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本质是十分必要的_哲学论文

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本质是十分必要的_哲学论文

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完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这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的基本估价,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和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我国学界同仁近年来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进行了申说和论证,但各自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缺乏完整地理解和系统地阐明。在笔者看来,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应从其本真精神、时代本质和存在论三个层面来进行整体界说。

要系统地阐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就是:“重读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超越对马克思哲学的近代误读,突破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模式,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理论地坪,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避免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当做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与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当代社会思潮的外在嫁接,才能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凸现马 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优越性,从而在坚持马克思哲学立场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哲 学的当代性。这就是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阐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理论层面。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概括地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把握。

首先,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问题不在于像“理论家和哲学家”那样去“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理解”,而在于从实践上“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75,87页。)“实 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95年版,第96-97,75,87页。)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不仅仅是要在哲学领域内确立“实践”对“理论”的优先地位,也不意味着在与“ 物质本体论”相对立的意义上重建“实践本体论”。相反,这一提法的深层意蕴在于: 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不仅具有核心范畴的地位,而且凝结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性的 深刻批判。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哲学”,而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变和革命化 。

其次,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人类解放,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关注,始终是马克思思想和实践活动的中心。所以,对马克思来说,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20,283,306页。)

最后,马克思哲学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的哲学。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批判;二是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批判精神。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明 确宣称:“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 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 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 自我再阐释的。”(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第124-125页。)在德里达的这段话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他把马克思哲学的 自我批判包含在其批判精神的范畴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间接地提出了应如何理解马克 思的批判精神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曾使用过“哲学的实践” 这种说法,在他看来,“哲学的实践”就是“批判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 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75,283页。)很显然,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因为“启蒙运动的普 遍倾向就是不承认任何权威,并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台面前。”(注: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但是,启蒙运动 的这种“理性批判”有一个明显的弱点,那就是“看不见历史现实的合法性和生命力。 ”(注: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4页。) 而马克思在与现实问题的不断接触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批判,最 终超出了启蒙运动的立场,找到了“对现实达到真正批判理解”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 ,这种批判不再是启蒙运动的理性批判,不再是青年黑格尔学派在纯粹思想领域中所进 行的批判思想的活动,而是“实践的批判”;理论批判,也不是纯粹的思想内部的逻辑 推演,而是揭示作为“现实的影子”的理论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 克思在其后的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批判精神,并在实践批判的基础 上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理论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发展。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乃至未来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第二个层面是从时代本质的高度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关联。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哲学创立以来的150多年,人类社会生活和当代人类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都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与此同时,苏东剧变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正本清源”的理论要求,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要求。它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深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按照马克思的看法,把握时代的本质就是把捉时代的“总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谜底, “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 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5,283页。)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看马 克思哲学对时代“总问题”的把握、思考和解决。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的“总问题”就 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是以资本和劳动对立为特征的私有财产运动,是对资本主 义的批判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就此而言,无论人们怎样用“后工业文明”、“后 现代社会”、“新全球化”这些称谓来标识当今社会的特征,都无益于改变当今社会本 质上仍属于“马克思的时代”。

首先,当代人类实践中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未溢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分析和解决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不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甚至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从“资本”和“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出过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与“带有地域的和政治的偏见”的地产不同,资本“ 必然要在它的世界发展过程中达到它的抽象即纯粹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 ,320,283,306页。)“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20,283,306页。)其次,从时代本质的高度看,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都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只是现代性内部的运作,只是私有财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在于由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所推动的私有财产运动,在于资本的奴役和统治。所以,就资本还牢固地控制着整个社会而言,“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知识经济发展到如何使传统经济受到改造,但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没有改变,这一切都仍然是在资本的统治和支配下来进行和实现的,它只意味着资本权力的扩张,而不是它的萎缩”(注:孙伯鍨《以科学的理论态度研究“当 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二期。)。这就是说,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资本 主义制度,在于资本的统治。因此,作为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本身恰 恰在于:正在走向“后……”的资本主义,仍然行驶在资本主义的轨道上。

最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进一步标明了苏东剧变只是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挫折”,而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在理论上的“失败”,更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终结”。对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75,87页。)更重要的是,这种运动 的条件和基础正是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的“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 行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 ,347,194,309,14,333,324,320,283,306页。)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作为“ 人类解放的哲学”,在当代世界中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第三个层面,则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当代理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从存在论根基处发动的,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超越了(并且第一个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在我们看来,正是在这种所谓“存在论”和“方法 论”的争执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两个关节点上得以澄明:1.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确 实发动于存在论的根基处,马克思哲学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亦即 揭示了整个超感性世界的虚假性;2.马克思对全部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在纯粹思想领 域中进行的,而是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之间的内在关 联,认为形而上学终结的关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改变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为了 深入理解这两个结论,我们有必要从存在论的高度上重温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作为发端于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他对存在的领悟无疑仍是以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为方向的。正是在此定向中,黑格尔继承了“把存在者之存在规定为理念”(注: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1,422页。) 的形而上学传统,并在“绝对精神”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存在一神一逻辑学机制。但是 ,与柏拉图把理念理解为“纯粹的自在存在着的原型”不同,在黑格尔看来,理念“是 具体内容自身所本有的形成过程。”(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 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39,21,12,38,16页。)由此,黑格尔开始在抽象的范围内 历史性地思考存在者之存在,并得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结论。1.存在就是“身外别无中 介而自身即是中介的那种直接性。”(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 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39,21,12,38,16页。)而“中介不是别的,只是运动着的 自身同一,换句话说,它是自身反思(德文Reflexion,原译反映),自为存在着的自我 的环节,纯粹的否定性,或就其纯粹的抽象而言,它是单纯的形成过程。”(注:黑格 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39,21,12,38,16 页。)这也就是说,存在作为直接性的东西本身,其本质恰恰在于:存在是中介,是在 自身中的反思,是纯粹的否定性,是自我区别或差别,是单纯的形成过程。这里,黑格 尔不仅先于海德格尔道说出了“存在本身就是有争执的东西”这层意蕴(注:海德格尔 《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1,422页。),而且意识到正是由于这 种“争执”决定了存在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自我区别、自我形成的过程。2.“凡 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从存在论高度看,这个命题 把握了“存在的价值”。对黑格尔而言,说一个东西是现实的,不是说它是现成的,而 是说它是一个形成过程,“而它作为这种形成过程,也就是合理性。”(注: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39,21,12,38,16页。) 因此,价值或合理性就不仅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而更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历史形成过程 。关于这点,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曾指出,市民社会中“金钱是一切事物 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 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 ,347,194,309,14,333,324,320,283,306页。)显然,马克思是从存在论的高 度来理解“人的世界和自然界”的固有价值的。“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不 是别的,而是“自然界的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20,283 ,306页。)是它们的形成过程。正是对黑格尔相关思想的理解中,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 以“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为原则的市民社会。

马克思对黑格尔存在论的深刻理解,为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马 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开始颠覆黑格尔哲学以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为方 向的形而上学定向,指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 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例如,‘政治信念’变成谓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20 ,283,306页。)在于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像活动 。这种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达到决定性的展开。在马克思看来,黑格 尔哲学犯了双重错误:首先,由于黑格尔设定人 = 自我意识,于是在他那里,“自我 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 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又作为抽象固定下来并且被想像为独立的活动,即干脆被想 像为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 293,347,194,309,14,333,324,320,283,306页。)即绝对主体的纯粹活动或抽 象的精神的劳动。然而,现实实情是,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并不是 “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 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 20,283,306页。)这里,正如吴晓明先生指出的,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这一提法, 马克思瓦解了以内在性之主体性(“我思”或“自我意识”)为枢轴的全部近代形而上学 。其次,更为关键的错误在于,“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来理解“劳 动”,“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 ,320,283,306页。)。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立场的这种指认,我们不能从“黑格 尔具有经济学家著作的知识”这种肤浅的见解来加以理解。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在这 里揭示了全部近代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的内在关联。对马克思来说,“抽 象劳动”或“异化劳动”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劳动一般’,sans phrase[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 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真实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 社1962年版,第755页。)。因此,说黑格尔仍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这就意 味着,黑格尔和现代国民经济学家一起分享着共同的前提,“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和现 代国民经济学家作为原则的“抽象劳动”乃是资本主义现实中“抽象劳动”在理论上的 映射。在这种抽象劳动中,一方面人只是“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主体),一 方面“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4,309,14,333,324,320,283 ,306页。)客体),于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同时,主体和客体的分裂 和对立就不可避免。实际上,黑格尔在理论上已意识到近代哲学的这种对立,一方面“ 意识只知道自己在其自身”(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 997年版,第38-39,21,12,38,16页。),就是说,自我意识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内在 性或确定性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只知道自己在其自身,结果存在、真理、绝对便 成了意识的一个辽远的彼岸,成了不可通达的东西或自在之物。但在马克思看来,当黑 格尔意识到这种对立并企图用“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来克服这种对立时,黑格尔仍跌落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因为这种对立根源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 现实,源于抽象劳动。所以,“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 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 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88,293,347,19 4,309,14,333,324,320,283,306页。)这里,马克思从根本上洞察了形而上学的 秘密,它不在于“存在的遗忘”,而在于现代性和资本主义的现实本身。于是,形而上 学的终结,主客二分的克服,就不在于回到什么人和自然界的原初关联,不在于从意识 领域进入一个与之不同的“此在”领域(海德格尔),而在于历史自身的运动,在于私有 财产运动以及和它相伴随的资本主义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西方哲学的问题在于 ,他们虽都以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为己任,但并未触及到黑格尔形而上学以及 全部近代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的内在关联。而这恰恰是马克思实现存在论 革命的关键所在,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优越性,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 代性。

标签:;  ;  ;  ;  ;  ;  ;  ;  ;  ;  ;  

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本质是十分必要的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