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演说”,其“实”不同——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体论文,语文论文,意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很重视兼顾各种文体,这些文质兼美、中外兼收的文本,囊括了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议论文、文艺随笔、新闻、演讲稿和科技说明文等。通过必修课的教学,学生能掌握或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功能、作法、要求等内容,并学会了写作各类文体的文章。因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重视并引导学生重视每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下简称《演讲》)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以下简称《演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演讲》属必修1第三单元。该“单元说明”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教师用书”指出:“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演说》属必修2第四单元,该“单元说明”中说“本单元学习演讲辞,侧重拓展运用”。“教师用书”强调该文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教学建议”则指出应“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文章,一个叫“演讲”,一个叫“演说”,其实,它们属于不同文体,教学时应该加以区别。为了便于让学生明白二者的文体特点,笔者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即品文、品人、活动。当然,在实施教学之前,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特别是梁启超、蔡元培的个人资料,为品人及活动做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区别《演讲》《演说》两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并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学习两篇课文,在品文之后品评梁实秋、梁启超和蔡元培,感受他们的生平、成就和人格。 3.写演讲辞,组织一次小型演讲活动。 【教学内容及步骤】 1.两篇文章的文体有什么不同? 预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个动宾式短语的题目告诉我们,《演讲》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这类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情景或刻画人物为中心,它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它不可以虚构故事,可以取舍、删减、组合,可以有意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倾注作者的感情色彩,进行评说褒贬。 偏正短语“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提示我们《演说》是一篇演讲辞。演讲稿也叫演讲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强、可讲性强、鼓动性强三大特点。 2.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演讲》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演讲的特点。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开场白很独特,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演讲的内容丰富而有趣,演讲时的表情酣畅淋漓,能大段地背诵古诗或戏曲段落,而且对所讲评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紧张之处几乎成为戏剧表演。二是写人物的特点。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他身材“短小精悍”,走起路来“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神态自由洒脱,演讲时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演讲时的动作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的自负、谦逊和博闻强记。三是写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演说》一文写了“更以三事”和“计划者二事”两个方面的内容。蔡元培先生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当时北大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蔡元培先生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二是砥砺德行。蔡元培上任之时,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道德规范又尚未确立,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三是敬爱师友。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以上三点要求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3.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演讲》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写作上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运用白描的手法。作者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二是情感的表达方式。《演讲》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概括起来,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直接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敬仰”。第二种,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第三种,完全含蓄的表达。如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欣赏赞美之情。三是虚实相生的笔法。文章第7至第9段作者仅仅抓住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6段说二十余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道出了先生“动人的演讲”对我们有怎样深层的影响,以及听过演讲之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虚写,却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感召力和影响力。虚实结合如此完美,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四是语言简练、传神。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力求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面对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运用了透彻的论证方法。作者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期望,阐述这些期望时,作者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在阐述“抱定宗旨”时,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前半部分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阐述当时社会上当官热的现实,分析了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宗旨既定,自趋正轨”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结果。“砥砺德行”部分采用理论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分论点,认为风俗关乎国家兴替,非同小可,然后再提出一个论点,肯定大学生是“卓绝之士”,定能不为流俗所染,能洁身自好,然后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这其中有一个推理过程。阐述“敬爱师友”时,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主要从教授职员一心为学生求学便利论应该以诚相待;从同学共处一室角度论应相互亲爱;然后举例说明常人互相称谢作为师生更应共勉。第二,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堪称现代演讲辞的典范。本文基本的框架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较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1.仅从《演讲》一文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预设:梁实秋是一位尊敬师长的作家。《演讲》一文,通过直接、半含蓄半直接和完全含蓄的方式,表达了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本文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分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2.仅从《演讲》一文看,梁任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演讲》一文着重写了梁任公学术方面的特点,但对梁任公的形象特点却不做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等,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仅从《演说》一文,你能看出蔡元培是怎样一个人? 预设: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而深刻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告诫人们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 1.认真阅读《演讲》一文所涉及的《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内容,查阅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选择这三篇韵文的背景,结合他演讲时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等细节,让学生替梁启超先生写一篇题为“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稿。 2.组织一场以“中国梦”为话题的演讲比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名学生的演讲,学习梁实秋《演讲》一文的写入记事方法,写一篇散文《记×××的一次演讲》。 3.展示学生佳作,组织交流活动。 通过以上的比较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演讲”“演说”其“实”是不同的。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要求高中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是“课程标准”从文体角度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突出了文体特点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阅读教学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体意识在进一步觉醒和增强,它受到了文体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调节,并呈现出不断更新的态势。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教材呈现和强调课文的文体特征,同时通过文体特点的呈现和强调,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养成。“言”与“言”的区别--以汉语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为例_文体论文
“言”与“言”的区别--以汉语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为例_文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