也能达到非常好的状态,实验中制冷量最高达到3782.8W,能效比达到3.50。但是制热工况下,对R290进行反复测试,却总是距达标有一些差距。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总结了R290作为替代制冷剂的优缺点,指出了当前实验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持续改善及注意的地方,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张欣, 任常兴, 张琰, 李晋[10]2018年在《三种测试装置与判定标准对比研究可燃气体爆炸》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三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在不同温度开展实验研究,选取乙烯、丙烷(R290)、液化石油气,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及实验现象判定,分析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装置实验获得的爆炸下限一致性较好,爆炸上限体积分数最大差值超过15%,说明不同装置对爆炸上限实验值影响显著。利用5 L玻璃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究初始温度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规律,验证了20~100℃温度范围内乙烯和R290爆炸下限随初始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似呈现出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 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D]. 田贯三. 天津大学. 2000

[2]. 低GWP可燃制冷剂燃爆惰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张奎. 天津大学. 2010

[3]. 制冷剂可燃性和溶解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 吴曦. 天津大学. 2014

[4]. 沈阳市燃气公司燃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研究[D]. 常大军. 吉林大学. 2016

[5]. 基于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独立式燃气机热泵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D]. 刘焕卫. 天津大学. 2011

[6]. 可燃制冷剂燃爆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王晓明. 天津大学. 2012

[7]. 氢气的爆炸极限抑制研究[D]. 姜程山.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8]. 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可燃性实验研究[D]. 石玉琦. 浙江大学. 2012

[9]. R290应用于房间空调器的性能实验研究[D]. 解元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10]. 三种测试装置与判定标准对比研究可燃气体爆炸[J]. 张欣, 任常兴, 张琰, 李晋.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8

标签:;  ;  ;  ;  ;  ;  ;  ;  

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